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反叛的人已经全部处决了。”
一名佩戴金牌的侍卫走到徐成令的面前,能佩戴金牌的乃是御前侍卫,只听从女帝的命令。
能成为御前侍卫的人无不万里挑一,对女帝绝对忠诚,绝无二心。
目前,雪鸢便是御前侍卫,还有立下过无数功劳的展昭,如今也成为御前侍卫的一员。
“好,你们将这里的金山全部装好,用马车运回京城。”
徐成令点头,对御前侍卫下达接下来的指令。
这里的金子堆成了一座金山,除了金子外,还有各种金银首饰,价值无法估价。
要将这么多金银首饰运回京城可不是易事,秉着财不外露的道理,如果被人看到这么多金银首饰,容易招来他人的觊觎。
于是,徐成令便派人回京禀告女帝,就说已经找到宝藏,但数量众多,需要增些人手,另外还要备好马车,将这些金银首饰安全护送回京。
将一切布置好后,徐成令来到孙鱼衣的面前,看着眼前的白衣女子,他问道:
“鱼衣,你没有受伤吧?”
“我没事,没想到他们会突然叛变,果然人心最难揣测。”
孙鱼衣轻轻摇头,看着四周倒在血泊里的尸体叹息说道。
如果他们能忍住眼前的**,到时给他们的回报也不会少,至少够他们这辈子的荣华富贵了。
只能说,正因为他们的贪婪才招致了如今的下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她看到眼前的金山并没有一丝心动,因为对她而言,金钱都乃身外之物,能有住所,能保证温饱便可,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和她一样,徐成令也没有对眼前的金山银山动心,不过他的情况和孙鱼衣不太一样。
徐成令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大雁富强了,他这个相国才能继续当下去,自然不缺钱花。
可如果大雁亡了,那他这个相国也不复存在,他和大雁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
接下来的时间,京城派来的人手来抵达了,用好几辆马车装满了金银财宝,然后由高手亲自护送回京。
徐成令也跟着这批护送的队伍回到了京城。
陛下交给他的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不过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还是挖坏了龙脉。
但好在有孙鱼衣在,她在附近寻找到新的龙脉,只要将因为震动而坏损的金龙重新修好,便能形成新的龙脉,从而延续大雁的国运。
这一趟下来,孙鱼衣功不可没。
不过这大概是她最后一次陪着徐成令离开京城,随着时间推移,她的肚子也慢慢鼓了起来,需要留在京城静养。
为了更好照顾孙鱼衣,徐成令便将孙鱼衣接回了相国府,让她待在相国府好好休养。
另一边,从皇陵挖到的宝藏也运送回京,原本空空如也的国库再次充盈了起来,甚至比之前还要更加富有。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大朝会。
在大朝会期间,即便是一些品级不高的官员,也有机会在这一天来到京城,在朝堂上面见圣上。
同事,他们也要向陛下汇报各地的情况,由文官收集整理,最后交给陛下。
朝堂之上,身着一袭龙袍的雁巧铃坐在龙椅上,帐帘搬下,在场的众人得以见到陛下的真正面目。
这是雁巧铃和雁姬雪经过商讨后作出的决定,从今以后,由雁巧铃担任大雁的女帝,而雁姬雪退至幕后,协助她处理政务。
因此,这一次雁巧铃以真面目示人,这也意味着,她将代替雁姬雪成为大雁真正的女帝。
在她面前,文官和武官队伍各站一排,文官为首的自然便是相国徐成令,而武官为首的却是个年轻面孔,一袭白袍,眉宇间充满英气。
此人正是当初的白袍小将,赵兴。
赵兴在平反藩王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从一名副将一路高升,如今已经是大雁的大将军。
最重要的是,无论赵兴还是徐成令,他们都是女帝的人。
随着藩王之乱朝廷被平反,女帝也将当初下放的权力全部收回,集中到自己手上。
如今女帝所掌握的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此时,一名文官走上台前,手里拿着圣旨,宣读大雁整一年来的种种报告。
这是每年大朝会的照理流程,新的国策也会在这一天宣布,此事至关重要,将关系到大雁明年一整年的发展。
朝堂上,在文官宣读的时候,徐成令不由将目光看向了大殿的一处角落。
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朝堂上,身上穿着不同于大雁女性的服饰,一头乌黑的秀发,身上穿着红白相间的服饰,如同樱花般清纯美丽的女子。
看着这名和服女子,徐成令不禁一愣,没想到她居然会出现在这里。
她,正是羽生樱。
羽生樱代表出云前来参加大雁的大朝会,如今出云已经成为大雁的附属,被允许参加这场大朝会,同时学习治国的经验,再将其带回出云。
这时,羽生樱也将目光看向了徐成令这边,也看到了他。
她先是愣了一下,而后冲着徐成令微微一笑。
这一笑,如同樱花飘落般让人难忘。
台阶之上,雁巧铃的目光也落在了徐成令身上,见他正看着别的女子,她不禁捏紧了龙椅的扶手。
这坏徐郎,居然在朝堂上看着别的女人,等大朝会结束后,她一定要给对方一点记性。
雁巧铃轻咬唇瓣,脸上浮现一丝醋意。
宣读报告结束后,由女帝亲自颁布大雁明年的国策。
这些国策都是她与徐成令二人商讨后决定下来的,有些已经执行,有些还未执行,以雁巧铃如今的权力,这些国策都会毫无疑问被执行下去。
徐成令和雁巧铃二人在朝堂上一唱一和,看似在与文武百官商讨未来的国策,二人不再如同水火,意见变得出奇统一,仿佛早就商量好了一般。
在场这些官员哪个不是混迹官场多年,他们心里清楚,这个国策一旦陛下和相国达成统一意见,那就没有继续商讨的余地了。
谁敢说个反对,那下次朝会就没他的位置了。
在相国和女帝二者的推动下,所有国策都顺利颁布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