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贞元三年(787年)三月二十二日,李适下旨,任命李晟的亲信部属凤翔郡节度留后邢君牙,担任凤翔尹兼凤翔、陇州都防御观察使,统领李晟的军队。
第二天,贞元三年(787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适下旨,剥夺李晟所有的兵权,加授李晟为太尉、中书令,勋阶上柱国。爵位,西平郡王,依然保持。
李晟其他所兼实职,一律免除。
当初,李晟出任凤翔镇节度使时,曾对属下凤翔郡将士官吏说道:
“诸君:
李某听说,魏征喜欢直言谏诤,我李晟私下里十分仰慕他。李某决心努力效仿,做一个诤臣。”
凤翔郡行军司马李叔度,担心李晟因此遭谗,不以为是,出列劝谏自己的上司李晟说道:
“大帅啊:
属下以为不妥。常言道,位高权重易遭忌。
属下私下以为,直言谏诤是那些士大夫,那些谏官们的职责所在,不是勋业卓著、德高望重的高级将领,所应该做的事情。
大帅这样做,岂不是容易遭致别人的忌恨和谗言陷害吗?”
凤翔节度使李晟的面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他一脸正气地对凤翔郡行军司马李叔度等部属说道:
“诸君:
本帅十分理解司马大人的担心和好意,但司马大人这话,可算说错了。本帅兼有将领与宰相的职任,维系着帝国安危。
如果知道朝廷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但为了自己的私利和荣誉,而不肯讲出来,那怎样去做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臣,哪里有资格居此高位呢?”
“大帅言之有理!属下明哲保身,所讲的话语,不是一心为国的忠臣,应有的言行。”
行军司马李叔度,惭愧地退下了。
及至李晟供职朝廷以后,只要皇帝向他征询意见,无论是否采纳,他总是极为坦率地陈说,无所隐瞒顾忌。
但李晟生性,沉着慎密,谨慎沉默,从来不曾向别人泄露,自己与皇帝讨论的话题。
但也正因为李晟如此耿忠坦诚直率的性格,最终招致了李适、张延赏君臣的猜忌和陷害。
2
贞元三年(787年)三月二十七日,河东节度使马燧,抵达京师长安,朝见皇帝。
当主帅河东节度使马燧,离开自己的河东镇大营以后,河东特遣兵团各军,遂紧闭他们自己的营垒,不再出战,去围困吐蕃军队。
唐军包围的口袋,终于松开了一道口子。
最终,给了吐蕃次相尚结赞,统领自己的军队,从唐军包围圈逃生的有利时机。
吐蕃次相尚结赞,终于率领吐蕃军队的主力部队,从鸣沙一带安全撤离。因缺少马匹,吐蕃军队的很多士卒,都只好选择步行。
吐蕃宰相尚结赞,死里逃生,欣喜万分,不停地暗自庆幸,感谢祈祷天帝神灵护佑。
3
吐蕃宰相尚结赞统领被困的吐蕃军队,逃出唐军重围之后不久,大唐朝廷派往吐蕃王国的特使鸿胪卿崔澣等使臣,也已经抵达了吐蕃军营。
吐蕃次相尚结赞,率领吐蕃大军,已经死里逃生,顺利地逃出唐军的包围圈,胆气立刻壮了起来。
尚结赞决定,继续实施以前既定的谋略,用计剪除李晟、马燧、浑瑊等三个强敌。
吐蕃次相尚结赞,于是下令,召见鸿胪卿崔澣等大唐使节。
鸿胪卿崔澣等大唐使臣,到了吐蕃大帐以后,立即前去觐见吐蕃宰相尚结赞。
鸿胪卿崔澣率先出言,责备尚结赞道:
“宰相大人:
作为大国君臣,应该信守承诺,讲究信誉,不要贪图便宜,因小失大,毁了国家大计。
可是,你们赞普君臣,却破坏唐土条约,屡生战事,侵占我大唐边塞州郡盐州、夏州等地。实属不该!”
吐蕃次相尚结赞,听了崔澣的责备以后,心里很不高兴。他蛮横嚣张,强词夺理,对大唐使者鸿胪卿崔澣说道:
“使节大人此言差也!
请使节大人,立即回去,告诉你们的大唐皇帝。是你们大唐,首先违背了当初唐土条约的规定,不履行承诺,而不是我们吐蕃君臣,背信弃义,违背盟约。
本相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充足理由的。前些时,我们曾经帮助大唐,大破逆贼朱泚,立下破敌大功。
可是至今,我们依然还没有受到,大唐朝廷约定,给予吐蕃王国的赏赐和土地。
你作为大国使臣,怎么能够血口喷人,倒打一耙,反而指责我们吐蕃王国君臣,背信弃义,不讲承诺呢?
大唐皇帝,以前信誓旦旦地承诺,答应割让给我们的北庭、安西四镇等土地,在听从李泌那个奸贼小人的谗言以后,也一直不肯顺利地交给我们吐蕃,由我们吐蕃管理。
这不是背信弃义,不讲承诺是什么呢?
所以此次,本相奉赞普之命,特地派兵前来,不过是请求大唐君臣履行诺言,讨取我们应该得到的土地和赏赐罢了!有什么过错呢?
可是,见我们的吐蕃大军到来接受条约约定的赏赐和土地之时,你们的各州各郡的守将,不仅不向你们的君王,报告我们到来的目的,反而紧闭城门防守,派兵袭扰我们。
这哪里像是礼仪之邦,待客的样子呢?
