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此时,不仅是李适、陆贽君臣,对朝廷的乱局是忧心如焚,苦思应对之策。
奉命安抚陕州,担任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的李泌,也在陕州密切注视着朝廷发生的种种严峻事件。
面对朝廷君臣的的种种窘迫表现,李泌也是忧心忡忡,常常夜不能寐,潜心思考着,如何挽救大唐帝国之危机。
贞元二年(786年)二月初,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李泌,终于有了良策,于是从陕州向李适上书,建议李适道:
“陛下:
臣发现,如今京师的粮荒,已经十分严重,成为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不立即解决,根本不行。
臣建议陛下,允许臣马上在陕州,组织人工,修筑一条自集津到三门,总长大约十八里,可以通行运粮车辆的山区运粮大道,以便运粮。
修筑了这条道路,就可以采用陆运,以躲避黄河砥柱的汹涌险滩,保证地方各道,向朝廷进贡的粮食的运输,顺利圆满地完成,以及时解决,京师粮食匮乏的严重问题。”
李适与陆贽、李晟等大臣商议以后,认为切实可行,于是下旨批准道:
“先生的建议,十分妥当。朕下旨允许,希望先生组织人力物力,立即实施,保证道路修建,按时顺利完成。”
2
当时,大唐王朝的漕运路线,自集津仓以上,至三门仓的水路路段,黄河河流,非常湍急,宛如激箭。
朝廷运输粮食时,都是由一纲(古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为单位组成。
船夫数百人,一同挽着纤绳,并力牵动一船,逆流而上,向前行进。
大唐朝廷的集津仓,在三门峡的东面;而大唐朝廷的三门仓,在三门峡的西面。
因为有底柱两山,屹立在黄河之中,使黄河河水分流,绕山而过,所以,世人称之作“三门”。
正因为如此,黄河三门峡里,经常有汹涌的波浪,水流非常湍急。每日在那里行船,“不能进一、二百步”,而且“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中,更不复见”。
因此,上三门的篙工,世人都“谓之门匠”。这些篙工,“悉为平陆人为之,执一标指麾,以风水之声,人语不相闻”。
陕西人常说:“自古无门匠墓。”
言下之意,那些篙工门匠,都沉入河中淹死了。由此可见,在黄河三门峡一带,行船的危险和艰辛。
故而,在三门之下,河中有山,名米堆、谷堆,所谓沉米船、谷船所致。
每纲上三门,就算是毫无损伤,也需要近百日时间,才能够运完。由此可见,漕运之艰难耗时。
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李泌,在陕州主持一段时间的水陆运粮事务后,很快就发现,水运是这样艰险,遂向李适上奏章,建议修筑一条山区运粮大道。
在李适的大力支持和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李泌的亲自组织下,最终山区运粮大道工程,如期于贞元二年(786年)二月底,顺利地完成。
山区运粮大道的建成,不仅及时地解决了部分粮食的运输问题,而且暂时缓解了关中缺粮的压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京师长安的粮荒问题。
3
从去年贞元元年(785年)七月开始,唐朝廷全国大旱的旱情,就已经出现,尤其是关中地区、北方州郡,灾情更加严重。
长安三辅百姓的母亲河泾河、渭河流域旱情也非常严重,渭河的支流灞水、浐水,居然将要接近干涸了,而长安城里几乎所有的水井,也接近滴水全无了。
判度支元琇,见旱情十分严重,库藏枯竭,当时就上奏皇帝,警告皇帝说道:
“陛下:
臣发现,度支所管辖的经费和粮食等,只能够维持七十天左右时间的正常运转了,希望陛下警觉,加以及时处置。”
李适听了,十分着急,当时就下诏说道:
“布告天下:
如今,旱情严重,饥荒连连,朕十分忧虑,特下旨,凡不是十分紧急而必须的费用,以及闲散官员,全部裁撤。”
然而,大唐朝廷的应急措施,却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因旱灾、战乱而引发的粮荒问题。
因为那几年,接连几年,灾难不断,全国官民百姓,都陷入了极度的饥荒之中,面临同样的窘境。
到了今年,贞元二年(786年)的三月、四月初,这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因连年旱灾,多年的战争,关中的饥馑,变得更加严重了。
关中贮藏的粮食,几近枯竭,就是大户人家,也是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愁下顿。大唐朝廷的粮荒危机,几乎达到了顶点。
那一年的四月,又正当青黄不接的**到来而饥荒最最严重的时候,南方州郡运来救济西京长安官吏百姓的粮食,因多种原因,供不应求,根本不足以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
连同一向待遇十分优厚的皇家禁军六军、神策军将士们,也大都面色焦黑,骨瘦如柴,吃了上顿,忧虑下顿。
饥饿促使皇家禁军六军、神策军将士们,忧虑,不满,愤怒,怨恨。
皇家禁军六军、神策军将士们,有的将士甚至闯出军营,公开走上长安街头,挥动自己的头巾,朝着宫门的方向,大声呼喊,公开表示强烈的抗议道:
“圣人啊:
你把我们这些禁军将士,囚禁在禁军军营之中,却不发给我们赖以求生的粮食,我们怎么活呢?难道我们,是犯下死罪的罪犯吗?
