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還分等級?”終於坐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老板椅。
隻不過屁股還沒捂熱乎,茶杯都還沒端起來。
刻晉就聽苟徹樺提到了一個新概念。
遊戲公司等級。
從D級到SSS級。
當然,這個是在藍星遊戲業內的說法,實際上注冊公司是不需要劃分等級的。
而經過多年的沉澱,久而久之,行業內的各大遊戲平台也開始逐漸按照這個標準去分配推薦,發放流量。
玩家們也更喜歡按照遊戲公司的等級去找自己想玩的遊戲。
邏輯很簡單。
能被業內譽為SSS級的遊戲公司,製作出的絕大部分遊戲肯定比低級公司的遊戲要好玩。
這是個真理。
與其滿大街到處亂翻垃圾桶,期望從裏麵找到點神草。
遠不如直接去翻頭部公司們的往期作品,這樣會更加高效。
而至於評判公司等級的辦法,也比較簡單粗暴。
直接從遊戲的銷量、質量、美術、音樂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判。
然後按照‘糞作,普通作,良作,佳作,精品作,經典作,大成之作,殿堂作,史詩作,神作!’十個遊戲品質等級劃分。
通常來說,能達到兩款【良作】以上的遊戲公司,都能順利晉升到C級公司,新遊戲可以吃到各大平台的C級推流。
聞言,刻晉看了看自己前幾款遊戲在NAA上的綜合評級。
《物種起源》被標注為了普通作。
這也沒辦法,作為新人的第一款小遊戲,而且下載量到現在也僅僅隻有五萬多,付費流水更是一塌糊塗。
要知道,評價裏麵還有個指標就是銷量。
所以盡管《物種》的玩法已經高處不少世麵上的遊戲,但它最終仍舊隻拿到了普通作的頭銜。
《Iwanna》與《鵝鴨殺》都並列被標為良作,多少還是受到了一些標價的影響。
《哥彈》則一鼓作氣直接斬獲佳作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