各州各郡的守将,视我们吐蕃军队将士为敌人,也没有人把我们所希望的述求,转达给大唐君王知道,那里说我们的过错呢?
就说我们占领的大唐城池盐州、夏州吧,也不是我们吐蕃军队故意抢占的。
而是盐州、夏州守城的唐军将领,他们自知大唐君臣理亏,听说我们吐蕃军队到来以后,就惊惶逃走,把盐州、夏州城池,自愿让给了我们而已!
使节大人可要清楚,这并不是我们吐蕃王国君臣,要强行派军队,去占领盐州,夏州这些城池的啊!
而今,崔大人你,代表大唐君王,来到我们吐蕃这里,打算重建两国友谊,举行盟誓,实现和平,这正是我们吐蕃王国君臣,所迫切盼望的。
现在,在本相身边的,我们吐蕃王国的宰相、大将大臣,共有二十一人,都可以作证。
回想当初,在讨伐僭帝朱泚的叛乱中,我们这二十一位将相,都曾经与你们的浑瑊大帅一道共过事。
浑瑊大帅也一定知道,我们的忠实和诚信,知道我们都是谦谦君子。我们也相信浑瑊大帅一诺千金,不会撕毁盟约。
所以,我们吐蕃君臣,殷切希望,此次会盟,能够由浑瑊大帅,亲自来主持。
朔方镇节度使杜希全,泾原镇节度使李观,这些唐军将领,他们的忠实忠厚,讲究信义,闻名异国。
我们的吐蕃王国,虽是你们大唐君臣鄙称的蛮夷之邦,但也深知这些英雄豪杰的诚实信义,敬慕他们的英勇和承诺。
本相建议,请大唐朝廷,委任杜希全、李观这些唐军将领,作为大唐的结盟副使节,陪同浑瑊大帅一道,也前来主持会盟大事。
如此的话,我们吐蕃君臣心里,定会十分满意,感到十分的荣幸和由衷的感激。
使节大人,你以为这样布置如何呢?”
听了吐蕃次相尚结赞花言巧语的话以后,鸿胪卿崔澣信以为真,已然中计,答应尚结赞道:
“宰相大人的安排尽善尽美,崔某立即回朝,禀告陛下知道,请求陛下批准!”
得到吐蕃次相尚结赞,同意与大唐结盟的承诺以后,特使鸿胪卿崔澣大喜。
于是,鸿胪卿崔澣喜不自禁地率领大唐使节,得意洋洋地回朝,向皇帝复命。
4
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二日,大唐朝廷特使崔澣,顺利回到京师长安以后,立即兴高采烈地进宫,向李适禀报了出使吐蕃王国的详细经过。
听了特使鸿胪卿崔澣的报告以后,李适心里也十分高兴,称赞鸿胪卿崔澣道:
“爱卿:
你此次出行,立下了大功,朕不会忘记爱卿功绩。
朕仿佛已经看到,吐蕃王国与大唐朝廷紧密联合,合力攻击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已经溃败灭亡的胜利情形了。
麻烦爱卿,不辞辛苦,再次出使吐蕃军营,传达朕赞同结盟的旨意,并与吐蕃宰相,商讨结盟的细节和礼仪。”
鸿胪卿崔澣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李适的请求,承诺道:
“谨遵陛下旨意!臣一定不辱使命,完成陛下交给的任务,让唐土两国,世代友好,永为兄弟之邦。”
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七日,李适再次派遣鸿胪卿崔澣,做大唐皇帝特使,出使吐蕃王国。
到了吐蕃大营,鸿胪卿崔澣立即拜见吐蕃宰相尚结赞,与尚结赞交涉道:
“宰相大人:
吐蕃王国的诚心和信任,我们大唐帝国君臣已经领会,十分感谢归国君臣的诚意。
本使节代表朝廷,向贤宰相表达我们的歉意。
朔方镇节度使杜希全,如今正率军驻防灵州,恐怕不能出境;而泾原镇节度使李观,已经改调了别的官职,皆不适合担任,大唐会盟使节,请宰相大人原谅。
现在,我大唐帝国打算,派侍中浑瑊,前往清水,与贵国会盟,担任会盟特使。
为了表明你们的诚意,请贵宰相大人,先行归还侵占我们的盐州、夏州两地,如何呢?
我们大唐帝国君臣,定会十分的感激!”
吐蕃宰相尚结赞,眼见大唐要求归还盐州、夏州两地,马上顾左右而言他,敷衍大唐使节特使鸿胪卿崔澣说道:
“崔大人:
贵国皇帝陛下的请求,的确合情合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不瞒大人,本相只不过是吐蕃王国一个微不足道的次相,这样重要的国家大事,本次相的的确确不敢擅作主张。
请使节大人相信,我们吐蕃王国君臣,一向重视自己的承诺,等赞普和大相批准以后,本此相一定会在第一时间之内,将盐州、夏州两地,交付与大唐帝国。请贵国君王放心!”