圣人啊,快发给我们粮食!快发给我们粮食啊!”
皇家禁军将士的军心动**,神策军将士们,群情激奋,兵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在京师长安,再次发生。
李适君臣,眼见此景,日夜忧愁,心里担惊受怕,但又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不知道如何解决京师长安的粮荒问题。
4
贞元二年(786年)四月底,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李泌的紧急上疏,终于送到了皇宫。
阅罢李泌的奏章,李适一下子转忧为喜,焦急不安的情绪,终于得到了缓解。
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李泌的奏报,简明扼要,却令李适绝处逢生,喜不自禁。
李泌奏道:
“陛下:
请不要忧心!大喜!大喜!
镇海节度使韩滉,运送的稻米三万斛,已经经由水路,顺利地抵达了陕州地界。
臣将亲自组织人马,尽快地押送粮食到京,以拯救京师长安,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
当时,就连皇家御厨房里,也早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酿酒了。
李适得到消息,大喜过望,立即派人前往东宫,去召见太子李诵前来宫中,聆听喜讯道:
“诵儿啊,李泌先生的奏章,已经送到,粮米已经顺利地运达了陕州。
我们父子,总算是死里逃生了!
来人啊,立即派人,到北军、南军驻地,告诉将士们这个喜讯,顺便到长安街市,给朕买些醇酒回来。朕要好好庆贺庆贺!”
李适立即派人,上街去买酒回来,庆贺这个喜讯。
接着,李适又急派中使宦官李稷等,到神策军禁军六军的驻地,去转告这项大喜的消息,抚慰和安定军心。
禁军六军、神策军官兵,久旱逢甘霖,欣喜至极,大声高呼“万岁!万岁!”
“万岁!万岁!”的欢呼声,在西京长安上空,经久不息,响彻云霄。
5
大唐朝廷君臣,终于熬过了那段饥饿困顿的艰难的日子,最终盼到了小麦成熟,可以收割之时。
那时,长安街头,偶尔出现一个喝醉酒的人,长安三辅的官吏百姓,都会十分惊喜,把它看成是一种祥瑞。
粮食收获以后,长安三辅百姓,突然间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居然有五分之一的人,因为肠胃被撑坏,而患上疾病,甚至有人,因吃得太多,而肚胀而死。
直到几个月之后,京师官吏百姓的皮肤,才逐渐恢复了一些正常的颜色。
6
京师粮食短缺的问题,刚刚得以缓解,吐蕃军队不断侵扰西南部边塞的问题,又变得日益严峻起来了。
李适忧心忡忡,不时对考功郎中陆贽等亲近大臣感叹道:
“诸君:
你们可知道,朕这个皇帝,心中的无穷烦恼啊!有时,朕感到,这个皇帝当起来,实在是没有多少趣味啊!”
