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教主大人

第39章 大元帅5

字体:16+-

五六年间,明教军队**,来回地绕弯子,乾坤王朝军队使尽方法抵抗和进攻,大敌当前,顾不到这个新起来的小头目。

倒是便宜了赵无忌,在这期间,赵无忌逐渐巩固地盘,扩充实力,逐渐消灭群雄,开辟疆土。

而且,更有利的是地理位置,他和乾坤王朝大军中间,恰好隔着三个政权,东边是宁昌国,北面是大明王,西边是徐寿辉,这三个大卫星保护着,使他无从受到元军的主力攻击。等到大明王军力已被乾坤王朝消灭的时候,两败俱伤,乾坤王朝的军力也被久战削弱了。

赵无忌呢,相反的已经广土众民,成为最强大的有组织、有训练、有经验的实力者,可以和乾坤王朝的军队打硬仗,比一比高下了。

在这斗形地带所受到的军事威胁,东边镇江如落在宁昌国手里,可以直捣应天,刨根挖窝;

南边宁国如给徐寿辉(真逸)占了,背上插一把尖刀,也不得安稳。要确保应天,就非取得这两个据点不可。

赵无忌在应天才安顿停当,即派吕冰统兵攻下镇江,分兵占领金坛丹阳等县,向东显出一个触须。到六月又派邓愈攻下广德路,堵住后门。

在出兵时,赵无忌自己留守老家,怕诸将还是过去那一套,杀人放火,**抢劫,和人民作对,失尽了民心,于是和吕冰说通演一场戏,故意找出吕冰错处,绑了他说是要杀头,

宋乙寒和一群幕僚再三求情,说好说歹,才放了绑,当面吩咐,这次出兵,取下城子,不烧房子,不抢东西,不杀百姓,才准将功折罪,徐达叩谢了。

破镇江时,百姓安安静静,照常做事做买卖。别的州城县听说赵无忌的军队不杀人,军纪比鞑子好,放了心,不肯拼命抵抗。

这名气传遍了,赵无忌军事上的成功有了保障,地盘跟着一天天扩大,力量也跟着一天天膨胀了。接着分遣诸将攻克长兴、常州,亲自攻下宁国,又先后占领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

在乾坤王朝十七年,坤历1357年这一年中,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数取下,作为向外进攻的前哨基地。

在战略上,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划一条直线,构成防线,堵住宁昌国西犯的门路;宁国徽州屯聚大兵,安排进入浙东;西线和天完(徐寿辉国号)接境,以守为攻;北面是友军,不必操心。看准了周围情况,先伸出南面的钳子,吞并和本部完全隔绝、孤立无援的浙东元军。形势已经和一年前大大不同了。

赵无忌明白读书的好处,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事说不出道理,因此,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

也明白读书人能讲道理,替人出主意,很可怕;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出力做事。

这种办法叫做“养士”,养什么似乎不大好听,不过只要养之,被养的也就不大在乎了。

养士是件好事,而且,你不养,跑到敌人那儿或者被别人养去了,却会坏事。为了这个,他禁止部下将官和儒士交接,不许别人养士,却自己来包办,养所有肯被养的士。并且,还有一个大好处,士多半在地方上有名气,老百姓怕他也服他,把士养了,老百姓也就大部分跟过来了。

在他的统率之下,赵无忌的军队越打越强大,越来越有规模,不仅如此,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文臣的缘故,军队的作风,和士族也颇为相似,没有什么武力值,也没有什么暴力倾向,不过,他们的军队素质很高。

在一次军演中,士兵和平民都很默契,互不干扰,不知怎么的,居然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士兵的配合下,赵无忌打败了乾坤王朝的两万精锐,又在广义上消灭了两千叛党,让乾坤王朝元气大伤。

这种局面持续了整整五年,等到赵无忌准备退休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未结束。

他在战争中收获最大,也是最惨重的就是,在这五年中,他没有得到任何一点军费,军队也就没有钱粮供应,这样的结果,导致赵无忌的军队越来越穷,士兵的工资也是越来越低,生活水平大幅降低,不得不想其它法子解决问题。

在一个雨夜,他突发奇想,决定把军队卖掉,换些钱来维持军费。

他没有卖军火,也没有卖粮食,甚至连衣物首饰都没有卖,而是把自己的财产变卖。

这种方法叫做"养生",有助于士气提升,壮胆,增加勇武,还能保证士兵的健康和体质。

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简单,但也容易坏事,不过他们都信任这个新首领,也没想着要换,所以就按着这个方法继续发展下去了。

不仅仅是地方上有名声的人,就连京师的贵族、世家、宗室子弟也是如此。

不少文人墨客,都是靠着这样的方式,才混到了京师,才能写出好诗词。这些人的身价都比较高,有的还在朝中为官,或者家中做了重臣,所以,他们的话语,比较有分量,也不会被有心人抓住机会搞事,因此,他们的影响力,在京师也不容忽视。

赵无忌在这种方式下,很快就站稳了脚,不管是读书还是行商,都比一般人要好做,也就没有出现过什么乱子。

这些年,在这样的治理下,他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而且,越发富饶、安定,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士兵愿意追随他,让他成了军中的英雄人物,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在这种方式下,他渐渐开始习惯了自己当首领的感觉。

这样一来,赵无忌麾下的士人数量越来越庞大,人员的素质也越来越好,战斗力也越来越高。

但这些,都不是赵无忌想要的,他要的是真正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士兵,不是靠着祖荫走上仕途的文人,而是真正的勇武将才。

所谓“勇者为将,智者为帅”,在这方面,有人说赵无忌太骄傲,太自负,却有另外一个声音说:“我们现在的兵力虽然不少,可惜都不是真正的精锐。而那些人都没有经验,一旦出征,就是炮灰啊!"

"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什么叫做‘炮灰’?你是说你不是炮灰吗?”一个年轻的士兵跳出来,指着赵无忌的鼻子说。

另一个声音说:“你不是炮灰,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什么?"

那年轻的士兵梗着脖子说:”我是个军人,军人就是冲锋陷阵的人,哪里会害怕打仗,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是血腥的,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愿意去拼,只要能活着回来,能让父母兄弟过上好日子,就算死了,那也值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