鸿胪卿崔澣,急忙将吐蕃次相尚结赞的承诺,汇报给皇帝知道。
自此以后,大唐朝廷君臣,更加坚信,吐蕃王国与大唐朝廷结盟,是诚心诚意,并无诈欺。
4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初一,侍中浑瑊,从咸阳入京,朝见皇帝。
李适正式下旨,任命侍中浑瑊,为大唐朝廷清水会盟正使。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初五,李适下旨,任命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大唐清水会盟副使,司封员外郎郑叔矩,为会盟判官,特进宋奉朝,为会盟都监。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初六日,大唐朝廷清水会盟正使浑瑊与诸使节,率军二万人,前往清水(甘肃省清水县),与吐蕃王国会盟。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十二日,吐蕃次相尚结赞,见大唐使节严阵以待,讨不了什么便宜,决定再施阴谋诡计。
吐蕃次相尚结赞,派大臣论泣赞担任吐蕃王国,前往大唐西京长安出使,决定临时改变会盟地点。
吐蕃王国使节论泣赞,到了唐都长安以后,立即前去,拜见大唐皇帝,给大唐帝国君臣吃下一颗定心丸道:
“大唐皇帝陛下:
对于与大唐和解结盟,我们吐蕃王国君臣,没有任何异议。但对于会盟地点,我们吐蕃王国大臣,有点不同看法。
在我们吐蕃王国君臣眼里,清水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吉祥之地,不适宜与大国,缔结永久的盟约,共享天下太平。
请大唐皇帝陛下允许,改变一下会盟地点。
我们次相大人建议,我们唐土两国,将此次会盟地点,改在原州的土梨树这个地方如何呢?
次相大人还请大唐皇帝陛下相信,一旦唐土盟约正式签定,我们吐蕃王国,立即履行我们的诺言,归还你们的盐州、夏州城池,撤回我们的军队,回到我们自己的疆域去。
请陛下体谅我们的诚心,同意我们的建议!”
听了吐蕃王国使节论泣赞的建议,眼见唐吐两国会盟之事,十分顺利,李适心里非常高兴。
但李适清楚,此事事关重大,草率不得,当即沉吟不语道:
“如果大唐君臣一有不诚,恐怕引起吐蕃王国君臣的不良反应,有害于会盟之事。”
李适心里已经同意吐蕃建议,于是立即下旨道:
“同意吐蕃王国使节提出的所有要求,批准吐蕃王国使节论泣赞的建议,改变会盟地点。”
吐蕃王国使节论泣赞,见会盟之事十分顺利,立即回去,向吐蕃次相尚结赞汇报。
5
神策军著名将领,左神策军大将军马有麟,那时恰在李适的身旁侍候,参与朝会。
见皇帝同意吐蕃使节论泣赞的要求,改变会盟地点,马有麟远见卓识,出于军人的直觉、敏感和责任,立即意识到唐土两国的会盟地点,有些不妥。
左神策军大将军马有麟,急忙出班,出言警告并提醒李适说道:
“陛下啊:
臣听圣哲有言,‘有备无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微臣久在边塞,知道边塞的形势,和吐蕃君臣的心思。土梨树地势险恶,易守难攻,不是结盟的最佳地点。
微臣私下担心,万一吐蕃王国君臣,怀有奸诈,心怀叵测,埋伏军队,偷袭大唐使节,恐怕会发生劫盟的惨剧。
微臣了解边塞地势,私下以为,我们唐土两国使节,商定结盟之事的地点,不如改在平凉川一带,最为合适。
平凉川一马平川,是一片平原,敌军难以藏身使诈!
即使吐蕃王国君臣,心怀奸诈,欲图失信背盟,也危害不大,请陛下斟酌决定。”
李适吃了一惊,突然惊觉道:
“马将军言之有理!小心驶得万年船。
朕将立即派人,去追上已经启程回国的吐蕃使者论泣赞,告诉论泣赞,将会盟之地,改在平凉川。”
吐蕃次相尚结赞,见吐蕃使者论泣赞顺利出使归来,暗暗得计,遂同意了大唐君臣将会盟之地,改在平凉川的请求。
6
侍中浑瑊,得知皇帝大力支持自己与吐蕃和议的主张,任命自己为大唐会盟正使,举行唐土正式会盟仪式以后,心里非常得意。
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十一日,大唐会盟大使侍中浑瑊,洋洋自得地率领自己的部众,准备离开京师长安,前往平凉川,与吐蕃王国使节,举行正式会盟仪式。
李晟、张延赏、柳浑等大唐宰相,专门设宴,为大唐会盟大使侍中浑瑊一行送行。
太尉、中书令李晟,了解吐蕃王国君臣心思,对唐土会盟,并不看好。
临行前的宴会上,李晟一边殷勤地为浑瑊敬酒,一边诚恳地向会盟大使侍中浑瑊说道:
“侍中大人:
我李晟久在西部边塞从军,一向了解吐蕃君臣,知道吐蕃人奸诈无比,见利忘义,鼠目寸光,不守信用,贪图小利。
你切不可马虎大意,中了奸贼诡计,误了朝廷大事。
会盟场所四周,侍中大人一定要派人,事先进行认真的查验和巡视,严密进行戒备,不要被吐蕃的假象蒙蔽,以防万一吐蕃偷袭,遭受奇耻大辱。”
宰相柳浑也深以为然,提醒浑瑊道:
“太尉大人言之有理!请侍中大人不要掉以轻心,中了奸贼诡计,毁了侍中大人一世英名。”
侍中浑瑊,毫不在意地笑了笑说道:
“哈!哈!哈!感谢两位宰相大人的善意提醒,浑瑊领教了。末将了解吐蕃人的习性,也知道他们的脾气,不会一时之间,疏忽大意,误了国家大事。”
宰相张延赏,听见李晟、柳浑两人,一再警告浑瑊的话语以后,没有言语,默记于心。
送行结束,回朝之后,张延赏立即进宫,向李适申诉此事道:
“陛下啊:
微臣私下里担心,李晟、柳浑内心,肯定不希望,唐吐能够会盟成功。
所以,李晟千方百计,要阻挠国家会盟和解大计。
临行前,李晟还特别告诫浑瑊,要他严密戒备吐蕃人,不要中了吐蕃君臣奸计。
微臣私下以为,我们大唐,是堂堂大国,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如果像李晟这样,猜度别人,不以诚意待人,根本就不能显示我们大唐帝国,会盟的真诚和信誉。
微臣私下忧虑担心,万一我们的使节,一旦露出疑心对方的形迹,对方一定也会对我们,生出疑心。
如果双方使节,都没有诚意,进行会盟谈判,如此的话,怎么可能和解成功,完成结盟大计呢?