考功郎中陆贽、翰林学士姜公辅、吴通微等亲近大臣,急忙竭力安慰。
7
贞元二年(786年)八月三十日,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再次率领吐蕃军,侵入大唐边塞。
吐蕃军队,向泾州(甘肃省泾川市),陇州(陕西省陇县),邠州(陕西省彬县),宁州(甘肃省宁县)等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大肆烧杀抢掠。
吐蕃侵略军,不仅大肆掳掠泾州、陇州、邠州、宁州等地的汉人男女和百姓豢养的家畜,还强行收割田里的庄稼。
泾州等边塞官民,无法抵御吐蕃侵略军的入侵,只能四处逃亡,躲避吐蕃军队的侵扰。
西部边境沸腾**,人心惶惶,**不宁,州县官府,纷纷命令关闭城门,登城据守。
就连京师长安三辅,也受到了吐蕃大军的严重威胁,不时会有吐蕃王国的斥候游骑兵,逼近京畿要地。
面对危局,李适急忙下诏,命令朔方镇行营元帅浑碱,率领大军一万人,镇国节度使骆元光,也率领将士八千人,驻扎在咸阳附近,戒备吐蕃大军的侵扰。
贞元二年(786年)九月,吐蕃王国的游骑兵斥候(侦察部队)部队,再次向内地侵扰,竟然抵达了京师长安附近的好畤(陕西省永寿县西南好畤镇)等地。
京师官吏百姓,更加恐惧不安,纷纷准备逃亡外地。大唐君臣,也恐慌不已,急忙商讨对策。
贞元二年(786年)九月十九日,李适宣布,京师长安,开始戒严。
李适急派左金吾将军张献甫等将领,率军进驻咸阳附近的城池,加强长安外围的防御和戒备。
8
此时,长安民心大乱,谣言四起,百姓们纷纷传言道:
“哎呀,大事不好了!
陛下又准备像当初朱泚兵变一样,放弃京师长安,圣驾流亡外地州郡。
我们小老百姓,没有军队护卫,还是保命要紧,早点逃亡出城躲灾吧!”
皇帝准备率领皇家眷属,逃离京师长安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些消息,不仅越发加剧了长安三辅军民的恐慌情绪,而且官吏百姓四处逃窜,让京师秩序,更加混乱不堪。
眼见西京流言四起,军民人心惶惶,朝廷人心动**,宰相齐映,知道大事不妙,决心阻止。
宰相齐映,急匆匆地进宫,晋见李适,劝阻李适立即下旨,阻止流言,不要放弃京师,圣驾私自出行道:
“陛下啊:
臣得到消息,如今,外边的官吏百姓,议论纷纷,都相信陛下,已经整理好了干粮,御驾准备出行,逃离西京了。
西京人心,难以安定,更加剧了朝廷局势的动**和百姓惶恐不安的情绪。
微臣私下以为,陛下圣驾出行的决定,非常不妥。恐怕陛下这样做,必将危及社稷根基。
大福只能降临一次,不可能再次来临。
请问陛下,圣驾出行之事,为什么不与我们这些宰相大臣,先行慎重地研究和商讨以后,再做出妥善的决定呢?”
宰相齐映,跪在地上,滴泪交流地劝阻李适道。
宰相齐映,耐心细致地给李适解释着,不能够仓促出行,仓促离京的道理,苦苦地阻止李适,放弃京师逃避外地的行动。
在宰相齐映的劝阻感染之下,李适终于有所醒悟,答应宰相齐映道:
“宰相大人,请你放心。朕已经决定,暂时坚守京师,观望形势,与长安百姓共存亡。”
长安人心,见皇帝守城决心已定,这才稍稍安定。
9
不久,西部边塞,终于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李适惶恐不安,思量逃亡的心,才得以安定。
一天晚上,宰相齐映,兴冲冲地进宫,向李适禀告好消息道:
“陛下:
汧城边塞大捷!李晟大人,又为朝廷立下大功了!”
听了宰相齐映兴冲冲地的报告,李适悬着的心,终于稳定下来,急忙问宰相齐映道:
“齐爱卿请坐。
情况究竟如何,请爱卿说来听听。”李适也有些迫不及待了,催问宰相齐映道。
宰相齐映,急忙兴奋地为皇帝讲了起来道:
“陛下:
情况是这样的。
当时,凤翔节度使李晟,派遣凤翔郡衙前兵马使王佖等将领,率领他们统领的精锐将士三千人,在汧城(陕西省千阳县境内)一带埋伏,准备伏击吐蕃军队。
临行前,李晟特别告诫部将兵马使王佖说道:
‘王大人,请你注意。蛮虏经过你们的汧城城下时,你们绝对不要出兵,攻击贼虏的先头部队。
因为贼虏的先头部队即使失败,他们的主力抵达之时,你们汧城的军队,也根本无法抵挡贼虏主力部队的进攻。
不如等到他们的先头部队过去,你们看到举着五色旗,穿着虎豹衣的精锐主力部队到来之时,再出其不意地对贼虏发动攻击。
这样做,一定可以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战胜贼人,打破贼将的锐气。’
衙前兵马使王佖,恭敬地回答李晟道:
‘大帅指教的是。末将谨遵大帅的教诲!’
