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燃燈寺

字體:16+-

當年自流井郊外,地處釜溪河南岸的一對山一側,有座古廟,名叫燃燈寺。該寺廟,前臨匯溪河,背靠一對山,依山傍水,風光秀美,香火亦很旺盛。

當年的燃燈寺,占地不寬,院落殿堂,遠沒有現今人們所看到的那番雕梁畫棟、飛簷翹角的規模和氣派。殿堂上下,裏裏外外,不過是一個中等規模的普通道觀而已。

燃燈寺的來曆和得名,在自流井坊間,百十年來還流傳著一些傳說。說是本朝道光年間,一對山下,匯溪一則,半坡上有幾間草屋。有一婦人帶一幼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其家不遠,匯溪河上,為方便行人過河,有一小木橋,人稱二道橋。溪邊大道,常有俗稱 “鹽擔子”的運鹽挑夫過路。

世道艱難,“鹽擔子”謀生不易,常起早摸黑趕路。有天清晨,一個趕路的 “鹽擔子”,摸黑上橋過河時踏虛了腳,落入河中不幸身亡。眾 “鹽擔子”悲傷不已,自此摸黑趕路的運鹽挑夫,將二道橋視為畏途。

然而,此事過了沒幾天,過河的 “鹽擔子”突然發現,在小木橋橋頭的一棵樹上,從天黑到第二天清晨,總有一盞油燈,掛在樹枝上,為來往過橋者照路。天天如是,從不間斷。

後來眾人才知道,那盞照路的油燈,是坡上草屋內,帶幼子的婦人所掛。從此,那二道橋又有了一個別名,叫燃燈橋。

後來,婦人病故,其幼子外走,不知所蹤,幾間草屋亦荒廢。過了數年,有人為感念當年那婦人燃燈善舉,集資在草屋舊址,修建了一座小廟,取名燃燈寺。

此燃燈寺,當初不過一小廟,香火也不旺。後來此廟迎來一有名老道姑,改建為道觀。此師太在那一帶頗有些名氣,燃燈寺香火轉旺,遠近慕名而來的香客不少。寺廟逐漸擴建至現今規模。

在保路風潮於自流井鬧騰之時,燃燈寺的主持者,是法名為慧慈的老師太。慧慈住持德高望重,悟道很深,是個頗有年資的道中高人,在自流井內外,乃至下川南佛道兩界,都極有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