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197章 承前启后

字体:16+-

深秋的紫禁城,金风送爽,落叶纷飞。

朱瞻基站在太和殿前,看着眼前的盛景,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让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殿下,”

杨士奇走来禀报,“各地的年度报告都送来了。”

朱瞻基仔细翻看着这些报告。数据令人振奋:

海外贸易额比五年前增长了三倍

航海学堂已在各地设立了二十多所分校

新式商船数量突破千艘

海关税收创历史新高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啊,”

他感慨道。

“是啊,”

郑和说,“多亏殿下高瞻远瞩,才有今天的局面。”

朱瞻基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特别提到了几个群体:

勇敢开拓的航海人员

孜孜不倦的教育工作者

辛勤创新的工匠技师

胆识过人的商人

“正是有了这些人,”

他说,“我们的改革才能不断推进。”

他指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西方势力的崛起。据最新情报,佛朗机人已经在研究新的远洋航行技术。

第二,体制机制的制约。随着海外事务日益复杂,现有的管理体制显得有些滞后。

第三,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有了不少进步,但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还需要突破。

第四,人才的培养。尽管航海学堂在扩招,但高端人才依然短缺。

“所以,”

他对众臣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他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首先,进一步完善海事管理体制。要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系统,理顺各部门关系。

“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

他说,“但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除了扩建海洋研究院,还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支持各类技术研发。

“特别是在造船技术、航海仪器等关键领域,”

他强调,“一定要保持领先。”

第三,深化教育改革。要把航海学堂办成真正的海事大学,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不仅要教技术,”

他说,“还要培养国际视野,让学生们懂得与各国交往。”

第四,推进制度创新。要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海外发展。

“要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红利,”

他说,“这样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正说着,又有消息传来:西洋来了一批商人,带来了新的贸易请求。

“好!”

朱瞻基说,“这是机会。让他们知道,大明是开放的,是欢迎合作的。”

他特意嘱咐:“但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利益。该守住的底线要守住。”

清晨,朱瞻基早早来到了新建的海事大学。

这所在航海学堂基础上升级的学府,是他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

“殿下,”

校长杨永年迎上来,“今天是开学典礼,学生们都很期待见到您。”

大学里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莘莘学子,不仅有大明的年轻人,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

这正是朱瞻基想要的景象——让教育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今天我想和学生们聊聊,”

他说,“听听他们对未来的想法。”

典礼上,朱瞻基没有坐在主席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间。

这个举动立即赢得了热烈掌声。

“诸位,”

他亲切地说,“你们是大明的未来。我今天来,是想听听你们的梦想。”

一个年轻学生站起来:“我想研究新的造船技术,让我们的船队永远领先世界。”

“好!”

朱瞻基赞许地点头,“技术创新确实是关键。”

另一个外国学生用生涩的汉语说:“我想把大明的先进技术带回家乡,让两国人民都受益。”

朱瞻基更加高兴:“这正是我们办学的目的——让知识造福各国人民。”

他特意询问了学校的课程设置。

除了传统的航海技术,还增加了许多新课程:

国际贸易

海洋法律

外国语言

文化交流

科技创新

“要培养全面的人才,”

他对校长说,“不只是会开船,还要懂经营、懂管理、懂外交。”

参观实验室时,他看到学生们正在研究新型航海仪器。

“加大投入!”

他当即决定,“要让学生们有最好的研究条件。”

在图书馆,他欣喜地发现馆藏非常丰富,不仅有传统典籍,还收集了各国的科技文献。

“知识是无国界的,”

他说,“要借鉴各国的智慧,但也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学问。”

午餐时,他特意和学生们一起在食堂用餐。

席间,他听到了更多年轻人的想法:

有人想开创新的贸易航线

有人想研发新的航海技术

有人想促进文化交流

有人想创办海外商行

“你们要记住,”

他对学生们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理想。大明需要你们这样有志向的年轻人。”

离开前,他又去看了正在建设的新校区。

这里将增设更多专业,容纳更多学生。

“要办成世界一流的海事大学,”

他对校长说,“让大明成为海洋教育的中心。”

他特别强调了几点要求:

第一,要保持开放姿态。多招收外国学生,促进文化交融。

第二,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多参与实际项目,增长才干。

第三,要鼓励创新。支持学生研发新技术,开创新事业。

第四,要培养品格。既要有专业能力,更要有家国情怀。

傍晚,朱瞻基站在校园高处,望着操场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看到了吗?”

他对随行官员说,“这就是我们的未来。这些年轻人,将把大明带向新的高度。”

他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梦想:让大明成为海洋强国,让文明之光照亮世界。

现在,这个梦想正在一代代年轻人手中传承、发展。

“继续努力!”

他对校长说,“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资。这些年轻人,就是大明最宝贵的财富。”

漳州港,阳光明媚。

朱瞻基来到新建的海洋科技中心视察。

这里汇集了大明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专门从事海洋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