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二百零二回 张延赏力主和议 李西平竭力反对

字体:16+-

1

自从大历十四年(779年),张延赏与李晟,在成都因高洪之事结怨以来,二人的矛盾和隔阂,不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化解,而且矛盾和隔阂,是越发严重。

后来,李适欣赏张延赏的才干,欲召唤张延赏回朝,任命张延赏担任宰相。

李晟闻讯,十分不满,于是上疏,指责张延赏的过失及缺点,竭力阻挠皇帝对张延赏的宰相任命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张延赏虽然在地方卓有政绩,但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眦睚必报,对处理政事、财赋等更是外行,而又没有宰相的度量和才干,不是宰相的合适人选。

请陛下不要任命张延赏担任宰相,以免贻误国事,最终让陛下失望。”

李适不愿意因此事让才为朝廷立下大功的李晟怨恨,于是接受建议,改任张延赏担任左仆射。

因此,当李适违背承诺,仅任命张延赏为左仆射之时,张延赏对李晟的仇怨,也越发加深,大有势不两立的意味。

但张延赏出生仕宦之家,家学渊源,老奸巨猾,心里十分清楚,李晟在皇帝心目中的价值,于是对亲友说道:

“李晟这个奸贼,如今炙手可热,陛下正需要借助这个奸贼的力量和才能,去帮助平叛,安定天下。

如果激怒李晟,违背李晟的心意,恐怕陛下不会满意。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还是暂时饶过他吧!”

亲朋好友点头称是:

“左仆射大人见识高明。”

于是,张延赏把自己对李晟的怨愤与不满,潜藏心底,不敢公开抗拒皇帝旨意,继续等待更好的时机。

2

左仆射张延赏,名宝符,时年六十岁,比李泌还小了五岁,乃大唐著名宰相中书令张嘉贞之子。

三年时,张延赏的父亲,大唐宰相中书令张嘉贞就去世了,张延赏遂成为了一个孤儿。

玄宗皇帝(李隆基),怜惜张延赏乃功臣名相张嘉贞之后,专门取赏延於世之义,为张延赏改名。

玄宗皇帝还特为张延赏降下皇恩,授张延赏官职,为左司御率府兵曹忝军。

张延赏博涉经史,达于政事,很有才干。

侍中、韩国公苗晋卿,见到张延赏以后,十分赞赏,因此最终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苗氏,嫁给了张延赏为妻。

肃宗(李亨)皇帝在凤翔之时,下旨拜张延赏,为监察御史,赐绯鱼袋。

关内节度使王思礼,见肃宗皇帝欣赏张延赏,遂请求皇帝下旨,任命张延赏,为自己部下的关内节度从事。

从此以后,张延赏就成为了王思礼部属。

王思礼领河东镇节度使之时,张延赏担任太原少尹,兼行军司马、北都副留守。

代宗(李豫)继位以后,张延赏担任给事中,转御史中丞、中书舍人等职务。

大历二年,张延赏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有政绩,入朝拜为御史大夫。

张延赏历任淮南、荆南、剑南西川节度等地的观察使、节度使,寻加吏部尚书等职位,大受李适的赏识信任。

贞元元徵年间,张延赏晋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因为李晟反对,而改任左仆射。

3

工部侍郎张彧,是李晟的女婿之一。

崔氏家族,是大唐朝廷最有名的名门望族之一,名重一时,贵族大臣,争相与崔家结亲。

于是,李晟把自己的一个心爱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亲信幕僚、诗人、后来中书舍人崔枢为妻。

