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泓枋看着脸色凝重的太子,忽然一惊。
“大哥,若是父皇阻止此事,那我们……”
话还未说完就被赵泓霖白手打断,猛的转头看向他。
“老五,若是如此,孤也只能放手一搏了。”
赵泓枋胖胖的小脸,已经没有了半分嬉笑,盯着赵泓霖看了许久,重重点头。
“我明白了,大哥放心,无论到了什么时候,皇弟势必追随您。”
许是见气氛太凝重了,赵泓霖又露出笑容,脸上浮现出兴奋之色。
“真不愧是鱼小郎君,此人之才只怕远超你我想象,孤与他相说时,他给孤提了一策,让我在建立东宫书府。”
“东宫书府?大哥,此为何意?”
赵泓霖当即将李卓的意思,包括这么做的好处,都远远笨笨的告诉了他。
末了他的情绪也被彻底调动起来,脸色有些发红,双目带着憧憬。
“按照先生所言,孤无需费多大功夫,便可拉拢仕子党的人心,也可让那些看不起书的人都承孤的恩情。
此人孤今后定要好好对待,真希望他能成为孤的房相啊……”
次日一早,是大庆大朝会的日子,身为太子的赵泓霖自然要上朝听证。
每次朝会基本就是那些事,但这一次不同。
其一,河东那边悬而未决的布政使之位,终于尘埃落定,被如今的临天府尹丁贺所拿。
李通的愿望落空,脸上止不住的不甘和痛苦之色。
“陛下,武国公边关来报,胡朝的札达澜部,乃克烈部,均已被塔尔乞部所吞。
塔尔乞部的耶律天齐已自称为长天大汗,此人虽才而立,却十分骁勇善战,熟读兵法,野心勃勃。
当初他们被太祖从中原赶回漠北,极有可能卷土重来。”
说话之人五十来岁的样子,正是尚书令魏无忌。
他虽不是武将,但其祖辈当年却也是跟随太祖征战天下的军师,而今可以称之为新野党的党首。
只不过与门阀党以及仕子党相比,实力要弱了许多。
端坐龙椅的赵景润闻言,身体都往前倾了一些。
“漠北的三大部合而为一了?连札达澜部也被其吞并?”
不怪赵景润如此震惊,自大庆建国以来,至今已有八十多年。
大秦王朝的几个皇帝也都殚精竭虑的治理江山,国力十分强大。
故而连赵景润对漠北胡人的情况也有所懈怠。
当年胡人被太祖驱逐出中原,如丧家之犬一般讨回漠北草原。
太祖认为若继续追杀,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当时大庆继续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
故而派遣使臣,通过一些手段,将这些胡人离间成了三大部。
其中的札达澜部,便是昔日的前胡皇族,虽然核心之人几乎被太祖屠戮一空。
可在赵景润看来,则呢么也不至于被吞并了吧。
魏无忌的脸色极为肃然。
“启奏陛下,此事就发生在一个月前,而今胡人在这位长天大汗的统治下,已经对我大庆构成威胁。
武国公恳请陛下加拨军费,在全国内征兵,以防不时之患。”
魏无忌身为新野党党首,由于朝廷重文抑武的政策,他也非常憋屈。
现在这件事,让他看到了武将重新崛起的希望。
“魏大人,武国公是否有些杞人忧天了?”
费渊忽然站了出来,看着他淡淡一笑。
魏无忌最厌恶的就是这些人,性格刚直的他,自然不会给任何好脸色。
“费大人此言何意?”
费渊朝着赵景润行了一个大礼,张口说道。
“昔日前胡占据中原,太祖才多少人马,不照样将他们打的丢盔弃甲?
自他们被赶回漠北之后,人数锐减,即便那耶律齐天将三部统一,又有多少实力?
而我大庆,这些年经过历代先帝,还有当今圣上的潜心治理,国富民强,兵强马壮。
这些胡人又不是傻子,我们不去打他们也就罢了,他们还敢犯我大庆不成?
一旦扩大军需,大肆招兵,反倒会给朝廷带来极大压力,淮河大水,西北二省又发生了旱灾。
加之西南六州的蝗灾,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且征兵后会让百姓们怎么想?”
费渊滔滔说着,这么些年,好不容易才将新野党彻底打压下去。
他岂能坐视他们重新抬头,并且当今正是太子和吴王夺嫡的关键时刻。
若新野武将在这时候势力坐大,对吴王来说是个极坏的消息。
魏无忌冷哼一声。
“那魏某倒是有件事要问费大人,武朝时期是如何被胡人趁虚而入,夺取了江山的?
这些胡人与我中原人士完全不同,他们生来残暴,骁勇善战,若不是当年武朝对他们一味纵容,又怎会丢了江山?
至于银子的问题,谁不知道以费家为首的世家大族各个富得流油,费大人还好意思说没钱?”
魏无忌没有给他半分的面子。
费渊闻言脸色一沉,但很快就重新恢复笑容。
“魏大人将千疮百孔的武朝末年,与我当今正值鼎盛的大庆相比?是否不太妥当了?
至于这天下的世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过既然是为陛下分忧,老臣可以书信一封回族。
让天下世家捐款捐银,但绝不是用于军费,相反,老臣以为当今的军士实在太多了。
对朝廷造成了沉重负担,更应该削减一部分才是。”
“好了,二位爱卿暂且休口。”
赵景润见他们还要争辩不休,摆手制止。
“武国公的意思朕明白了,兹事体大,容朕再好好想想,列位臣工可还有事要奏?”
众人都沉默不语,正当王德准备宣布退朝之时,太子赵泓霖突然张口了。
“启禀父皇,儿臣有事要奏。”
瞬间,虽有人目光都看了过去,尤其是三皇子赵泓舆,眉头更是皱了起来。
赵景润也有些意外。
“太子有何事就说吧。”
“遵旨。”
赵泓霖说完,目光看了身后的大臣们一圈,朗声说道。
“前几日儿臣出宫,于几个书生相谈了一番,从他们口中,儿臣了解到一件事。
这些人都是普通人家出身,虽然有科举功名之志,此道对他们而言却十分艰难。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想看的书没有,或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看到。
这些人都是聪慧之人,有着一腔拳拳报国之心,儿臣闻之感到十分痛惜。
故而恳请父皇允许儿臣,在大庆各省州府设立东宫书府,将书记置于其内,供天下学子免费誊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