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教 案

字體:16+-

在自流井各界知名人士中,楊司鐸在侯四海這個 “六千歲”身上,下的功夫最多。最早是由幾個與侯四海有過交道的教民,穿針引線,兩人相識。其後,楊司鐸多次登門拜訪侯四海。

這些洋人也是怪精明的,來中國多年,懂得入鄉隨俗。楊司鐸每次上門拜訪侯四海,都不會打空手。或是送點稀奇古怪的西洋禮品,或是送 “六千歲”一些治病西藥,以博其好感。

侯四海也是聰明人。他本人對信洋教之類,毫無興趣,卻曆來奉行 “識時務者為俊傑” “有奶便是娘”這等人生哲學。其身處 “廟首”之職,與自流井各方人物接觸得多,對世事人情,也比一般人多些見識。

自晚清以來,侯四海多少也看清了當下地方情形是,“老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這種奇怪的政治生態。他心裏麵就覺得,“洋人”“洋教”這些玩意,說不定日後也可以作為自家利用對象。或是成為自己與外人,與官府打交道的一點資本。

由此,雙方一拍即合。隨著彼此交往增多,一段時間, “六千歲”侯四海,與洋教堂那些洋人牧師教士,打得火熱。尤其楊司鐸本人,竟然成了“六千歲”的好朋友,白果巷公館裏的座上賓。

既是好朋友,侯四海應楊司鐸之求,在自己袍哥堂子裏,一聲招呼打下去,果然就有不少袍哥入教。一時,小小一個自流井,入洋教的教民,竟達幾百人之多。除教堂之外的布道傳教民間場合,在自流井也多了幾處。

其實,這些當地人入教成教民者,除少數是真正相信上帝,信奉基督教的 “真心教民”外,大多是善於投機取巧的社會閑人、無業遊民,乃至 “渾水袍哥”一類。

這些人的入教心理,與侯四海大致也差不多。不過是想用教民這種特殊身份,在世麵上招搖過市,為自家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