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建造学科,其实就是土木工程专业而已。
这是一项在大华非常紧俏、用人需求相当大的专业。
可以这么说,但凡在大华学这个专业的,哪怕只是高中生,凭借着毕业证都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养家糊口不用说,甚至还能在工作当中继续学习,将来还有重新考入大学的机会。
而建造学科专业大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
只要他们顺顺利利的考入大学,立马就会有商会前来跟他们接洽。
说白了,给钱!
学费、生活费都有人赞助,甚至还有结亲的。
一切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为的就是能提前他人一步,给自家商会抢来几个人才。
这种事情,看似好笑,可放在这个知识贫瘠的时代,却又显得格外的正常。
因为随着大华的发展,各种项目建设都提上了日程。
整个大华都在大兴土木。
帝国的重点工程,那当然是由帝国的工部组织人手专门建设。
可一般的民用工程呢,很多时候就会放出去由私人建造了。
这里面的利润,可是比较丰厚的。
更别说,这还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两家同样干工程的商会,一家只能给普通人家修房子,一家能替帝国修大楼、公路。
这喊出来的气势都不一样。
所以,谁都想在帝国工程上分一杯羹。
但朱柏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防着这种情况了。
说白了,钱,让你挣了没关系。
可你必须有挣这个钱的能力和本事。
不说别的,专业的工程人员你必须得有,还得是优秀的那种,否则连标书和图纸都做不好。
其次,监察人员过来,你这里要是连个能进行专业对话的人都没有,那就别怪监察人员下狠手怼人了。
甚至出了什么问题的话,比后世要惨得多得多。
毕竟,这个时代,可是封建集权最鼎盛的时候,更别说大华还有朱柏这个开国皇帝在头顶上坐镇。
可以这么说,光朱柏就能镇压一切牛鬼蛇神。
这会儿可没人跟你叨逼叨的讲什么人权、讲什么法不责众之类的屁话。
更没有什么罚款抵罪之类的美事儿。
在朱柏这里,他的规矩就是,你如果挣你该挣的,那么活该你发财。
可若是你玩手段,那你最好别让朱柏手里的人或者系统发现了。
否则,要么不出事,出事就得是小命不保、家破人亡的下场。
正因为大华这种一切都按规矩来,谁来都不好使的情况,反而大家都觉着挺好。
毕竟,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没那个本事和胆子走捷径的。
同样,也正因为这样,大学当中的高端人才,就显得格外的紧俏了。
尤其是那些原本就优秀和耀眼,到了大学以后愈发璀璨的顶尖人才。
不但私人商会在抢,连帝国的各个衙门也都在提前下手。
可以这么说,但凡考进大学的,只要能老老实实读书,那从他考进大学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学费、生活费之类的开销就不用说了。
最优秀的那一批,在大学当中就能养家糊口甚至还能积攒一批小钱你敢信。
而建造学科,就是其中最热门的几个专业之一。
如今,朱瞻基显然也是看上这一门专业了。
朱柏倒是猜到了朱瞻基的几分心思,可他却笑眯眯的看向朱瞻基问道。
“瞻基,你为何想学建造学科呢?”
“朕提前告诉你,这建造学科学起来可不容易。”
“不仅涉及到众多专业,知识繁杂不说,还得三天两头的去工地。”
“不仅不体面,还非常累的!”
朱柏这话可一点没骗朱瞻基。
土木工程专业嘛,可不就得时不时的跑工地嘛,但凡学这个专业的,要没在工地上呆个一年半载的,好意思说自己学得不错?
这就跟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必须跑工坊里面干活一样,再好的理论水平,如果没能上手实操的话,那也算不得本事。
不过,这些话落在朱瞻基耳朵里却好像没听到一般。
他也不藏着掖着了,再次躬身一礼后坦言道。
“不瞒十二皇爷爷,瞻基想的是学成以后能回去建设大明!”
“瞻基之前仿若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
“如今见到了大华的繁华之后,自然想着能让大明也繁华起来!”
这话一出,一旁的大华内侍、官员们都傻了。
这小子当着大华君臣的面这么说,不怕掉脑袋嘛?
就算跟陛下有亲,乃是儿孙辈,但这小子就不怕挨顿揍然后遣返回大明?
不过,朱柏倒是对这小子这番说法颇为欣赏。
大华跟大明之间的差距,又哪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土木工程就能抹平的?
因此,对于朱瞻基的请求,朱柏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了。
他直接一挥手,表示朱瞻基以后就去高中学习了,该怎么学是他自己的事儿,可其他的,朱柏都会给他安排好。
至于他那两个兄弟,那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国中读书吧。
三人神色各异的离开了皇宫。
……
待三人离开后,一旁的大华官员忽然轻声问道。
“陛下,此等举措,会不会养虎为患啊?”
朱柏笑着摇了摇头。
只有他自己清楚,大华能迅猛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尤其是基础建设上的些许差距?
越是看不到的地方,差距才更大,作用才更猛啊!
……
而就在朱瞻基一门心思放在求学之上时,这边踏上了返程的郑和已经在大海航行了半月。
半月前,郑和便向朱柏辞行,欲尽快返回大明。
当时大华不少人反对就此放走郑和,毕竟郑和见到、听到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了。
可朱柏却乾坤独断的让郑和离开了。
不仅同意了郑和的返程请求,还派遣了海船护送。
这种光明磊落的作法,让郑和这个朱棣的铁杆心腹也不得不心生敬意。
他明白,朱柏其实就是对大明那皇帝之位压根没兴趣。
否则的话,这会儿的大明早就成了大华的一部分了。
面对大华,大明实际上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由于大华的海船远比大明的优秀,因此返程比去程要快得多。
不多时,郑和便到达了广州府。
他有公事在身,自然不能多做停留,稍作调整后就打算继续返回京城。
可这时,一人却忽然出现在了郑和面前。
郑和见来人大吃一惊,心中更是不断的冒出了各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