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

第四章

字體:16+-

馬梓筠自小生長的那個隸屬於目前早已改製的核工業部的地質隊,是在國家麵臨國際霸權主義核訛詐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建立起來的。按照當時流行的劃分法,位於沿邊沿海地區的就是這個國家的一線地區。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徽省、贛省和冀省、豫省、鄂省、湘省四省的東北部為二線地區。三線地區則是指長城以南、粵省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省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地質隊就是典型的“二線”地區國防科研單位,有別於那些直接擔負戰鬥任務的野戰部隊、負責間接支援的行政後勤單位。地質隊所在的贛省鷹城最為人知的就是作為一座連接當年東南沿海前線閩省的唯一一條鐵路運輸線的起始點,同時也是連接通往馬梓筠老家浙省的橫貫東西的另外一條鐵路大動脈的交匯點。和無數性質相同的帶有保密性質的國防單位一樣,地質隊必須、也不得不坐落在遠離城市的鄉下。而且遴選最佳地址的標準是位置越偏越好,周邊越窮越好,離城市越遠越好,還要統籌考慮到距離各個采礦點的運輸便利。遠離人煙這一必備的選擇條件和監獄、特別是建國後數年內陸續成立的那些農場型監獄,譬如北關監獄,是出奇的相似。和北關監獄所在的小鎮不同的是地質隊所在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社會風俗,那裏可以算是革命老區的東北邊界區。再往東北偏北數百公裏之外的弋江縣,出過一個聞名全國的紅軍領袖方誌敏。而往東南偏南的廣和縣,則是贛省紅軍中央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的重要北門戶,也爆發過紅軍建軍史上最慘烈的一場城市攻防戰。在當代它最為人知的就是該地也是亡命流竄了大半個中國的悍匪“東北二王”的覆滅地所在。而再往南就是當年一直連綿到湘、粵兩省的紅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腹地所在。不知是不是圍剿和反圍剿時期這片大地沾染了太多國共雙方士兵的鮮血且四處滲透的緣故,地質隊所在的整片區域內都密布著連綿起伏的低矮褐紅色丘陵。丘陵的質地似土非土,似石非石,結實幹燥,除了生命力特別頑強的矮鬆也就隻能生長些細小的灌木和雜生的野草。丘陵未能占據之地,也有一些幾十米海拔的呈現丹霞色的饅頭狀的矮山。在地質學家的眼中都是些“丹霞地貌”演化過程中不幸產生的與幾十裏外堪比精品的龍虎山相對立的失敗蹩腳作品。矮山多數景色平平,山上全是**的紅褐色山岩,幾乎看不到大株的植被,隻有偶爾出現的圓形、扁形和長條形山洞才會為整個山體增加一些審美情趣。矮山之間散布著條狀塊狀的被水流外力切分的狹小平原,多被開墾為以水牛為耕作牧力的水稻田。山腳邊多流淌過蜿蜒清澈的小河,河畔生長著高大的樟樹、楓樹,依照地勢的寬廣或聚集著多則有幾十戶乃至過百、少僅有幾戶甚至一兩戶的人家,形成從小隊到大隊到村到鄉的不同規模等級的“階梯型”中南地區農村宗社社會。村中瓦頂泥牆的土屋林立,迂回曲折的土路交錯,村旁多是成片的溫帶喬木林和零星的水塘溝澗。如果你翻開地質隊的測繪地圖,會發現這些農村地從四麵八方夾擊著地質隊的地盤。但是在現實生活你站在地質隊內的任何一處放眼望去,會發現若隱若現的村舍看上去都是距離地質隊比較遙遠的。你生活在蜂巢般自成體係的地質隊裏,根本很難察覺得到周邊鄉村的存在。以至於幼年時的馬梓筠經常產生這一大片土地上隻有孤孤單單的一個地質隊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