“说吧,是谁派你来的?”
朱瞻基开门见山。
那人支支吾吾不肯说。
朱瞻基也不着急,慢慢道:“你身上有倭国的纹身,手上有握刀的茧子。这不像是渔民应该有的特征吧?”
那人脸色一变,知道装不下去了,只好交代:“是……是倭寇头目派我来的。”
“来做什么?”
“探查情况。”
那人说,“头目想知道这座岛上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连南洋商帮都这么看重。”
朱瞻基眼睛一亮:“哦?看来他们内部已经不太和睦了?”
“是。”
那人见瞒不住,索性全说了,“最近几个势力之间经常起冲突。倭寇觉得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南洋商帮又不愿意分享航道的秘密。”
“那波斯商人呢?”
“他们最神秘,似乎另有所图。”
那人说,“据说在暗中联系其他势力。”
朱瞻基和郑和交换了一个眼神。
这些情报正好印证了他们的猜测。
敌人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好好看管他。”
朱瞻基吩咐道,“但不要亏待。说不定以后还有用。”
等士兵带走俘虏,朱瞻基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要尽快把消息传给马哈木。”
他说,“让他重点接触倭寇那边的人,看看能不能策反一部分。”
“这个容易。”
郑和说,“倭寇最讲究利益。只要给的够多,他们很容易叛变。”
“不过要小心。”
赵老提醒,“倭寇翻脸比翻书还快。不能完全相信他们。”
朱瞻基点头:“我明白。这只是一步棋。”
一个星期后,马哈木的消息终于传回来了。
“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朱瞻基看着密信,眉头紧锁,“这些商帮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利益之争。”
“怎么说?”
郑和问。
“马哈木在马六甲发现,当地最大的商帮正在秘密集结船队。表面上是配合‘海上堂’的行动,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朱瞻基展开马哈木寄回的详细报告:“他们想利用这次机会,夺取整个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为此不惜背叛盟友。”
“这倒是个机会。”
郑和说,“如果我们能把他们拉到我们这边……”
“不行。”
朱瞻基摇头,“这些商帮野心太大,不能完全信任。不过可以利用他们制造混乱。”
他指着地图:“你看,马六甲商帮在这里集结,倭寇的主力在这里,波斯商人的船队在这里。三方势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如果我们能让他们互相猜忌……”
阮先生明白了他的意思。
“没错。”
朱瞻基说,“现在马哈木已经在南洋布下棋子。接下来就看时机了。”
正说着,黄匠人急匆匆跑来:“大人,新船完工了!”
众人立即前往船坞。
果然,五艘崭新的快船已经整装待发。
这些船是按照新发现的图纸打造的,既快速又结实。
“比预计的要快啊。”
朱瞻基赞许道。
“多亏了那些古代工艺图。”
黄匠人说,“特别是龙骨的制作方法,让船的性能提高了不少。”
朱瞻基仔细检查这些新船。
船身修长,前后都很尖锐,明显是为了减少水的阻力。
甲板上还特别设计了几个暗舱,可以隐藏火器。
“好!”
他满意地说,“这些船正好用来执行接下来的计划。”
“什么计划?”
郑和问。
朱瞻基展开地图:“敌人的势力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地方。我们要派这些快船分头行动,在关键位置制造混乱。”
他指着几个点:“第一步,在马六甲放出消息,说倭寇要独占暹罗的航道。第二步,让倭寇以为波斯商人在背后支持马六甲商帮。第三步,再让波斯商人怀疑其他两方暗中勾结。”
“这样一来……”
郑和恍然大悟,“他们就会互相提防,甚至反目成仇。”
“没错。”
朱瞻基说,“等他们内斗起来,我们就坐收渔利。”
这时,阮先生突然说:“大人,天象有新的变化。”
“怎么了?”
“按照最新观测,下个月的天象会比预计的提前三天。也就是说……”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朱瞻基接过话头,“好!那就开始行动。”他转向众人:“分配任务!”
“第一艘船由赵明带队,负责马六甲方向。要特别注意当地商帮的动向。”
“第二艘船去暹罗,散布倭寇要独占航道的消息。”
“第三艘船去爪哇,重点监视波斯商人的活动。”
“第四艘船留在这里,负责联络和接应。”
“第五艘船……”他顿了顿,“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
安排完这些,朱瞻基又叮嘱道:“记住,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是隐蔽。我们的船虽然性能好,但数量太少,不能正面对抗。关键是要让敌人内斗,我们才有机会。”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
第二天一早,四艘快船就分头启程了。每艘船都装成普通商船的样子,悄悄混入来往的船只中。
送走船队,朱瞻基立即召集留守的人员,开始研究下一步计划。
“根据马哈木的情报,”
他指着地图,“敌人在这片海域还有一个秘密基地。这个基地的位置很特殊,正好控制着几条重要航道的交汇处。”
“要拿下它吗?”
郑和问。
“不急。”
朱瞻基说,“等他们内斗起来,这个基地自然会暴露。到时候我们再动手。现在最重要的是……”
他指着据点周围的海域:“加强这里的防御。等各方势力乱起来,这里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依托。”
正说着,探子来报:在东北方向发现可疑的船只。
“多少船?”
“至少十艘,看起来像是倭寇的船。”
朱瞻基冷笑:“来得正好。看来他们已经坐不住了。”
夜色渐深,海面上起了雾。
朱瞻基站在城头,借着月光观察那些潜伏在外海的倭寇船只。
“他们很谨慎。”
郑和说,“一直保持在射程之外。显然是在等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