请陛下立即下旨,拿李晟这个扰乱国家大计的奸贼试问,拷问李晟的挑拨离间,危害国家大计之罪。”
李适一经宰相张延赏的挑拨,果然勃然大怒,发怒道:
“李晟这个自以为是的恶贼,真是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屡次阻挠国策的实施,是可忍孰不可忍。
来人啊,立即传朕的旨意,把李晟这个恶贼,叫进宫来,朕要严厉斥责他,给他一点教训。”
张延赏闻言,狂喜不已。
太尉、中书令李晟,很快就被叫进了皇宫里,受到了李适的严厉斥责。
训完李晟以后,李适还不放心,又颁下旨意,召侍中浑瑊立即进宫,面授机宜,再次严厉地叮咛浑瑊道:
“爱卿啊:
你此次出使,肩负帝国与吐蕃和解的重任,你万不可掉以轻心,贻误了国家大事。
主持会盟之事,事关朝廷颜面,你要有自己的主见,万不可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扰乱了朝廷的和谈大计。
会盟之时,我们大唐使节,一定要对吐蕃君臣,推心置腹,待之以诚,用信誉诚信,去感动蛮夷。
爱卿万不可心怀不善,使用阴谋诡计,破坏了朝廷与吐蕃的和解大计。
爱卿,你知道吗?
否则,会盟失败,朕将拿你试问!”李适声色俱厉地指导侍中浑瑊说道。
侍中浑瑊唯唯诺诺,急忙大声承诺,满口答应道:
“陛下:
请你放心!
臣十分了解陛下为国为民,希望与吐蕃和解,保证边塞安宁的良苦用心。
请陛下不要忧虑,臣一定不负众望,尽心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完成结盟重任,恢复两国和平,安抚边塞官吏百姓。”
7
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十六日,举行朝会,李适接到侍中浑瑊,从平凉川附近送来的奏章,报告唐土结盟进展道:
“陛下:
臣等,已经与吐蕃王国使臣完全约定好,商定以五月十九日,作为两国会盟的正式日期。”
得知侍中浑瑊的上书,朝堂里,一片喜庆,众皆欢呼万岁。
宰相张延赏认为,唐土会盟已经大功告成,和平在望。
于是,张延赏集合文武百官,宣布皇帝的旨意,把侍中浑瑊送来的奏章,交给文武大臣传阅,志得意满地声称道:
“诸君请看,这是浑瑊大人,送来的贺喜奏章,大唐与吐蕃的结盟日期,已经正式确定,唐吐和解指日可待!唐吐盟约,大功告成,即将达成盟约!
唐土和解,恢复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盛景,都是陛下英明领导的结果,离不开文武大臣的不懈努力。
回想当初,陛下做出英明决策,唯有李太尉等大臣,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坚决认为,唐吐盟约无法达成,唐土两国无法和解。
如今,结盟大功,即将告成。诸位文武大臣请看,实际的会盟情形,究竟是如何的呢?
看着侍中浑瑊大人上书圣人的奏章,情况已经是如此的明显了,请问李太尉,你该做什么解释呢?
本相敢肯定,李太尉见了会盟成功的消息,一定会羞愧无地,自愧食言,无地自容,恨不得找块地缝,钻进去了事!
哈!哈!哈!哈!”
听见宰相张延赏,当众狂妄嘲讽羞辱自己的话语,李晟忧愤交集,泪流满面。
李晟流着眼泪,对着身边亲近自己的大臣,宰相柳浑等人说道:
“诸君:
我李晟受辱事小,国家荣誉受损事大。
哎,想不到我大唐朝廷,高居庙堂的将相们,竟然会如此愚妄无知,被犬戎蛮夷,戏弄至此,而不自知!
我李晟长期生长在西部边陲,多年在王忠嗣大帅、李抱玉大帅的帐下效力,岂能够受到蛮族愚弄,不深刻了解犬戎蛮族的见利忘义、鼠目寸光的一切禀性呢?
所以,我李晟才会不顾自身安危,冒死向圣人反映,边塞真实的情形。
我李晟这样做,并非出于我李晟,与张延赏大人的私人恩怨啊!为什么要羞辱李晟至此呢?
可叹,我朝中无人,我们堂堂天朝,竟被小小的吐蕃蛮夷小丑,骗得团团乱转,真是大唐朝廷的耻辱啊!”
亲近李晟的文武大臣,急忙劝阻李晟道:
“太尉啊,请勿多言!你不要与别人意见不同,而招致他人嫉恨。墙外有耳,人言可畏,小心这些话,又成为太尉大人的罪柄啊!”
“怕什么啊!我李晟经历了刀光剑影,沙场血腥,还能够害怕几句谗言流言吗?”