凤翔郡衙前兵马使王佖等将领率领的官军,遵照主帅李晟的指示,开始行事。
当吐蕃侵略军的先头部队,经过汧城时,王佖的队伍,一直没有惊动他们,而是放他们过去了。
等贼人的精锐主力出现时,凤翔郡衙前兵马使王佖等将领,才率领汧城的官军,出其不意地攻击吐蕃的主力部队。
吐蕃贼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官军果然取得了大捷。吐蕃军精锐主力战败以后,士气顿衰,兵无斗志,急忙仓皇退走。
衙前兵马使王佖部下的官军士卒,不认识贼首吐蕃次相尚结赞等大将,贼酋尚结赞,才侥幸逃出一命。”
“真是太好了,如此看来,吐蕃贼人也不足为惧,朕就放心了。”李适的欣喜,溢于言表道。
见皇帝陶醉于胜利之中,宰相齐映急忙提醒李适道:
“陛下:
胜不骄,败不馁。吐蕃将相一向狡诈,我们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
李适不以为然道:
“齐爱卿,你下去吧,朕自有主张。”李适挥手,示意宰相齐映下去。
宰相齐映知道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并非杞人忧天,也并不多余,因为齐映非常清楚,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不是泛泛之辈。
宰相齐映,还想对皇帝说些什么,看见李适似乎有些不耐烦的样子,只好走了下去。
10
吐蕃王国次相尚结赞,中伏战败之余,心里并不服气。尚结赞深刻了解大唐皇帝李适的心思,又开始思谋对策,对付李晟等唐将,于是心生一计,与部属将领商议道:
“诸君:
本相非常清楚,大唐皇帝心胸狭窄,一向喜欢猜忌功臣。本相何不利用大唐皇帝的小心眼,为我所用呢?”
部属将领,急忙点头称是道:
“宰相大人言之有理。唐人奸诈无比,我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
吐蕃次相尚结赞,见部属赞同,大为放心。尚结赞立即对部属将领,鼓劲道:
“诸君:
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战失利,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而已,并没有动摇我们吐蕃王国的根基,我们千万不要灰心失意。
本相发现,大唐朝廷的优秀将领,不过李晟、马燧、浑碱三人而已,其他都不在话下。
本相当用一箭三雕之计,把他们一一铲除。如此,我们进军大唐的障碍,就全部消除了。
诸位将军,请你们相信本相的计谋,你们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失利,就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堕了我军的锐气。
诸君啊,请你们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本相给你们安排的这场好戏!”
吐蕃次相尚结赞,一向足智多谋,深得吐蕃王国部众信服。听了吐蕃次相尚结赞的鼓动以后,部将们振作了起来,齐声道:
“宰相大人一向神机妙算,我们恭听宰相大人的指挥。”
吐蕃次相尚结赞,更加信心百倍道:
“好!有诸君的支持,何愁大事不成呢?
本相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实施我们的计谋,采用反间计,引起大唐皇帝对李晟、马燧、浑碱等将领的猜疑,以达到我们剪除大唐名将的目的。”
吐蕃次相尚结赞,说到做到,迅速行动了起来。
贞元二年(786年)十月,吐蕃次相尚结赞率吐蕃军二万,进入凤翔节度使李晟所辖的凤翔镇辖地。
但吐蕃次相尚结赞下令,对凤翔镇所辖州县秋毫无犯,禁止吐蕃将士肆意掳掠,侵扰大唐官吏百姓。
吐蕃次相尚结赞生怕自己的反间计谋不奏效,又亲自率军,抵达凤翔城池的下面,大声地呼喊道:
“唐军将士们,我是吐蕃王国的次相尚结赞。李令公召唤我们吐蕃勇士,前来会商定国大事。为什么我们今天到来之后,李令公却不出面,前来犒劳我们这些吐蕃勇士呢?”