那时,崔枢虽然不过是李晟的亲信幕僚,但李晟送给崔枢的嫁妆和礼遇,却非常丰厚,远远超过了当初对待女婿工部侍郎张彧的待遇规格。

工部侍郎张彧,一见岳父给予崔枢的嫁妆和礼遇,非常丰厚,对岳父李晟,非常不满,嫉恨给予崔枢的嫁妆和礼遇太厚。

工部侍郎张彧,遂认为,岳父李晟,厚此薄彼,处事不公,给予自己妻子的嫁妆太少,礼遇菲薄,是对自己这个女婿不够尊重。

工部侍郎张彧对岳父李晟怨怒不止,就转而投靠了左仆射张延赏,与岳父李晟为敌,共同设计,陷害自己的岳父李晟。

给事中郑云逵,曾经担任过李晟部下的行军司马,也是李晟的部属之一。

而李晟当初,对行军司马郑云逵,也不够重视,礼遇不足,郑云逵也对李晟很不满意,遂也转而投向了左仆射张延赏,共同对李晟陷害。

而李适本人,对李晟的大功和盛名,也早就疑惧猜忌。

于是,在左仆射张延赏、工部侍郎张彧、给事中郑云逵等大臣的推波助澜之下,吐蕃次相尚结赞的离间之计,开始发挥作用。

4

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十六日,凤翔郡节度使李晟,亲自从凤翔郡,赶回到京师长安,前去觐见皇帝,请求恕罪。

为了让皇帝安心,李晟上书,请求辞去节度使职务,反复向李适表达忠贞,强调自己患病说道:

“陛下:

臣新近患上了脚病,身体非常不佳。臣诚恳地请求,辞让凤翔节度使等职务。

请陛下允许,臣辞职养病的请求。”

李适深知李晟在藩镇将领中的威信,担心李晟被免职在藩镇中留下的隐患,始终都不答应李晟辞职请求,坚持挽留李晟道:

“爱卿啊:

你乃帝国栋梁,我大唐依仗爱卿而幸存。朕希望爱卿,摒弃私人恩怨,一心一意地为帝国效力。”

李晟虽然是军人将领出生,但也知道皇帝和张延赏君臣猜忌功臣的心思,依然忐忑不安,竭力请求皇帝批准。

原镇海节度使韩滉,一向与李晟友善。

那时,原镇海节度使韩滉,也已经于半月前的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初二进京,朝拜皇帝。

李适下旨,任命韩滉,为判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专卖总监),负责管理财赋。

判度支、盐铁使韩滉,此前也曾经蒙受奸佞小人陷害,幸遇李泌的担保,才化险为夷,得以保全性命。

韩滉与李晟同病相怜,于是从中向皇帝竭力解说,述说李晟的忠诚与贡献。

李晟与皇帝的紧张关系,才得到一些缓解。

5

起初,宣武镇节度使刘玄佐,在汴州驻防之时,早已经习惯了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等邻道,不尊重朝廷的先例。

很长时间,宣武镇节度使刘玄佐,都没有尽人臣之礼,前往京师述职,去朝见皇帝。

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初九,镇海节度使韩滉,入京朝见皇帝,正好路过汴州。

宣武镇节度使刘玄佐,敬重镇海节度使韩滉的才能与声望,以部属晋见上司的礼节,作为东道主,去谒见韩滉。

韩滉大受感动,遂与刘玄佐惺惺相惜,结成了兄弟。韩滉向宣武镇节度使刘玄佐请求,去拜望刘玄佐的母亲。

刘玄佐的母亲,见镇海节度使韩滉如此礼遇,十分高兴,专门备办了一桌盛大的酒席,在内宅里招待韩滉一行。

酒至半酣时,镇海节度使韩滉,突然问刘玄佐道:

“兄弟啊,你打算什么时候,入京朝见皇帝呀?”

宣武节度使刘玄佐,担心进京以后,遭到奸佞小人暗算,落得崔宁一样的解决,于是推辞说道:

“不瞒大哥,小弟我早就有入京朝见皇帝的打算了。只是宣武镇贫穷,物力还不具备罢了!”

韩滉十分清楚刘玄佐的真实心思,急忙对宣武节度使刘玄佐说道:

“兄弟啊:

朝拜皇帝费用的问题,兄弟大可不用忧虑。大哥那里的物力,够你用的,大哥可以帮助你!

兄弟啊,大哥以为,你应该及早入京,朝见陛下才是啊!

如今,伯母的年事已高,头发快要全白了。兄弟你可不能,让伯母她老人家,再带着家中的各位女眷,去做没入后宫的执役人啊!”