李晟愤懑地言道。
宰相柳浑,默默听着大臣们谈论,没有说话。
8
散朝回到宫里,李适终于冷静了一些。
李适再次认真研读李晟敬上的奏章,读到李晟的分析,倜然警觉道: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雨绸缪,乃为上策,为君者,岂敢懈怠呢?朕知道李晟的担忧,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朕的决策,的确有些过于疏忽和大意,对形势的分析,也太过乐观了啊!
来人啊,赶快下去,传朕旨意。”
于是,李适最终听从主战派太尉李晟等大臣的建议,紧急派遣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进驻潘原(甘肃省平凉县)防守;命令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进驻洛口(甘肃省庄浪县)驻守,以声援大唐会盟特使浑瑊,防备吐蕃君臣使诈,玩弄诡计。
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久经沙场,深谋远虑。
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敬慕李晟的才干和智慧,也认为吐蕃君臣,并不是诚心诚意与大唐结盟。
于是,骆元光紧急派遣自己的使者,带着皇帝圣旨,前往浑瑊大营,提醒大唐会盟特使浑瑊说道:
“侍中大人:
为将者,应该时刻保持警觉,防备敌人的偷袭。不可麻痹大意,中了别人的诡计,贻笑大方。
我军驻扎的潘原,地距会盟之地平凉川,有将近七十里的距离。
如果大人与吐蕃会盟之时,吐蕃君臣使诈,发生不可测的紧急情况,我怎么知道,及时应对呢?
到时候,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救援大人呢?
请侍中大人允许我,违背圣意,派遣自己的军队,陪同大人一道,前往会盟之地平凉川,以防万一。”
侍中浑瑊,口传皇帝的旨意,坚决阻止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的军队行动,阻止骆元光向前进军。
骆元光不理浑瑊,继续向前行军,跟随着浑瑊大营,一道前进,向平凉川靠近。
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一步步向前推进,把自己的镇国节度使兵团大营,紧挨浑瑊的大营扎营,两营紧紧相连。
可是,两军的大营驻扎之地,距离两国的会盟之地平凉川,依然还有三十余里的路程。
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命令自己的部属,严阵以待,戒备森严,壕沟深峻,门栅坚固,随时做好,预防敌人突袭的准备。
浑瑊的河中镇节度使大营呢,却是另一幅情形。
而侍中浑瑊呢,自以为唐土盟约,最终必定达成,所以疏忽大意,毫不防备。
河中镇节度使大营,壕沟门栅,都十分草率,随时随地,将士和官吏百姓,都能够随意地进出,没有丝毫戒备。
河中镇士卒见主将懈怠,一个个散漫自由,悠闲自在,轻松大意,没有一点防备之心。
9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见浑瑊的河中节度使大营的戒备,如此疏忽大意,深为忧虑。
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于是亲自前往邠宁镇大营,与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会面,一同商议道:
“韩大帅,兵不厌诈,有备无患。我们应该随时准备,提防吐蕃有诈偷袭!
请大帅立即派骑兵五百人,在附近的山林,埋伏待命。
我也派数百精兵,在浑瑊的大营附近埋伏,以防不测。
如果情况发生突然的变化,请大帅你率军,立即攻击柏泉,装作切断吐蕃后路的样子,分散吐蕃兵力!
如果没有突变,那就万幸!万幸!”骆元光建议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道。
“骆大帅言之有理!有备无患,乃是为将之理!”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也深表赞同,同意骆元光意见道。
两将商议完毕,邠宁节度使韩游瑰,立即行动起来,与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各自领兵,前去埋伏待命。
那时,吐蕃宰相尚结赞,与大唐正使浑瑊已经约定好,唐吐双方,各率武装部队三千人,分别排列在盟台的东西两侧。
两国各派文职官员四百人,陪同诸使节,抵达平凉川结盟台下,举行唐土两国的会盟仪式。
10
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十九日,唐土会盟日期已到,两国特使,行将见面。
吐蕃宰相尚结赞,眼见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唐朝廷君臣,已经中计,心里暗暗得意。
为了继续迷惑大唐使节浑瑊,确保万无一失,吐蕃宰相尚结赞建议浑瑊,双方各派骑兵数十人,担任斥候,互相搜索对方的营区,保证会盟的安全。
浑瑊全都毫无戒备地爽快答应了。
那时,吐蕃王国早已在盟坛的西方,埋伏下了精锐的吐蕃骑兵数万人,做好了精心的准备。
吐蕃负责搜索的游骑兵,在唐军军营中,穿梭般地自由来往,没有哪个唐军将士,去加以制止。
唐军游骑兵搜索部队,一进入吐蕃军队的大营搜索,则全被吐蕃将士秘密生擒了,没有逃脱一个。
浑瑊的唐军大营三千人将士,都被蒙在鼓里,对此毫不知情。吐蕃劫盟准备,早已一切就绪。
大唐使节浑瑊对此,却是浑然不知。浑瑊哪里会想到,吐蕃君臣会背信弃义,会有劫盟的非常事变发生呢?