城头上的唐军将士,听了吐蕃次相尚结赞的说辞,信以为真,立即议论了起来:
“我们的李令公,召唤吐蕃贼酋前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李令公大人,准备要与吐蕃贼酋次相尚结赞,谈论什么大事吗?”
吐蕃次相尚结赞听了城头上唐军将士的议论,暗暗得意,命令吐蕃大军在凤翔城池城外,住了一夜,才行撤退。
吐蕃次相尚结赞兵临城下,声称李晟召唤他们前来凤翔的传闻,很快就沸沸扬扬地传到了京师长安。
11
贞元二年(786年)十月十六日,凤翔镇节度使李晟,派遣部下蕃将蕃落使野诗良辅,会同衙前兵马使王佖,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向摧沙堡(宁夏固原县西北)进发,前去袭击驻守摧沙堡的吐蕃军队。
蕃落使野诗良辅与同衙前兵马使王佖统领的五千唐军精锐,与吐蕃军二万人,在摧沙堡附近,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面对唐军的突然袭击,吐蕃军队不备,吐蕃王国大军失利,迅速向后撤退。
唐军乘胜追击,直抵摧沙堡下,迅速攻克了摧沙堡。
唐军大获全胜,唐军将士斩杀了吐蕃王国名将扈屈律西蒙,纵火焚烧了吐蕃军队贮存的积蓄,然后顺利地撤退回营了。
吐蕃次相尚结赞,得知摧沙堡的败讯,大怒若狂,怒骂凤翔镇节度使李晟道:
“好你个李晟恶贼,屡次败我大军,屠我勇士!本相对天发誓,不除掉你这个奸贼,誓不为人。”
吐蕃次相尚结赞,闻之摧沙堡的败讯以后,心里越发恼恨,欲除掉李晟而后快。
见摧沙堡沦陷,吐蕃大军的情势非常不妙,吐蕃次相尚结赞只得选择暂时退却,率吐蕃主力大军,穿过宁州(甘肃省宁县),庆州(甘肃省庆阳县),向北而去。
12
贞元二年(786年)十月十七日,吐蕃次相尚结赞,率领吐蕃军,在合水(甘肃省庆阳县东合水老城)以北扎营。
吐蕃军队,再次遭遇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统领的邠宁镇军队的突然袭击。
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派遣部下将领史履程,在夜色的掩护下,对吐蕃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斩杀吐蕃军队将士数百人而后,安全撤退。
吐蕃次相尚结赞,屡次战败,越发恼羞成怒。
等吐蕃军各路主力集结完成后,吐蕃次相尚结赞,下令立即开始追击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统领的唐军。
见吐蕃军队气势汹汹,尾随而至,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毫不畏惧,命令唐军将士,在平川一带集结,然后派将领,统领一支队伍,秘密进入西方山区埋伏,突击吐蕃军队。
在西部山区埋伏的唐军将士,见吐蕃军队快要走进自己的埋伏圈,突然擂动战鼓,吹起号角,大声呼喊,突击而出。
吐蕃将领见到唐军的攻势以后,大吃一惊,害怕中了唐军主力的埋伏,只得下令,抛弃所有掳掠的东西和辎重,急行军,向后撤退。
唐军将士乘胜追击,吐蕃军队无心抵抗,丢盔弃甲而去。
吐蕃次相尚结赞,见吐蕃军队屡次失利,除掉李晟、马燧、浑碱等唐军名将的决心,也越发强烈,心情也越发急迫。
13
转眼之间,就到了元二年(786年)年底,吐蕃次相尚结赞的离间计,终于在唐朝廷发挥了作用。
吐蕃次相尚结赞派遣的斥候间谍,探听到大唐朝廷君臣的反应后,兴奋异常,立即回去,向尚结赞报告。
吐蕃次相尚结赞,得到斥候报告,暗暗高兴,秘密推波助澜,加紧实施铲除李晟、浑瑊、马燧的计谋。
14
贞元二年(786年)十二月十二日,左仆射张延赏,也探听到了李晟与吐蕃王国君臣秘密勾结的传言。
左仆射张延赏,见中伤陷害李晟的机会来临,默然大喜,于是立即上书皇帝,控告凤翔节度使李晟道:
“陛下:
臣听说,凤翔节度使李晟,与吐蕃次相尚结赞等奸贼秘密勾结,磋商反叛诡计,欲对大唐朝廷不利。
臣担心,李晟即将与吐蕃王国君臣合谋,欲图叛国,悖逆陛下,陛下不可不防啊!”