宣武节度使刘玄佐的母亲听了韩滉所言以后,深有感触,也禁不住悲哀地哭泣起来,不能自制。

宣武节度使刘玄佐一向孝顺,见自己的母亲悲戚流泪,再也无法拒绝韩滉建议了,于是点头答应,韩滉十分满意。

韩滉当即慷慨解囊,赠送给宣武节度使刘玄佐,金钱二十万缗,让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前去置办上京朝见皇帝的行装和礼品。

韩滉在汴州一共停留了三天时间,拿出二十万匹绸缎,以及大量的金钱,去奖赏和犒劳宣武镇将士。

宣武全军将士,都被韩滉的慷慨大方震撼到了。

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对韩滉是既惊叹,又佩服。

不久,刘玄佐暗中派亲信刘授,去韩滉的营中,探听韩滉那里的情况。

刘授亲耳听到,韩滉亲自询问部下孔目官说:

“大人:

今天犒赏宣武将士的费用开支,一共有多少?”

韩滉对孔目官的查问和督责,都非常详细。

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听了刘授汇报以后,敬佩不已,笑着对刘授等亲信部属说道:

“诸君:

我明白韩滉大哥的用意啦!要是我刘玄佐还不上京朝见皇帝,怎么能够对得起大哥的深厚恩情呢?”

于是,宣武节度使刘玄佐,上京朝见皇帝的心意开始坚定,不再犹豫不决。

6

贞元二年(786年)年中,七月二十二日之时,李适下旨,任命原陇右行营节度使曲环,担任陈许(总部许昌)镇节度使,管辖陈州、许州等地。

陈州、许州等地,在多年的兵荒马乱之后,满目疮痍,户口大量地流亡散失,剩下的官吏百姓,已经寥寥无几。

陈许节度使曲环,以克勤克俭的作风,约束自己的部下,行政措施与法令,都很宽大和简明,赋税劳役,力求公平公正。

在不长的时间里,流离亡散的人们,又纷纷回到陈州、许州,重操旧业。

陈州,许州的兵马与粮食,都渐渐充足起来。

见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受到镇海节度使韩滉的影响,决定上京朝见皇帝,陈许镇节度使曲环,也有了上京朝见皇帝的心思。

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十六日,宣武镇节度使刘玄佐、陈许镇节度使曲环,陪同镇海节度使韩滉一道,一起入京,朝见皇帝。

李适见武镇节度使刘玄佐、陈许镇节度使曲环、镇海节度使韩滉等三位节度使,一道上京朝见皇帝,大喜若狂,下旨奖励他们。

从此以后,李适对韩滉的忠贞印象深刻,对韩滉也更加重视,信任。

自从崔造担任宰相以后,崔造多次更改钱谷的管理办法和法规,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但措施不力,方法不对,所做的改变,多数都没有成功,朝廷财赋,也没有多少增加。

李适很不满意。

那时,总监各使的职务,已经在大唐朝廷实行了很长时间。朝廷上下,都已经习惯于这种做法了。

但当判度支元琇,被皇帝解除了兼管盐铁的职务,转任尚书右丞以后,宰相崔造,没有了判度支元琇等大臣的帮助,更加束手无策,无法筹措朝廷急需的各种经费和粮食。

宰相崔造,无能为力,无计可施,终日忧心忡忡,终于因恐惧而忧郁成疾,不能进入政事堂治事了。

恰在此时,镇海节度使韩滉与宣武节度使刘玄佐,陈许节度使曲环一道,亲自押送大批江淮粮食,到达京师,朝拜皇帝。

李适大喜,特别嘉许镇海节度使韩滉等人忠于皇帝的功劳,决定重用韩滉,任命韩滉为相。

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初二,李适下旨,任命韩滉兼任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等职务,把宰相崔造所条列奏上的办法和措施,都完全改变了。

韩滉还屡次上书,向李适指出判度支元琇处理财赋等方面存在的短处,李适表示赞同。

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初五,李适下旨,将宰相崔造,罢黜为右庶子,判度支元琇,则被贬为雷州司户,逐出京师任职。

