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游戏1:现场直播

第十一章:新闻逻辑 1 新闻转型

字体:16+-

一阵激昂的音乐之后,《顺宁新闻眼》开始播出了,主持人皱着眉头出现在投影屏幕上,过了一会儿,她赶紧换上一副笑脸,但是笑容里却带着一丝厌恶。

“前几天的暴雨使顺宁市很多地段发生水浸,其中最严重的地段是文心路,积水一度淹到腰部。很多人说暴雨造成积水,这是天灾,可是记者调查发现……”

主持人说话越来越急促,到后来干脆不说话了,她面色通红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继而浑身颤抖起来,眼神也变得散乱,她的双手一抖一抖的,脸部肌肉也跟着抽搐。过得片刻,她一头栽倒在直播台上,一头乌黑的秀发垂落下来,在屏幕上晃啊晃……

最后视频停止播放,画面定格在一头乌黑的秀发上。

几十号学生看着那一幕恐怖的画面,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就连平时上课喜欢睡觉的也都睡意全消,一个个眼珠子瞪得老大。其中部分学生曾经看到过这一幕,再次温习,还是带来强烈的震撼。

一位长发披肩的女老师走到投影屏幕前,问道:“怎么样?吃惊吗?”

短短一句话,两个问号六个字,女老师爽朗的性格便活脱脱展现出来,她瞪着大大的眼睛,充满笑意地看了看每一个学生,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一个陌生人引起了她的注意,虽说她的课平时会有很多其它系的学生来旁听,但是那个陌生人明显不是学生,他目光犀利地看着自己,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课,浑身散发着一股英气。这是谁呢?似乎有点面熟,在哪里见过又不是很清楚。女老师并没有太在意,目光只是在那陌生人身上一扫,便继续问学生们:“有看过这档节目的没有?”

七八个学生稀稀拉拉地说看过。

“这是顺宁市电视台的招牌栏目《顺宁新闻眼》,10月28日,他们的主持人宁子晨被人谋杀在直播台上,”女老师侃侃而谈,“后来,《顺宁新闻眼》继续播报这起谋杀案,甚至把每个嫌疑人都采访了一遍,再后来,他们甚至发起了观众投票,让观众来指认谁是凶手。由于这种形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所以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天我们这堂《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践》课的主题就叫‘死亡直播’。我们以‘死亡直播’为文本,来分析中国电视新闻乃至电视栏目的发展走向问题。”

女老师说完便按播放键,一头乌黑的秀发从屏幕上淡出,欧阳冰蓝又出现了,这是10月29日的新闻片段,之后《顺宁新闻眼》每天关于谋杀案的新闻依次播放……所有新闻播完之后,有学生问道:“怎么没啦?”

“看得很过瘾是吧?”女老师笑呵呵问道。

“是啊,就像看电影一样。”

“对,像看电影一样,”女老师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娱乐化。你刚才问怎么没有了,这是因为谋杀案还没有破,我想他们肯定会继续报道的。”

女老师说着话,瞥眼看了看角落里的陌生人,她现在认出他来了,他刚才就出现在“死亡直播”里。

“新闻故事化和娱乐化已是老生常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播的《60分钟》栏目,算是新闻故事化的开山鼻祖,当年《60分钟》一推出,其新闻故事化的风格就颇受质疑。新闻怎能做得如此简单?怎能以牺牲深度为代价?但就是这种故事化的语言,让《60分钟》为美国传媒业创造了诸多纪录--美国历史最长的、收视率最高的十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排行前10名;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美国转播率最高的黄金时段节目;1999年更创下1412家电视台同时在黄金时段转播的纪录;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获电视最高奖“艾美奖”最多的节目。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比较晚,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才由此诞生,后来1978年的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从1958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电视事业基本上处于故步自封的局面,那时候的电视新闻就像是黑板报,当然现在很多电视台的新闻还是黑板报,甚至一些上星节目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丰富了我们的电视节目,但同时,商业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也冲击着新闻专业的理念。

“近几年来,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电视台都把收视率和广告创收作为考核一个栏目的重要指标,收视率低、没有广告收入的栏目,那就对不起,制片人下课吧!当然,有后台的制片人不算。于是,到底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创收,避免下课,成了很多电视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于是这几年,社会新闻越来越多,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深圳电视台的《第一现场》等等,都属于社会新闻栏目。

“社会新闻初出江湖时,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当所有电视频道都挤向社会新闻时,同质竞争使社会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导致社会新闻收视率的降低。比如,在南京,每晚6点到8点,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标点》、《大刚说新闻》这七档社会新闻栏目面对受众。为了争夺观众,各家电视媒体必然要拼独家新闻、抢时效性、改变报道风格,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毕竟电视市场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电视台开始在社会新闻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故事化、甚至娱乐化,四川卫视就推出了《新闻连连看》,将新闻彻底走向故事和娱乐,打出的旗号是‘新闻连连看,看完就吃饭’,理念是‘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他们完全抛弃不顾新闻的时效性,专门挖掘趣闻轶事,以此打造核心竞争力,抢滩四川的新闻市场。这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发展脉路,只是我们现在很多电视台的‘新闻故事化’已经跟《60分钟》华莱士引领的‘新闻故事化’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后者的故事化使新闻做成了深度报道,现在《60分钟》的深度报道已经成了电视界的典范;但是我们的新闻故事化,只是庸俗的猎奇,恶俗的娱乐。

