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既知道沒有這麽多兩全其美的好事,便也沒想著能在一戰之間平定遼東。
他能達成的隻有兩種結果。
其一就是將劉虞斬殺,便是隨後對上喬琰也無妨。
他不會重蹈馬騰韓遂等人的覆轍。
因他自己也足夠年輕,故而絕不會對喬琰有所小覷。
他也會妥善利用喬琰和袁紹之間的摩擦,同時憑借著他對幽州地形更為熟悉的特質,達成對喬琰的阻攔。
一旦少了劉虞這個名頭,喬琰要想在幽州快速斬獲民心,難度並不小。
公孫瓚也會搶先一步給劉虞扣上負麵的評價,而後用自己所統帥的這一支勢力去主導幽州的風向。
若喬琰貿然孤軍深入遼東腹地,以她如今所占據的地盤範圍,公孫瓚多得是辦法得到其他人的援助,從背後給喬琰來上一刀。
這是對公孫瓚來說最有利的局麵。
退而求其次一點的另一個選擇,就是先將劉虞逼迫入與他快速決戰的處境。
不是喬琰的人手在他尚且猶豫的時候替他平賊,是劉虞本人,主動地,對他公孫瓚發起進攻!
他實在厭煩看到對方這等遲疑不定的樣子,還不如直接在喬琰在將更多人力投入到幽州戰場之前,就進行全麵的開戰。
而這樣一來,他也有機會趁亂瓦解劉虞在幽州的名望,或者趁著對方忙中出錯的指揮,而達成他的反攻目的。
在這種局麵下,他也不是沒有出路可走。
甚至有可能達成一個真正中止休戰的結果。
公孫瓚心中有了決斷後,隨後發出了兩封書信。
光是憑借著他一個人的力量,還達不成這兩個目標中的任何一個。
因並州方向對劉虞的支援,一旦冬日臨近,前頭的河水結冰,他就有可能被張遼搶先一步襲擊。
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必然要吃虧的。
很有可能目標還沒達成,他自己就先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