李适再下旨,任命吏部侍郎班宏,为户部侍郎、度支副使,朝政为之一新。

从这时开始,韩滉身居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等朝廷要职,大受李适的宠信。

7

李适很清楚,判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韩滉等人,与李晟十分友善。

于是,李适下旨,命令韩滉、刘玄佐、曲环等人,把皇帝的意思,转告李晟,叫李晟主动前去,化解与左仆射张延赏之间的怨恨和矛盾,重归于好。

李晟答应。

在韩滉等好友的斡旋帮助之下,李晟与张延赏的矛盾与隔阂,才稍稍化解了一些。

后来,韩滉、刘玄佐、曲环等人,又陪同左仆射张延赏一道,前去李晟家,向李晟登门道歉。

在韩滉、刘玄佐、曲环等人的见证下,李晟、张延赏二人,遂结拜为兄弟。

李晟设宴款待众人,尽欢而散。

接着,韩滉,刘玄佐等人,又分别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款待李晟、张延赏,缓和二人的关系,宾主也尽欢而散

为了更好地化解李晟与张延赏的仇怨,韩滉遂建议李晟道:

“郡王啊:

当初因为宰相一职,郡王与左仆射大人结怨。解铃还须系铃人,希望郡王,能够上疏皇帝,推荐左仆射大人为相。希望郡王暂时委屈一下自己,替自己的儿子,向左仆射大人的女儿提亲。如此,你们两家,成为儿女亲家,化解了仇怨和隔阂,岂不是于国于家,都非常有利,皆大欢喜吗?”

李晟一一接受,答应道:

“多谢韩大人指教!李晟一介武夫,胸无城府,光明磊落,岂敢不从命呢?”

贞元三年(787年)正月十七日,李适见李晟与张延赏和好,遂下旨,正式任命左仆射张延赏,为同平章事。

张延赏于是正式成为大唐宰相。

8

然而,当李晟为自己的儿子,向张延赏的女儿求婚之时,宰相张延赏却一直没有答应,李晟心里,十分郁闷。

李晟心里有些难以释怀,对着判度支韩滉以及部属将领、亲戚朋友抱怨说道:

“诸君啊:

我们武夫豪迈爽直,一杯黄汤下肚,就怨恨全消,全然不会放在心里。

不像那些个文人,口是心非,他们个个都是那么难缠。只要有一丁点冒犯,他们就怀恨在心。表面上虽然和解,心里仍然记仇记恨,跟没有和解一样。

我怎么能不担心呢?”

为儿子求婚一事,被宰相张延赏托词拒绝,李晟的心里,又变得不安和恐惧起来。

9

最初,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占领盐州(陕西省定边县),夏州(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等地以后,各留下了一千吐蕃王国将士,驻防两地。

而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遭受李晟打击,失利以后,就亲率吐蕃主力大军,撤退到鸣沙(宁夏中宁县东面)一带扎营,等待有利的时机,对唐军进行反击。

从贞元二年(786年)冬季,到贞元三年(787年)春季几个月的时间里,西部高原,冰天雪地,十分寒冷,吐蕃军队的羊马,大量死亡,而粮食也供应不及。

就在这时,吐蕃次相尚结赞,得到吐蕃斥候满图多的紧急军情报告说:

“禀告宰相大人:

凤翔节度使李晟,已经攻克了我们吐蕃军驻守的摧沙堡(宁夏固原县西北),河东节度使马燧,河中节度使浑瑊等大唐各路大军,也即将来到,对我吐蕃军队形成合围。

请宰相大人尽快决策!”

吐蕃次相尚结赞闻讯,大为恐惧。为了稳定军心,尚结赞故作镇静,对部属将领打气说道:

“诸君:

我军小受挫折,是兵家常事,不用忧虑恐惧,唐军不堪一击,已经在本相算计之中。本相当用计,打破唐军的攻势,攻占大唐京畿要地,大捞一笔。”

吐蕃将领,信奉吐蕃次相尚结赞的才智,军心稍稍安定。

于是,吐蕃次相尚结赞决定,玩弄求和诈降的诡计,摆脱目前的危险处境。

吐蕃次相尚结赞,遂不断派吐蕃王国使节,到大唐京师长安,请求与大唐朝廷和解。

李适害怕中了吐蕃次相尚结赞诡计,与群臣紧急磋商,一直没有答应和解请求。

吐蕃次相尚结赞,急切希望改变吐蕃军队危险处境。

于是,次相尚结赞改变策略,派使节携带厚重的礼物,跟措辞卑屈的信件,去觐见河东节度使马燧等边防将领,表示和解的诚意,誓言永远履行清水(甘肃省清水县)和约,归还吐蕃王国所占领的大唐土地。

