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教主大人

第42章 大元帅8

字体:16+-

书接上回,话说赵无忌盖了一所礼贤堂,作为贤士的住处。

这几个人思想上继承宋儒的传统,身份是地主,社会地位是豪绅巨室,而且都曾做过元朝的官,平时对红军没好话,不是骂“妖寇”,便是“红寇”“红贼”,

因乾坤朝地方政权抵抗不了明军,自动办民兵,建堡寨,保卫身家产业和地方。

赵无忌千方百计逼他们出来,不单是博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誉,也不单是怕他们和部下将官勾结玩花样,

同时也为了取得他们的帮助后,地方上人民没了头脑,自然安定无事,是个擒贼擒王的意思。

这些儒生都是遵守礼法惯了的,头脑也是保守惯了的,明军那一套杀官长、打地主、捧明王、念弥勒佛号的宗教情绪,完全不合调。

既然旧主子垮了,扶不起来,无法施展才能,新主子又并不嫌弃,不算旧账,也就改变主张,利用赵无忌的雄厚军力,帮助建立新朝代,在新政权下继续维持几千年来的传统秩序、习惯、文化,

以贵人役使贱人,富人剥削穷人,有知识的和有武力地结合起来,统治不识字的和种田的人,来保持豪绅巨室们的既得利益。

结果,自然而然和出自明教诸将,形成地主与贫民、儒生和武将的对立局面。赵无忌也存心利用豪绅巨室的合作,孔孟儒术的理论粉饰,来建立自己的基业。

他在明军实力还在,对乾坤王朝朝的强大军力进攻还得靠明军掩护牵制的时候,是大明王的臣下,发命令办事都用“皇帝圣旨”,开口大宋,闭口圣宗,像煞是宋家的忠臣良将;

一到大明王军力完全被乾坤王朝的军队消灭以后,就公开倾向儒生这一边,开口“妖寇”,闭口“妖贼”,好像从来没有当过“妖寇”“妖贼”似的。

谈孔说孟,引经据典,自命为恢复旧秩序、保存旧文化的卫道者了。从此以后,他受了这批儒生的影响,思想作风和“大宋”日益疏远,和儒家日益接近。

赵无忌,一个明军小头目的亲兵,十年前还是红布包头,穿着战裙战袄,手执大刀,听战鼓一擂,就得冲锋砍杀的,

如今居然长袍大袖,八字步走路,斯斯文文,满嘴三皇五帝、四书五经,谈今论古,写对联,发手令,成为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道统的说教人了。这些变化有多么大!

番外:赵无忌的一系列变化,让文坛和军界沸腾,让世人对大明皇族的敬畏又上升了一层楼,

不过对他本人,却造成不了太多的影响,毕竟他已经是大明皇帝的亲弟弟,身份高贵,是真正的皇室贵胄,不是什么文人骚客,

这个时候,一直默默无闻,被世人遗忘在角落里的陈国公府,忽然发难了。

这位陈国公爷,在赵无忌十岁那年,就被送往西北,在军中担任副帅,负责大量的训练任务,

十几岁的小孩,能有多少能耐?

陈国公爷,也就是陈国公府的老夫人,在二十年后,终于找到机会,在大明皇帝面前说道,要把儿子接回家去。

陈国公府在京城的门庭显赫,家底丰厚,

虽然只有陈国公爷一个独苗,却拥有四房妻妾,三男一女,还育有一子,

老爷子的身体状况也不错,在军中任职多年,积攒了许多功劳,再加上老太君、老侯爷和老侯爷的兄弟,在朝中还是很有些关系的,

老爷子的意思是,让儿子跟着自己在京师生活,在自己身边做事,

赵无忌是大明皇帝最信赖的人之一。

你们可曾知晓?

我们就不多讲了。

我只说,这次他们出现了。

在明军攻占了京城以后,赵无忌的机会来了,

在赵无忌建造的礼贤堂中,有许多文房四宝、字画、瓷器等等,都价值连城,其中有一尊大鼎,里面放着一尊玉鼎。这尊玉鼎乃是宋朝时期的珍品。

这尊玉鼎的来历很简单:在清朝,宋太祖宋末宋初时,大明王朝已经在西南开疆拓土了。

在明朝,大明王朝的统治地区,分东北,西南,和东北部山林、湖泊,东北部山林中,有很多野人聚集地,有许多蛮族、草原民族,有些还有异域文化的人。

在大明王朝,各地的土司、牧民都有私兵,而且私兵很多,他们都被称作武装商人。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有许多武装势力,都是由私兵组成的,

有些人是在大明王朝的领土上做些买卖或者贸易,比如说,给一些富裕的商人运货物。有些人则是负责护送一些贵重东西去往其它的国家、地区,比如说,去给大明王朝供奉香火。

总之,在这个时期,明军在大明王朝境内,拥有极大的权势。

可谓天翻地覆啊。

赵无忌的变化,也让大明王朝内部的争斗越发激烈了。明国王爷和明将军,为了王位,不惜血流成河,为了争夺地盘,不顾国本,甚至于杀死王族,

最后一次清洗,是大明王朝内部,明军大将赵无忌,率领十万精锐铁骑,围剿明国大将刘宗宪、大将李信两员虎将,

在城外的山坡上伏击了这两人,双方交火,赵无忌大获全胜,将这两人生擒活捉了,

而这两人在大明王朝内部的声望也一落千丈,明国王爷和明将军,再不敢轻易冒头了。而赵无忌,也趁势收服了明国的土地和部分人心,

这些年赵无忌不断派遣部下,去各藩镇,招揽文人墨客,组织学校,教导他们读书识字,让明国内部,文盲渐少。

赵无忌这一手高招,把所有的反对者都吸引了过去,纷纷支持他,他自己也在朝中树立了威望。这些都是后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