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闲人

第66章 科举制

字体:16+-

听到陈不飞这番回答,长孙皇后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失望神情。

她是希望陈不飞能够有所志向的,入朝为官,辅佐君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肆意洒脱,快活人生。

因为只有入朝为官,效于皇命。

身份地位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才有资格迎娶长乐公主。

如果陈不飞只是一介草民,那他绝对是没有资格让公主下嫁。

哪怕长孙公主和李世民同意,全朝的文武百官也不答应。

这其中涉及到一些礼法相关的事宜。

所以长孙公主对于陈不飞这样的回答不是很满意。这个年轻人虽然有大才,但却有一点不思上进了。

“诶,陈兄还是这样淡泊名利,不过我相信你最终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李承乾没有察觉到自己母后的神情异样,而是拍了拍陈不飞的肩膀感叹道。

他当然希望陈不飞入朝为官,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当官可真就可惜了。

李承乾现如今心中踌躇满志,就想着未来大展宏图,陈不飞与他年纪相仿,等将来他继位了,二人完全可以铸就一段君臣相辅的千古佳话。

不过这些想法,李承乾自然不会说出口,毕竟现在父皇正值壮年,乃是如日中天的时期。

李承乾虽然性格有些大大咧咧,豪爽义气,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傻。

有些事儿自己心里可以想想,但绝对不能说出来,哪怕他是当朝太子。况且母后就在一旁!

不过李承乾没有察觉到异样,心思细腻的陈不飞却看出了一些门道儿。

长孙皇后貌似不太满意自己的回答,这让陈不飞心中有些忐忑起来,他从来不会小觑眼前这个看似温婉大方实则外柔内刚的皇后。

长孙公主在历史上都是极其有名的皇后之一,是难得的贤后。

要是她对自己心生不满,到时候在李世民耳畔吹吹枕边风,自己恐怕小命不保。

这毕竟是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

而且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陈不飞也逐渐明白入朝为官虽然会给自己带上一层枷锁,但是也有很多好处。

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哪怕再有钱,也只是被剥削的阶级。

没有一定的权力,说不准就哪天就会有灭顶之灾。

因此陈不飞沉吟半响,再次开口补充道:“回禀皇后,草民也不是完全没有入朝为官的打算,只是近期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要做,等一切都安定下来,我也愿意为我们大堂出一份力。”

“好啊,陈兄,我就等你这句话了!”

一旁的李承乾听闻双眼顿时放光,一脸欣慰的拍了拍陈不飞的肩膀。

长孙皇后也微微颌首,脸上又露出了一抹温婉的笑容。

陈不飞见状顿时舒了一口气,刚才在某一个瞬间,他甚至感觉眼前这位皇后比李世民给他的压力还要大。

“皇后,高明,那我先告辞了,皇上还在御书房等我面圣呢。”

陈不飞站起身来冲长孙皇后一躬身,然后又看向一旁的李承乾开口道:“去吧。”

长孙皇后摆了摆手,陈不飞见状便退了下去。

跟着宫内的太监在皇宫之中一路穿行,过了一盏茶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御书房。

这里平时是李世民批阅奏折办理朝政的地方,整个御书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走入御书房内,正中央挂着一幅牌匾。

牌匾上是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史可明鉴!

整个房内的摆设显得古色古香,并没有外部那一般的奢华,反而有一种书香的气息。

李世民本就不是一个骄奢的人,这样的装潢风格倒是蛮符合他的性格。

陈不飞收敛起了所有心思,看向正端坐在书桌前批阅奏折的李世民,随即深深鞠了一躬。

“草民陈不飞,拜见皇上。”

李世民淡淡的抬起眼眸,看了陈不飞一眼。陈不飞没有下跪,不过他也并不介意。

大唐的君臣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和睦的,并没有后世清朝那样主子与奴才的身份差距。

“赐座!”

李世民一声令下,顿时就有太监抬着一把椅子走了上来。

陈不飞也没矫情直接坐了下来,而李世民此时又继续开始批阅奏折,陈不飞只好规规矩矩的坐着等待。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李世民书桌前的奏折逐渐减少。

陈不飞有些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显然等的有些枯燥无味。

不过李世民依旧把他晾在一旁,一直盯着眼前的奏折认真批阅。

不过陈不飞很快发现李世民的眉宇之间带着一抹忧愁,显然心情不是很好。

又过了半晌,李世民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奏折,抬起头来看像陈不飞。

“你们都退下吧!”

李世民屏退左右,等到一帮太监退出御书房之后,他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诶,不飞啊,朕这次找你来是有要事相商,我知道你小子鬼主意很多,说不准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

听到李世民这番话,陈不飞连忙起身。

“皇上谬赞了,草民只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夫,哪里有什么真知灼见。”

“呵呵,你就不用在我面前谦虚了,朕这次找你来是想问问对现如今朝廷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什么看法?”

李世民呵呵一笑,私底下跟陈不飞相处,他逐渐放下了皇帝的架子。

人才选拔制度?

陈不飞听闻顿时扬了扬眉头,他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居然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

前世的陈不飞也算是对历史颇有研究,李世民的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个科举制度。

根据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最早提出科举制度的其实是前朝的隋炀帝杨广。

在此之前的朝代,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无非就是保举制。

所谓保举制,就是由一些大儒推荐,从豪门望族当中选拔人才,最终组成皇帝手底下的班底。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手底下的人才基本都是这种制度推荐出来的,清一色的都是出自名门望族。

最著名的就是刘备听人举荐而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出山定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