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的使节,在道路上络绎不绝,一心一意,要说服河东节度使马燧。

河东节度使马燧,果然中计,相信了吐蕃次相尚结赞的甜言蜜语,对吐蕃次相尚结赞的承诺,也深信不疑。

河东节度使马燧,于是把自己的河东镇大军,驻扎在石州(山西省离石县)一带,不再西渡黄河,对吐蕃军队形成合围。

河东节度使马燧,还替吐蕃宰相尚结赞向皇帝上书,转达吐蕃王国希望与大唐朝廷和解盟誓的请求。

听了河东节度使马燧的意见以后,大唐君臣,态度开始改变,遂认为吐蕃次相尚结赞的承诺是真情实意。

只有凤翔节度使李晟,晓畅军事,长期驻扎西部边塞,知道吐蕃王国虚实和吐蕃王国赞普君臣的真实想法。

10

闻听河东节度使马燧,轻信吐蕃次相尚结赞的诺言,建议与吐蕃王国议和的行动,凤翔节度使李晟坚决反对。

凤翔节度使李晟,立即上书皇帝,阻止马燧的建议道:

“陛下啊:

臣以为,吐蕃蛮族一向利益至上,不讲信义诺言,我们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中了犬戎的缓兵之计!

臣建议,我们应该趁敌军衰弱之时,立即出兵,对吐蕃军队发动攻击,打犬戎一个措手不及,完全彻底地消灭敌人,一劳永逸地解决西部边患!”

邠宁节度使韩游環(瑰),也认同李晟的意见,上疏皇帝,反对与吐蕃王国和解说道:

“陛下啊:

西平郡王说得很对。吐蕃狡诈万分,一向不讲诚信。衰弱之时,他们就请求与大唐和解;强大之时,他们就侵入我们大唐的国土,烧杀抢掠,残害百姓。

而今,他们的军队,深入我们的国土之中,竟然请求与我们和解,一定是一种骗局,暗藏有不可言说的阴谋!

请陛下千万谨慎,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承诺!”

宰相判度支韩滉,也赞同李晟、韩游環(瑰)的分析。韩滉上书皇帝,强调说道:

“陛下啊:

现在,两河平安无事。如果我们利用这一段宝贵时间,立即修筑原州、鄯州、渭州等四州城池,命令李晟、刘玄佐等节度使,率领十万大军驻防,那么,河湟二十余州,一定可以收复。

所需的粮食和费用,微臣我可以全权负责,进行筹措,请陛下千万放心。”

李适听了韩滉、李晟、韩游環(瑰)三人的意见,认为有理,于是赞同道:

“诸君的分析有理。朕决定,拒绝马燧的建议,催促马燧,迅速地进军,包围和攻击吐蕃军队,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

皇帝的旨意,迅速传到马燧的军中,马燧却并不赞同皇帝讨伐吐蕃王国军队的意见。

河东节度使马燧,并不甘休,于是再次上书皇帝,请求皇帝批准自己和吐蕃王国的特使论颊热,一同进京,来朝见皇帝,向皇帝做详细的陈述。

不巧此时,贞元三年(787年)二月二十三日,主战派领袖,原镇海镇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度支、充江淮转运使韩滉,突然因病去世。

韩滉一去世,以宰相张延赏为首的主和派,立即占了上风,朝廷对待吐蕃的方针和策略,也开始改变。

11

宰相张延赏相门之后,出生于仕宦之家,心高气傲,心胸狭窄,没有度量,不能够容人。

宰相韩滉因病去世之前,朝廷诸相中,宰相张延赏与宰相齐映、刘滋等大臣,都结下了嫌隙,经常发生摩擦。

齐映在各位宰相中,以正直无私,颇敢直言而著称,渐渐地不合符李适的心意了。

宰相张延赏察言观色,见状大喜,因此及时上言进谗,诬陷齐映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齐映不识大体,说话太过草率,没有具备宰相的才能品行和气度胸襟,希望陛下明察。”