“再来看这档《顺宁新闻眼》,这档节目本来也是主打社会新闻,最高收视率达到了8%,可后来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最后收视率只有2%。你们有一个师兄就在那里工作,他说收视率下降是因为后来市政新闻多了,我跟他讲,这只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在社会新闻同质化竞争中逐渐失去了观众。10月28日,主持人被谋杀在直播台上,给栏目提供了一个契机,它开始从单纯的社会新闻,走向新闻故事化,本身选取的题材就很好,关注度高,影响面广,故事性强,而且只要不破案,观众就会持续关注。等过一段时间,案子破了,受众也培养起来了,栏目风格也就成功转型了。”

女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地讲完后,下课铃声适时响起,一屋子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还没回过神来呢,却听女老师说道,“好了,今天的‘死亡直播’就到这里。”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课堂。

女老师收拾着讲义,看了看教室后排,那个人还坐在那里,直等所有的学生都走完了,那人才走向前来,乐呵呵地恭维道:“陆教授的课真精彩啊!”

陆教授自得地笑了笑,然后问道:“你就是苏警官吧?”

“呵呵,是,”苏镜笑道。

“哇,真人比电视上要帅,”陆教授哈哈笑道。

这位陆教授,正是冯敬向苏镜推荐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陆晔。冯敬说,要破案需要陆教授的帮助,苏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他问为什么,那个胖子却说:“我不方便说,你只要把串联单拿给陆老师看看就行了。”

顺宁到上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苏镜昨天晚上离开顺宁电视台后上网查阅了这位陆教授的资料,今天一早便坐车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几经打听知道陆教授在这上课,便决定再当一回学生。此时被陆教授夸奖长得帅,苏镜竟微微有点脸红了,如果邱兴华在这,他肯定会奇怪老大这是怎么了?苏镜对女人向来有一套,但是在这位女教授的注视下,他竟然有点不自在了。也许这就是教授的魅力吧,站在教授面前,自己永远都是个学生。

陆晔笑了:“苏警官大老远跑到上海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啊?”

“想请陆教授帮忙,查出谋杀宁子晨的凶手。”

“啊?”陆晔的眼睛本来就大就圆,此时睁得更大更圆了,一张瓜子脸上写满了惊讶、错愕以及不可思议。过得片刻,她又哈哈大笑起来:“你在开玩笑吧?”

那是一种纯粹的笑,亲和而友善,友好里有拒绝伪善与平庸的距离感。讲话的时候,上唇稍有些压迫下唇,语速快,音色脆,还没等苏镜解释,便连珠炮似地继续说道:“你找错人了吧?其实我只是个老师,我对破案一点没有研究,如果有什么疑问,你应该去找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他们的专家肯定比我在行,你一定是找错人了,”陆晔说这话,收拾好讲义捧在胸口准备离去了。

苏镜连忙说道:“是冯敬让我找你的。”

“冯敬?”陆晔略微皱了皱眉头。

“他号称是你学生。”

“不用号称,的确是,”陆晔更加惊讶了,“他让你找我?”

“是。”

“他好像不是嫌疑人之一啊。”

“也难说。”

“不会不会,他那人捣捣乱还行,杀人他没那胆量,”陆晔眉头皱得紧紧的,苏镜觉得她认真的样子非常可爱,“他让你找我……那你准备问我什么呢?”

苏镜掏出厚厚的一撂纸递给陆晔,说道:“这是《顺宁新闻眼》从10月28日到11月3日的串联单,我怀疑谋杀线索可能藏在这里面,但是我没有学过新闻,所以看不出来。”

“苏警官,说话不用那么文绉绉的,10月28号就好,不用28日,要口语化,哈哈哈。”

虽然被当面批评,但是陆教授说话真诚,笑得也真诚,苏镜倒是一点气都生不出来。

陆晔领着苏镜来到新闻学院的办公大楼,大楼里非常静谧,苏镜心里产生一种敬重之感,两个女老师从前方走来,跟陆晔打个招呼,一个问道:“陆晔,下课了?”

一个说道:“老是这么风风火火的。”

陆晔答道:“嗨,咱现在改行当警察了。”

“啥?”

“不说了不说了,等把案子破了,再跟你们讲。”

两个女老师打声招呼就走了,狐疑地看了看苏镜;苏镜也正好奇地打量两人,然后看着两位女老师的背影渐行渐远。

“行了,别看啦,”陆晔说道,“那是我们学院的两个美女老师,**了好多届学生,一个叫孙玮,一个叫吕新雨。别看了,你没戏!都比你大,而且都结婚了。”

苏镜脸色红了红,在陆教授面前,他越发像个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