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庚子年鬧義和團,通州這的洋貨行,就都改了叫南貨行。雖然擺的依舊是日本的布、美國的顏料、德國的縫衣針,可是掛名就叫南貨,買的賣的心裏都有數,大家不點破。
通州賣南貨那是有傳統的,這說起來還得上溯到明朝。正德皇帝駕崩,膝下無子,從湖廣安陸請來他兄弟繼位,也就是嘉靖皇帝。當時大家都不願意接運糧進京的活,千裏大運河上糧船斷絕,南方的糧食運不上去,北京城眼看就要斷糧。
嘉靖皇帝召了文武來問,有熟悉情形的大臣介紹,漕運向來是滿船去空船回,南返回空,官府給的運費連本錢都不夠。再加上糧食水運難免受潮、沉船,累賠虧空就更是個賠本生意,跑漕運的就指望夾帶點貨物牟利。
運河上七道鈔關遇到漕船概不征稅,這些免稅商品,就是漕運人士的利潤所在。眼下新君登基,各鈔關嚴查漕運夾帶,這一下跑漕運就成了純粹的虧本生意。所以就沒人願意輸送漕糧,京裏自然就鬧糧荒。
嘉靖皇帝終究是能任事的天子,立刻下了聖旨,所有漕運船隻,允許攜帶土產北來貿易。這一道皇王聖旨,就把百十年來大運河上夾帶背人的事給合法了。有了這道聖旨,運河上糧船如蟻往來不斷,通州城裏的南貨行也就一家多過一家。
自打通州修了火車道沒了漕運,南貨也就漸漸沒了來源,隻能等著從北京或是天津上貨,很是不便。真的南貨行大半都倒閉了,剩下的幾家所謂南貨,其實裏麵賣的都是洋玩意。
路北的“廣大”南貨行,便是這麽一家專門經營“南方”產大小五金的變種洋行。掌櫃的齊孝祖能說一口地道的通州土話,論起對通州的了解也不輸那一幹依舊留辮子的老人兒。哪座橋是明朝太監修的,哪個廟是郭守敬蓋的,當年嘉靖他媽從湖廣到京師,在張家灣哪下的船,哪打的尖,都能說的頭頭是道。乃至不少人都認為他是個老通州,可事實上他卻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人,官銜還不小: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