李适见张延赏所奏,正和己意。而此时,宰相韩滉已经生了重病,无法出面,为宰相齐映说话。

贞元三年(787年)正月二十七日,李适下旨,贬宰相齐映,为夔州刺史,另一个宰相刘滋,也被罢黜为左散骑常侍。

李适下旨,任命兵部侍郎柳浑,为同平章事,与中书侍郎张延赏一道,担任大唐宰相,主持国事。

12

宰相韩滉在世时,善于理财理政治世,对大唐朝廷的贡献颇多,堪称一代名相。

但韩滉的性情,严苛暴躁,有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韩滉借助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他所说的建议,皇帝无不听从。

其他宰相,只不过是坐在自己相位上,充数罢了。

那时,朝中文武百官,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已经成为了文武百官的一种陋习。

朝中文武百官,总是把全副精力,用来逃避责任,避免灾祸,任何事情,都不敢做,也不愿意做。

柳浑与韩滉,李泌等人,在江南做官之时,就成为了相知相得的好朋友。

因此,宰相韩滉,十分了解兵部侍郎柳浑的才干和品行。于是,韩滉向皇帝竭力推荐柳浑的才干,说服皇帝,任命柳浑为相。

李适认可韩滉的荐举,遂任命柳浑为相。

虽然柳浑是被好友韩滉推荐,而最终担任大唐宰相的,但柳浑依然坚守正道,不愿意因私费公,而阿谀逢迎,一心一意地去曲意迎合韩滉,对韩滉言听计从。

一天,在政事堂里,宰相韩滉的急躁病又犯了,亲自用棍,去棒打犯错的宰相府僚属,柳浑见了,很不满意。

于是,当着张延赏、齐映、刘滋等诸位宰相的面,柳浑态度严肃地当面责备韩滉说道:

“韩大人啊:

柳某以为,宰相大人的做法不妥啊!当年,先相公因气量狭窄,苛察细事,出任宰相,还不满一年,便被先帝罢免了。

如今大人你,更是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你怎么能够在政事堂这样的听政之地,公堂之上,拷打犯错的部属官吏,以至差点打出人命,差点将犯错的部属,活活打死了呢!

韩大人啊,妄自尊大,滥用权势,违法乱纪,作威作福,这哪里是人臣所应做的事情呢?”

韩滉听了,突然惊觉,心里大为惭愧警觉,急忙当面,向柳浑道歉说道:

“柳大人责备得对。韩滉十分感激,知道自己太过急躁了!韩某知道,如何去做了。”

从此以后,宰相韩滉,将自己的威严,稍微地收敛了一些,不再那么急躁放纵了。

13

韩滉这人不仅长于理政理财,还善于任用人才。

韩滉长期在浙江东西道任职,他所任用的下属官吏,幕僚辅佐等,都是分别按照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去加以选拔委任的,没有一个,用人不当的地方。

曾经有位老朋友的儿子张继,去谒见韩滉,请求在韩滉的手下,做官任职,韩滉屈于友人情谊,不忍心拒绝。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韩滉发现,这个友人的儿子张继,没有多大的能力不说,甚至连什么特别明显的长处也没有,几乎是什么事情也不会干,不禁有些失望,不知道如何安置。

一次,韩滉与友人的儿子张继一道,前去赴宴。

韩滉发现,直至宴席终了,友人的儿子张继,都不曾向周围人看上一眼,也从不左顾右盼,与坐在一起的人,进行亲密的交谈。

韩滉悄悄地将张继的表现,记在了心里。

几天以后,韩滉下令,委任友人的儿子张继,为随军(仓库稽核员),让张继去负责,看管库房的大门。

友人的儿子张继,恪尽职守,整天端坐在那儿,坚守自己的岗位,从不敢懈怠,官吏、士卒等,没有一个人,敢在库房妄自出入的。

部属同僚因此对韩滉的评价很高,大家一直认为,韩滉善于选拔任用人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14