那时,大唐使节浑瑊与诸使节一道,正专心致志地呆在自己的帐幕里,整理会盟的礼服,默默背诵会盟的礼仪和盟语等,急急准备着正式会盟的盛大典礼。
11
突然间,吐蕃的大营里,传出了三声巨响,整个吐蕃军营,战鼓齐鸣,惊天动地。
顷刻间,吐蕃的数万军队,从各自的大营倾巢而出,如狼似虎般,围住了平凉川的会盟之地,漫山遍野,杀声震天动地。
唐朝廷的会盟官员使节,眼看吐蕃将士如潮涌一般杀到,立时一片惊恐,知道中计。
大唐使节侍卫们,还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吐蕃军队将士,就已经飞马杀进了大唐使节的帐幕。
大唐朝廷会盟都监宋凤朝等使节,来不及做丝毫反抗,就措手不及,已被吐蕃将士,斩杀于帐幕之中。
惊闻帐幕外形势突变,杀声震天,大唐正使浑瑊,大惊失色,心知不妙,大喊:“大事不好!我们中计了!”
侍中浑瑊长期担任节度使,投身军旅,久经沙场,有些谋略和见识。
浑碱一听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知道己方无备,大势已去,无力挽回,形势十分危急,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浑瑊急中生智,不敢从正门出去,偷偷从自己的帐幕后门,迅速摸出了营帐。
浑瑊正巧看见,帐幕后栓有一马。于是,浑碱来不及通知自己的手下使节侍卫,就急急地跃上马背,夺路狂奔起来。
浑瑊把自己的身子,紧紧地伏在马背之上,抓住战马的鬃毛,去套马勒。
狂奔了十余里路,浑瑊才终于如愿,把自己的马勒,套上了马口,得以骑上马背。
吐蕃次相尚结赞,闻知大唐会盟主角大使浑瑊逃脱陷阱,死里逃生,大呼不好,立即派兵,四下出击,追击浑瑊。
吐蕃军队的追兵,箭如雨下,迅猛而上,但利箭都从浑瑊的背上擦身而过,浑瑊居然是有惊无险,毫发无损。
得知吐蕃劫盟的非常事变发生,会盟的正使浑瑊,已经逃离了盟所,平凉川会盟场所侍卫的唐军将士和使节官员们,一下子群龙无首,军心迅速崩溃。
全军将士三千多人,在数万吐蕃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斗志丧失,一刹那之间,唐军阵营全部溃散。
大唐使节和护卫将士们,各自向东,争先恐后,四散逃命。
吐蕃将士挥军,奋力追赶逃亡的大唐使节和护卫将士们。
唐军三千多官兵侍卫,大唐使节官员等,不是被吐蕃将士生擒活捉,就是被吐蕃将士当场格杀,战死沙场。
大唐使节、官员、将士,当场死亡了数百人,被擒获了一千余人,只有一千余将士,得以侥幸逃生。
大唐会盟副特使崔汉衡等使节官员,也被吐蕃将士俘虏。
后来,刘昌就任泾原镇节度使时,前来悼念死难将士,才收集平凉川劫盟之时,阵亡唐军将士、使节、官员的尸骸枯骨,装入棺木,埋葬于浅水原。
12
侍中浑瑊不顾追兵,一路狂奔,骑行三十里,终于抵达了自己的河中镇节度使军营。
但看见眼前之景,河中镇节度使、侍中浑瑊,不由得惊慌失色,后悔莫及。
没有主帅浑瑊,在河中节度使大营,发号施令,河中节度使大营官兵,顿时群龙无首。
闻知吐蕃军队,在平凉川劫盟的消息,河中节度使大营官兵,早已经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不知道何去何从。
恐慌畏惧之下,河中节度使大营官兵,已经吓得弃营逃走,只剩下了一座空营。
浑瑊痛心愧悔至极,只得继续向前飞驰,奔向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的大营避难。
此时,吐蕃的追兵大军,已经蜂拥而至,追到了浑瑊的身后。浑瑊的处境十分危险,眼看就要落入吐蕃将士魔爪。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急忙下令,打开自己的镇国镇营门,放浑瑊进去,躲避吐蕃将士追击。
眼见吐蕃将士跟踪追击,尾随浑碱,扑向镇国镇大营营门,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立即下令,命令镇国镇将士发箭,攻击吐蕃追兵。
那时,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的大军将士,早已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得到主将骆元光号令,镇国镇将士们,顷刻间,万箭齐发,射向了吐蕃追兵。
吐蕃追兵,遭遇猛烈的反击,顿时大吃一惊。吐蕃将士没有想到,唐军阵营,竟然会有如此严密的戒备。
这时,吐蕃追兵突然发现,不仅前行受阻,而且唐军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统领的邠宁特遣兵团,正在调兵遣将,向西疾驰。
吐蕃追兵将领马启荣,顿时忧虑不安起来,大喊道:
“哎呀,兄弟们,大事不好!要是我军的后路被唐军切断,腹背受敌,定会全军覆灭。
听我军令,全军立即撤退。”
吐蕃追兵见势不妙,不敢追赶,只好撤回平凉川。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命令镇国镇将士们,停止追赶吐蕃将士,严守营垒,防止吐蕃军队袭击。
然后,骆元光下令,把镇国镇多余的粮食、武器、铠甲等拿出来,资助浑瑊的河中镇将士。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一边向皇帝紧急禀告,吐蕃平凉川劫盟之事,一边会同河中镇节度使、侍中浑瑊,召集河中镇溃散的残兵败将,重新整顿好河中镇队伍。
然后,镇国镇,河中镇两军,在节度使骆元光和浑碱的指挥下,将士们严密戒备,开始有序撤军。
12
朝廷方面,却是另一幅情景。
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十九日当天早上,李适主持朝会,召集宰相们商议国事,猜测结盟结果。
李适面带笑容,一脸喜气,志得意满地与各宰相、各将军侃侃而谈道:
“各位爱卿,万千之喜!
