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位於洛陽東南開陽門外,自漢光武帝建立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根據魏製,但凡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員的子弟都可直接進入太學,同時地方州郡也可以遴選儒生成為太學生,此時洛陽太學中共有太學生三千多人。
太學生經過考試可以擔任國家官職,加上漢代皇帝常常在太學谘詢國事,太學生們便養成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風氣。因此潘嶽想調動民意為嵇康求情,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太學。
潘嶽等人到達太學的時候,天色尚早,無論學生還是博士都沒有人影。由於在路上已經商量好了對策,三個人下了馬車後直接進了講堂,夏侯湛鋪紙,韓壽磨墨,潘嶽則提起筆,片刻之間就寫出了一篇號召太學生為嵇康先生上街請命的招貼。
寫完之後,夏侯湛和韓壽看了,都覺得潘嶽這篇招貼文辭精簡卻意氣慷慨,讓人恨不得立刻衝上洛陽街頭,為即將含冤受刑的嵇康先生振臂一呼。當下兩個人和潘嶽一起,將這篇招貼謄寫了多遍,又將它們在太學內四處張貼。
等這些做完的時候,太學裏已經聚滿了前來上課的太學生。他們聚集在潘嶽所寫的招貼前,大聲誦讀,人聲鼎沸,更有好事者將這招貼傳抄多份,帶到外麵街頭張貼散發。一時之間,原本就已經因為嵇康之案而熾熱得如油鍋一般的氣氛,因為潘嶽灑下的幾滴水而轟然炸裂。
“呂巽奸汙弟弟呂安之妻,反倒誣告呂安不孝。嵇康先生為呂安作證鳴冤,何罪之有?”也不知是誰帶頭一喊,頃刻引來了山鳴海嘯一般的響應。
“小人橫行,名士蒙冤,此正是我們為國家效力之時!”
“對,眼睜睜看著嵇康先生枉死,我們光讀這些聖賢書有何用?”
“按這個招貼上說的,我們這就衝向東市刑場,請大將軍刀下留人,請嵇康先生到太學來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