宰相韩滉去世,李适的隐忧,也随之得以顺利解决,准备安排自己亲信的官员,管理分割以后的镇海州郡。

不久,李适下诏,分割原镇海节度使韩滉管辖的地盘,将原来的浙江东西道,划分成浙西道、浙东道、宣歙池道三个部分,设置三个观察使,进行治理,以便统领原浙江东西道其地。

浙西道,以润州为观察使治所;浙东道,以越州为观察使治所;宣、歙、池道,则以宣州为设置观察使治所。

李适下旨,任命被贬的原神策军使,现果州刺史白志贞,为浙西道观察使。

宰相柳浑,认为皇帝的任命不妥,上书皇帝,抗议皇帝对白志贞的任命说道:

“陛下:

白志贞是个奸佞之人,没有才干品行,人尽皆知。当初,泾原兵变,神策军使白志贞指挥不力,致使神策军溃散,朱泚逼宫,圣驾不得不移驾奉天避难。

臣私下以为,对于白志贞这样没有品行才干的奸佞小人,陛下不应该再次任用他,以免祸害社稷,荼毒生灵。”

而李适认为白志贞忠心耿耿,顺从圣意,不同意柳浑的意见。

恰逢宰相柳浑,不幸得了一场疾病,只能够在家休养,不能到政事堂处理政事。

韩滉去世三天后,贞元三年(787年)二月二十六日,皇帝的诏书发下,依旧任用果州刺史白志贞,为浙西道观察使。

宰相柳浑的病情,终于好转,于是到政事堂上班,知道了皇帝对白志贞的任命。

柳浑对皇帝不听自己这个宰相的劝阻,坚持任命白志贞,为浙西道观察使,十分不满,于是上书皇帝,请求退休。

李适大怒道:

“这个柳浑,真是迂腐糊涂,自以为是,目无君上。朕任命志贞,担任浙西道观察使,有何不妥呢?

朕一不如他意,他就想要挟朕躬。你个柳浑,提什么退休呢?岂不是彰显朕,不能够容人吗?”

李适虽没有答应柳浑的辞职请求,但越发信任张延赏等宰相,渐渐疏远了柳浑,不再对柳浑言听计从了。

从此以后,受李适亲近信任的将相大臣,如马燧、张延赏、郑云逵、工部侍郎张彧等人,大都是一些跟李晟有宿怨的主和派了。

马燧、张延赏、郑云逵、工部侍郎张彧等人,秘密磋商,打算推翻韩滉、李晟、刘玄佐、邠宁节度使韩游環等主战派的建议,与吐蕃王国和解。

李适的态度,也开始倾斜。

15

一天,举行朝会。

御前会议上,河东节度使马燧,宰相张延赏等将相,都抢着发言,夸张与吐蕃王国和解,对大唐帝国的好处和利益。

李适听后,深为动心。

河东节度使马燧,宰相张延赏等将相,都非常清楚皇帝的心思,知道皇帝为什么一心一意,欲与吐蕃王国和解结盟。

李适小肚鸡肠,心胸狭隘,没有高瞻远瞩的见识和智慧。

年青时,李适草率傲慢,以皇太子身份,担任天下兵马元帅,奉父皇之命,出使回纥汗国军营,遭受了回纥汗国登里可汗君臣的轻蔑和侮辱。

李适对受到回纥汗国君臣侮辱蔑视之事,一直难以释怀,耿耿于心,愤怒怨恨。

所以,李适一心打算,希望能够与吐蕃王国和解结盟,以便与吐蕃王国军队一道,联合攻击回纥汗国,一雪国耻。

摸清了皇帝的隐秘心思,河东节度使马燧,宰相张延赏等将相,遂及时向皇帝提出建议,谋求与吐蕃王国和解结盟。

河东节度使马燧,宰相张延赏等将相大臣的意见,正合李适的心意。

于是,君臣商讨以后,一致决定,迅速派遣使节,与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谈判,以便和解结盟。

而凤翔节度使李晟等边塞将领,知道吐蕃君臣,觊觎大唐边塞州县的险恶企图,依然一如既往地反对和解的意见。

李适越发不悦,于是大怒着斥责李晟等将相道:

“西平郡王大人:

难道朕与宰相们的意见都错了,只有你西平郡王这些意见,才是完全正确的吗?

