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秘卷之青玉案

第一章 目标鼎州

字体:16+-

“绍兴二年,亲策进士……四川类试正奏名第一人,依殿试第五人恩例。”——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五》

“四川类省试第一,恩数视殿试第三人 ,盖绍兴五年以军兴道梗,十一月戊子有旨:川、陕类省试赐进士及第,与依行在第三人恩例,馀并赐同进士出身。”——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驿站之中。

宋青玉一行人离开了荆州之后,一路南下,兜兜转转,经过数个州县之后,时间上也已经到了八月份。宋青玉出来,是奉旨巡视天下刑狱,这期间,他在其他州解决了一些冤狱,伸张了正义。但是,没有查到任何有关秦桧的污点。

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鼎州,现在距离鼎州已经很近了,奈何天近黄昏,不能再赶路了,他们就在离鼎州最近的一个驿站住下。

史妍最近和花非花相处得不错,宋世昆看着史妍喜欢花非花,他也对花非花的好感度上升了不少。史妍喜欢的,他就喜欢,他就这么单纯……或者谄媚。史妍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姑娘,干了一天的路,还是活蹦乱跳的。到了驿站也没有歇歇脚,强拉着花非花一起到驿站外不远处的小溪边去采花去了。现在,驿站里就只有宋青玉和宋世昆这两兄弟。

宋世昆打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大哥,我们为什么来鼎州啊?”

宋青玉坐在桌子前,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秦桧老奸巨猾,我们想查到他的污点不容易。任何有可能的线索,我们都不能放过。”

宋世昆不解:“鼎州这里,有秦桧的污点吗?”

宋青玉喝了一口茶:“我也只是猜测,想过来看看……对了,你还记的王文元吗?”

宋世昆立刻说道:“当然记得。”

宋青玉点头,继续说道:“王文元,他的老家是汉州的,你知道吗?”

宋世昆还是不解:“这我也知道啊,可是,这和我们来鼎州有什么关系?”

宋青玉若有所思的样子,站起来背着手说道:“他二十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科举,便一路过关斩将,一口气考中进士,这你也是知道的吧。”

宋世昆不以为然:“大哥,你不也是第一次参加科举就过关斩将考中进士的吗?我觉得王文元的才学比起你,差不了多少,他能做到也可以理解的吧。”

宋青玉摇头:“不!我觉得没那么简单,王文元当年参加的秋闱有些可疑。我调查过,王文元的老家在汉州,他家在汉州是一个颇有家产的富户。突然有一年,他父亲把汉州的房产尽数典卖,突然把户籍迁到鼎州,在鼎州安家落户。第二年,王文元在鼎州这里参加了秋闱,然后,以当年鼎州榜首的身份,进入了省试。我当年参加秋闱,在州里才是一个第二名。”

宋世昆不怀好意地坏笑一下,说道:“大哥,你这个不应该,你可不能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啊。王文元考了鼎州的第一名,你考了州里的第二名,你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因为这个就说王文元参加秋闱的事可疑吧。”

宋青玉瞪了宋世昆一眼:“就你废话多!你把当什么人了?我查了当年参加鼎州秋闱的考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年,包括王文元在内,有十个考生,不是鼎州本地的人士,他们的故乡都是成都府的,还都是在那场秋闱的前一两年,把户籍搬到鼎州的。”

宋世昆听到了这个信息,也意识到了事情不对:“科举移民?!难道说,鼎州这里的考题比成都府的考题简单吗?”

宋青玉轻笑一下:“不,恰恰相反,汉州属于成都府,位于四川。王文元在四川的话,他通过汉州的秋闱之后,参加的就是四川的类省试,朝廷对四川类省试的士子,一直有特殊待遇。他放弃了那么丰厚的待遇,改了户籍到鼎州来参加考试,很不合理。”

宋世昆听得一头雾水:“我对科举的事情不是很了解,这个四川的类省试还不一样吗?”

宋青玉不禁咋舌,他赶紧向宋世昆(读者们)解释了一下。

在南宋考中进士,要闯过三关,解试,省试,以及最后的殿试。简单地说,就是州级别,省级别,全国级别。这个和大家了解的差不多,这里主要说一下南宋省级别的。

靖康之难之后,高宗赵构虽然力挽狂澜保证了宋朝没有灭亡,但是他一再南迁,最后一路逃到了临安。这期间,有一年科举没有正常举行,就是宋朝的首都开封被破那一年,因为实在顾不过来了。赵构再举行的时候,科举的日期早就过了。除此之外,就算是金兵打到长江边上,科举还是会正常举行。因为开科取士,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象征。赵构重开科举,表明自己的新朝廷是正统,告诉老百姓自己还握着大权。这很重要,它能稳定民心,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民心。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南宋的都城是哪?