今天,朕与吐蕃蛮族正式和解。从此以后,朕将裁军休战,实现天下太平。
官吏百姓,又可安居乐业,安享太平了。真是国家之大喜啊!”
河东镇节度使马燧,也笑容满面地随声附和,称颂李适道:
“陛下天纵英明,事实确是如此!”
另一宰相柳浑,头脑十分清醒,却有些不以为然。柳浑直率地发言,对李适的话,表示异议道:
“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陛下你太过乐观了!
恕臣直言,犬戎蛮族,都是鼠目寸光的豺狼之辈,只看眼前利益,不讲信义诚信。盟约誓言,其实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今天,唐土会盟这件事,是否能够成功,还不一定呢!微臣心里深感忧虑!”
太尉、中书令李晟,也深有同感,跟着柳浑发言,赞赏宰相柳浑的意见,表示认可道:
“陛下:
柳相国大人见识卓越,说得极是!
我们大唐君臣,万万不可轻信蛮族之言,被吐蕃蛮族,玩弄于股掌之上,受到他们的愚弄和欺骗,而不知道醒悟。”
看见有臣下反驳自己的意见,李适感到大失面子。李适的脸,像帘子一样,霎时拉了下来。
李适怒不可遏,没有责备柳浑,而是立即面红耳赤地大声质问太尉李晟道:
“太尉大人,你说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你目无君上,瞧不起朕所做的决策吗?
柳浑一介书生,士大夫出生,长于政事,不知道边疆军旅之事,还情有可原!
太尉大人你,久经战事,和吐蕃接触最多,怎么你也说出这样无知无智,狂悖无礼的话语呢?
你这样说话,大言惑众,蛊惑人心,是不是存心藐视朕呢?阁下这样做,是想故意与朕唱反调,彰显你的明智吗?”
柳浑、李晟二人,见李适勃然变色,情势不妙,急忙跪在地上,向李适叩头认罪。
文武百官,见皇帝突然变脸,从喜气洋洋,一下子变得怒不可遏,怒气冲天,没有一人,再敢言语。
文武大臣们,一个个垂着脑袋,默不作声。
喜庆的朝会,就在这不愉快的气氛中仓促结束了。
李适丢下呆若木鸡、不知所措的文武大臣,怒气冲冲地回到了内宫。
很久很久,李适都郁郁寡欢,难以释怀,高兴不起来。
13
当天夜晚,李适独自一人,呆在大明宫太极殿里,等待唐土会盟成功的喜讯。
见迟迟都没有传来唐土会盟成功的消息,李适隐隐有些心绪不宁起来。
突然,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的紧急奏章,一前一后,送到了皇宫。
李适急忙批阅道:
“陛下:
大事不好!吐蕃劫盟,大军崩溃。吐蕃大军,已经接近本镇(陕西省彬县)!
请陛下下旨,部署大军防备。”
李适大为惊愕,他来不及派宦官传旨,立即命令巡街的监察官员,把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的紧急奏章,送给了宰相柳浑、李晟参阅,下旨宰相们立即进宫,商讨对策。
柳浑、李晟、张延赏等诸位宰相,很快到了内宫。
李适下旨,紧急召见柳浑、李晟、张延赏等诸位宰相,向柳浑、李晟道歉,询问对策道:
“二位爱卿,朕深感歉意!请原谅昨日朝会之时,朕对你们的无理斥责。
柳爱卿,朕有些不懂,你一个读书人,士大夫出生,怎么也会对敌情,判断得那么准确呢?”
柳浑诺诺连声,不敢回答,只是口称:“陛下圣明。”
张延赏彷徨不安,茫然无计,无法献计插言。
见柳浑、张延赏不敢说话,李适越发手忙脚乱,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李适急忙转身,咨询李晟说道:
“太尉啊,朕心里十分后悔,没有听从爱卿的意见和建议。
如今,蛮族大军压境,兵临长安城下,直接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宁。京师宿卫兵力,根本就无法抵御吐蕃恶贼的入侵。
朕打算立刻御驾出巡,离开京师长安,以避贼势,等待勤王大军前来救驾。
太尉大人,你看如何呢?”
李晟急忙劝阻李适道:
“陛下:
吐蕃蛮夷,跳梁小丑,何足挂齿,有何可惧!
陛下大可不必慌张,也不必着急。如果陛下仓促地御驾出巡,只会自己乱了自己的阵脚,毁掉朝廷的根基。
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镇国镇节度使骆元光等朝廷将领,智慧超群,都是善战之名将,帝国之柱石。
微臣坚信,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镇国节度使骆元光,一定能够战胜吐蕃逆贼,逆转局势,京师长安,必然无忧。
臣再次提醒陛下,圣人万万不可,轻率地做出决定,御驾离开京师,动摇帝国根基!
否则,京师官吏百姓,如果听说了陛下离京,就会更加地着急忧虑,惶惶不安,到了那时,则京师,就真的危险了!”
李晟胸有成竹地劝慰李适道。
这时,宰相柳浑,也醒过神来,竭力赞成李晟的意见,阻止皇帝逃离决策道:
“陛下:
太尉所言,确是正理。太尉晓畅军事,善于运筹帷幄,定能够安定京师。
只要陛下安坐京师,稳定人心,让太尉得心应手地指挥全局,定能够转危为安,确保京师安定。”
“好,朕就相信二位爱卿的意见,暂时不考虑圣驾离京,躲避贼势之事!”