好了好了!商讨半天,大家还是争论不休,无休无止,这到底什么时候,才有结果呢?

好了,今天商讨到此,散朝!”

李适见群臣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无休无止,心里烦恼不堪,急忙吩咐散朝。

凤翔节度使李晟与群臣见此,默默无语地走了下去,各回府衙,处理政事。

看见皇帝的脸色,宰相张延赏,一下子猜透了李适猜忌狭隘的心思,默然大喜,沉吟道:

“陛下的主张和看法,与吾的完全一致,这不是挫败李晟的绝佳机会吗?”

16

等李晟等人走了以后,宰相张延赏单独留了下来,继续上奏,警告李适说道:

“陛下啊:

你看见李晟今天在朝堂之上,目无君上、盛气凌人的傲慢表现了吗?

臣私下以为,李晟的功绩太大,威信太高,难免会给人一种功高震主的感觉。

如果这一次,李晟带头,反对大唐与吐蕃的和解,恐怕与吐蕃的和议,便会遭受波折,危害国家大计。

李晟在位一天,和议就永远不可能达成。

臣私下以为,为了帝国长治久安,为了唐吐两国长久的和平,李晟已经不适合,长久地掌握兵权,待在大将的位置上了,以免让帝国受损,让陛下忧心。

微臣建议,请派给事中郑云逵,前去接替李晟的凤翔节度使一职,前去安抚凤翔,让吐蕃君臣放心!

陛下以为,此议如何呢?”

张延赏此言,正合李适心意,李适沉思道:

“张爱卿的建议,确实深谋远虑,很有远见啊!如果李晟尾大不掉,公开反对大唐与吐蕃结盟的国策,朕不是会更加左右为难,无法收拾残局吗?

朕何不将计就计,利用张爱卿等众相,嫉恨不满李晟的机会,剥夺李晟的兵权,以便实现,大唐跟吐蕃和解结盟的国策呢?

可是,如果朕剥夺了李晟的军权,要是引起军中将士和地方藩镇的反感和不满,那该怎么办呢?”

想到这里,李适又顾虑重重起来,于是满怀心事地对宰相张延赏说道:

“爱卿啊,你的意见很好。看样子,按照李晟脾气,李晟一定会反对到底,不会同意与吐蕃结盟的。

朕以为,为了避免李晟及手下将士们的怨恨、不满,还是由李晟自己,来推荐接替他的人为好,以免祸起萧墙,激起变故啊!”

李适遭受朱泚、李怀光之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忧心忡忡地对张延赏说道。

“陛下英明!”张延赏一向听话顺从,不敢反对皇帝的意见,与皇帝唱对台戏。

见张延赏没有反对,李适大为放心。于是,李适立即迫不及待地下达诏书给李晟说道:

“李晟爱卿,你的功勋卓著,世人敬仰,彪炳史册,帝国依赖你的威望和贡献,而得以独存。

朕会将你的功劳,铭记于心!

不瞒爱卿,朕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为了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朕已经决心,与吐蕃王国和解结盟。

爱卿对吐蕃王国怀有成见,不宜再回凤翔任职,恐怕会与吐蕃君臣发生摩擦,对国事不利,影响和解大事。

朕建议爱卿,继续留在中央,担任宰相,早晚上朝,协助朕处理国家大事。

如此安排,爱卿以为如何呢?继任爱卿凤翔郡节度使职位的人选,仍由爱卿你,自己决定,朕全力支持!”

李晟闻讯,越发忧郁不安,对亲朋好友抱怨道:

“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要剥夺臣的兵权,我李晟已经受到陛下的严重猜忌,还能够怎么样呢?”

亲朋好友都为李晟抱不平道: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陛下刻薄寡恩,有目共睹。郡王还是隐忍为上,低调行事吧!

不然,仆固怀恩、李怀光的结局,岂不是会降临吗?”

李晟深以为然道:“多谢诸君指教,李晟敢不承命呢?”

李晟不敢抗拒,只好上书皇帝,表达自己的忠贞,严格执行皇帝的诏命。

自此,李晟被剥夺军权,闲居京师家宅,不敢过问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