南宋一开始定都扬州,后来金兵连夜奔袭,赵构从贵妃的肚皮上爬起来,提上裤子跑到了临安。然后,临安成了南宋的都城,一直到南宋灭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临安就是南宋的都城。可是,有意思的是,赵构初期根本不承认临安是自己的都城,无论是扬州还是临安,他都称为“行在所”,意为天子行在之处。

这就是死要面子,他的意思是,大宋没有南北之分,世界上就一个赵宋江山,我不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而是大宋的第十位皇帝。我只是暂时行在临安,大宋的都城还是开封,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打回去。

事实上,赵构打回去了吗?没有。无非是新朝廷刚成立,喊喊口号,做做样子。他这一做样子不要紧,士子们很为难。省试是由各州或转运司所解送的贡士到京城参加尚书省礼部试的称谓,所以省试也叫礼部试,和殿试一样,都在宋代的京城举行。总说进京赶考,进京赶考,现在好了,士子们进哪赶考?进临安吗?不对吧,赵构不承认,咬紧牙关说开封才是大宋的都城。那怎么办?难道让士子们渡过长江,跑到已经被敌人控制的开封去考试去?

省试的组织权都在朝廷手里,地方没有组织省试的权力。靖康之难,大宋差点没亡了国,因为处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科举也就做出特殊的处理方法。赵构把组织省试的权力下放到了地方,由各地自己组织,硬生生地这么举行了两科。后来,南宋的政权稍微稳定下来,赵构才把这种权力回收。这种地方自己组织的省试,就叫做类省试。

地方自己组织省试的权力被回收,士子们再参加省试,就要跋山涉水到赵构的“行在所”去了。但是,有一个例外,四川一带自己组织省试的权力没有回收。一直到南宋灭亡,四川一带试都是自己组织的类省试。赵构的说法是,四川离得太远,士子们来我的“行在所”来考试不方便,所以还是让你们自己举行吧。

但是,事实上,赵构让四川举行类省试,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赋予四川一带举行类省试的权力的同时,还给了四川类省试的士子特殊的照顾。四川类省试的第一名,赐予同进士及第,并享受同殿试第三一样的待遇。这是什么样的优惠政策了?!赵构为什么这么做?四川一带紧挨着西夏,是南宋的西部边陲。南宋政权这个时候刚刚起步,自己的边陲,他要是稍微谨慎一点的话,就应该给自己的边陲一点甜头。

听完宋青玉的解释,宋世昆感叹道:“这么说来,四川类省试的士子,不是占了大便宜了?”

宋青玉欣慰地一笑:“可以这么说,朝廷对四川类省试的政策变化过几次,但是大同小异。无非是类省试第一破格享受殿试第三还是第五的待遇,类省试的前三名,赐予进士出身,还是赐予进士及第。而且,这个朝廷对于四川取用的名额,也高于正常省试。总的来说,朝廷对于四川的类省试,很‘偏心’。”

宋世昆更不理解了:“王文元在他老家参加科举多好啊?以他的能力,说不定可以争一下类省试的第一人。”

宋青玉:“对啊,他放弃了朝廷对四川类省试的照顾,跑来没有任何照顾的鼎州来参加正常的考试,不是很奇怪吗?我说他可疑的地方,就是这一点。”

宋世昆:“嗯,要是把鼎州的户籍改到四川,倒是可以理解,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呢?”

宋青玉:“我说过,包括王文元在内,有十个成都府的人都来到了鼎州。无一例外,他们都轻松通过秋闱,有五个人后来一路过关,考取功名,当了官,成为了秦桧的党羽。我在想,这个是……巧合吗?”

宋世昆:“大哥,您的意思是,秦桧借助自己的势力,操控了鼎州的秋闱,让自己的亲支近派来鼎州这里参加秋闱?或许……王文元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宋青玉:“这只是一个猜想,所以,我才决定到鼎州这里来一趟。现在已经是八月份,正好又到了秋闱的时候。”

宋世昆:“嗯,我觉得这种猜想很有可能。否则的话,实在不好解释王文元以及其他士子为什么非要放弃四川的类省试。只是,我有一个疑问……”

宋青玉:“说。”

宋世昆:“你来鼎州的目的,我已经大概清楚了。但是,你为什么声东击西,明明要到鼎州来,为什么你一直谎称要去明州?”

宋青玉神秘一笑:“我中途该主意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