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遠

26、向往北京

字體:16+-

又到中文本科函授麵授輔導的時間了。麵授輔導點在一所中等師範學校。

趙逸飛眼下在讀的大學課程,是以大專學曆為起點的三年製本科函授教育,為許多被“文革”耽誤了上大學機會的人提供了圓大學夢的機會。趙逸飛所在縣份共有8位中文本科函授同學,經常和他在一起同吃同住、共同完成學業的有老白(“老白”並不老,隻不過比趙逸飛大一兩歲,縣教師進修學校老師)、皇甫(複姓“皇甫”,和趙逸飛同樣是代課教師)和小孫(縣中學的語文老師)幾個人。

這家大學的本科函授辦得很正規。到麵授點講課的老師動輒是著名教授、學者,聽他們講課真是一種享受。在這裏,趙逸飛常常感受到知識殿堂的神聖和絢爛,也對學養達到非凡境界的學者和教授們感到由衷的敬佩。不過,函授畢竟以自學為主,聽完課,還需要好好消化,認真研究教材,紮紮實實完成作業。為了準備考試,有許多東西需要背熟記牢。作為函授學員,趙逸飛和老白、皇甫的年齡都在三十歲上下,小孫也比他們幾個小不了幾歲,大家的記憶力顯然和一般的大學生不能相提並論,死記硬背的效果肯定不會好。於是,他們湊在一起,用相互問答的方式來記憶,一個問題提出,先由一人做答,後麵的人補充糾正,大家湊一湊,答案逐漸就會趨於完整,並且在討論的過程中銘刻在了記憶深處。不僅教室、宿舍、學校的操場樹下是大家學習的地方,麵授點周邊的田間地頭也是討論問題、記住知識要點的重要場所。手裏一根秸稈樹棍兒在地上寫寫畫畫,寫出來的全都是學問,大家相互之間都是學生,也都是先生,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代現代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從《詩經》到李白杜甫到魯迅再到王蒙蔣子龍舒婷顧城,從荷馬史詩到巴爾紮克莎士比亞再到托爾斯泰高爾基等等,由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係統的知識體係在每個人的頭腦裏逐漸形成了,紮根了,每個人都感覺自己逐漸地強壯了、膨大了,逐漸地越來越像個知識分子了,逐漸地為適應中學教學乃至更重要的崗位工作創造出十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