李适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答应宰相们道。
14
贞元三年(787年)闰五月二十二日,吐蕃次相尚结赞,抵达原州(宁夏固原县)。
吐蕃次相尚结赞下令,接见被俘的大唐会盟副特使崔汉衡等使节官员,斥责被俘的会盟副特使崔汉衡等使节官员道:
“你们这些下流无耻,不讲信义的家伙,真是混账透顶!
本相精心设计,专门用黄金打造了一副脚镣手铐,打算戴到浑瑊的身上,呈献给赞普大相报功。
不想,却让浑瑊那狡诈的小子逃脱,白费了我们一番力气,只捉到你们这一群废人!
惋惜啊!惋惜!你们这帮家伙,究竟有什么用呢?白白浪费我们的宝贵粮食!”
训斥会盟副特使崔汉衡等使节完毕,吐蕃次相尚结赞,又故技重施,再次运用反间计,挑起唐朝廷君王对功臣将领的猜忌。
吐蕃次相尚结赞,态度轻谩地对着被俘的河东镇节度使马燧的侄儿马弇说道:
“马贤侄啊,我们吐蕃王国壮士,都十分珍惜我们的战马,把我们自己的战马,当成性命一般贵重。
想当初,我们吐蕃兵团勇士,被困河曲之时,春天青草没有发芽,战马饥饿不堪,将士疲惫饥饿,我们吐蕃壮士,几乎不能够正常走路了,处境危险万分!
在那个时候,侍中(最高监督长)马大帅,如果及时渡过黄河,奇袭我军的兵营,我们定然会全军覆灭。
所以那时,我们才使用计谋,通过河东镇节度使马大人之手,请求与大唐朝廷和解。
我们能够脱离困境,都是全靠马大帅的力量,托赖马大人之福啊!
如果不是马大人帮忙,全心全意,帮助我们吐蕃君臣脱困,我们怎么才能够度过难关呢?
如今,我们吐蕃大军,遇难成祥,终于能够完整地班师回国,为什么要忘恩负义,忘记马大帅庇护的功德,而要拘留他的后辈子孙呢?
来人啊,把马弇侄儿放回去,以此表明,我们吐蕃壮士,都是重情重义之人,不是忘恩负义之辈。”
吐蕃次相尚结赞,当即下令,释放了马燧的侄儿马弇。
河中镇监军宦官俱文珍,侍中浑瑊的部将河中镇都虞侯马宁等将领,吐蕃次相尚结赞也下令,释放他们,允许他们回国去。
吐蕃次相尚结赞下令,拘禁了大唐朝廷的重要官员,会盟副使崔汉衡等使节,把会盟副使崔汉衡等大唐使节,分别监禁在河州、廓州、鄯州等地,以便与大唐朝廷讨价还价。
15
河中镇监军宦官俱文珍等,死里逃生,真是喜出望外,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回大唐。
回到长安以后,河中镇监军宦官俱文珍等,立即一五一十、添油加醋地把吐蕃次相尚结赞,对他们所讲的那些话,详详细细地告诉了皇帝。
当初,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之时,河东镇节度使马燧,勤王不力,君臣已经产生了隔阂和误解。
幸赖李泌的劝说,李适才尽释前嫌,重新重用马燧,去讨伐李怀光,取得河中大捷,平定了李怀光。
听了河中镇监军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回话以后,李适大为愤怒怨恨,果然又中尚结赞之计,从此又开始记恨马燧。
贞元三年(787年)六月五日,李适采用明升暗降之计,下旨任命河东镇节度使马燧,为司徒,兼侍中,免除原有的兵马副元帅,河东节度使等实职。
从此,马燧同李晟一样,撤销实职,闲居京师。
16
最初,吐蕃次相尚结赞,十分忌惮、畏惧和厌恶李晟、马燧、浑瑊等大唐名将,对吐蕃王国造成的严重威胁。
于是,吐蕃次相尚结赞,密谋剪除三将。
尚结赞曾经多次对自己的部下说过:
“诸君:
如果本相能够设计,排除李晟、马燧、浑瑊这三将,那么大唐皇帝自毁长城,大唐帝国,就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
于是,吐蕃宰相尚结赞,使用连环计策,企图达到除掉李晟、马燧、浑瑊三将的目的。
首先,吐蕃宰相尚结赞,使用反间计,挑拨离间,引起大唐皇帝李适对李晟、马燧、浑瑊等将领的猜疑和忌恨。
吐蕃次相尚结赞希望,能够让大唐皇帝,将宿敌李晟,从边塞要地凤翔郡调走,甚至设计,想让皇帝,处死李晟;
其次,透过马燧,请求与大唐和解,使马燧因此而获罪;
再设计劫盟之策,生擒名将浑瑊,附带收拾朔方镇节度使杜希全,泾原节度使李观等唐军优秀将领。
那些大唐名将既除,然后吐蕃军队,就可以从容地挥军向东,直接攻击大唐的京师长安。
到了那时,大唐朝廷必外无良将抵御,内无谋略之士献计献策,当可取得完胜。
想不到,劫盟之计中,尚结赞百密一疏,前功尽弃,大唐会盟正使浑瑊,居然侥幸逃走。
大唐朝廷君臣,从此与吐蕃王国君臣翻脸,对吐蕃有了戒备,再也不相信吐蕃君臣的甜言蜜语了。
结果,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功亏一篑,当初设定的军事计划,遂告终止,大唐朝廷君臣,才得以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