左仆射张延赏的话,说中了李适的隐秘心事。李适听后,脸色阴沉,沉默不语。
张延赏见了李适的反应,心里更加兴奋:
“陛下已经认可了臣的指责,可谓机不可失啊!
我一定要加快步伐,命令我的党徒部属,把李晟那些阴谋诡计,鬼蜮伎俩,在陛下和文武百官的面前,宣传得向滚水一样沸腾,彻底铲除这个恶贼。”
左仆射张延赏,积极行动起来,秘密筹划,使用多种极端的手段,去弹劾陷害李晟,欲置李晟于死地。
得到张延赏谗言陷害的消息,闻听皇帝的猜忌反应后,凤翔节度使李晟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李晟彷徨不安,忧怒交加,但无法为自己辩驳,无法申明自己无罪。
李晟哀怨交加,对自己亲信的部属将士说道:
“诸君:
良材异折,功高震主,说的岂不是就是我李晟吗?陛下早就已经在猜忌臣了。我李晟心里,岂不应该早就非常清楚了吗?
不然的话,张延赏的那些谗言诬陷和无理指责,究竟会来自哪里呢?
我李晟即使再怎么糊涂,又怎么会不明白呢?然而,我李晟明知自己冤屈如此,但我又如何,为我自己辩白呢?”
李晟亲信的部属将领也愤愤然,对李晟说道:
“郡王功高盖世,谁不清楚呢?如果没有郡王,陛下圣驾,还不知道,在哪里游逛呢?为什么陛下听信奸佞小人谗言,薄情寡恩,无情无义,猜忌功臣,到如此地步呢?
难怪李怀光当初,宁愿死节,也不愿意归顺陛下,这不是没有缘由啊!”
“哎,兄弟们,作为忠心耿耿的臣子,我们能够怎么样呢?谁能够理解仆固怀恩、朱泚、李怀光当年的冤屈呢?
请问兄弟们,这样做,才能够拯救李晟呢?”
面对皇帝的猜忌和张延赏等奸佞小人的谗言中伤,凤翔节度使李晟无计可施,对着亲信部属,潸然泪下,不知何去何从。
李晟沮丧不已,萎靡不振,日夜不停地哀伤流泪,双眼都哭得红肿了起来。
深思遭祸的根源以后,凤翔节度使李晟和部属将领,都怵然恐惧。有部属大将李成,遂建议李晟道:
“郡王啊:
仆固怀恩、朱泚、李怀光就是前车之鉴,看样子,郡王你的结局不妙啊!
为了减轻陛下的猜忌,郡王你还是把你们李氏家族所有的子弟,全都送到京师长安,作为人质,然后上京朝拜,引咎辞职为好啊!
不如此,陛下的心病,怎么能够治愈呢?”
凤翔节度使李晟赞同道:
“多谢李将军指教。李晟准备,立即上疏皇帝,请求陛下,允许臣辞职,回归故里,做一个平民。
如果陛下还不满意,臣就立即剃发出家,皈依我佛,去寺庙当和尚,洗刷臣的罪过。”
15
听闻李晟的恐惧不安表现,李适心里十分快意,对左仆射张延赏说道:
“爱卿啊:
目无君上、骄横跋扈的臣子,不是朝廷之福啊!
幸亏爱卿,及时发现,那些跋扈将领的异心啊!不然,又一个李怀光出现,不是会危及帝国根本吗?
爱卿啊,你是否已经感觉到,李晟心里,已经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压力了呢?”
张延赏见状,暗暗高兴,欲火上浇油,置李晟与死地,于是对李适说道:
“都是陛下英明睿智,及时发现逆臣反叛的罪恶,臣何德何能,有什么贡献呢?
只是,臣私下以为,如果心存良善,不痛打落水狗,恐怕恶狗,最终会咬人啊!”
李适知道张延赏所言何意,见惩戒李晟的目的已经达到,李适十分舒心,故意做起了糊涂道:
“爱卿所言,不是没有道理。但一切事情,都应该顾全大局,不应该拘泥于一时的小节。
李晟的威望才干,能力计谋等,不在仆固怀恩、李怀光、朱泚等人之下。
如果激怒李晟,逼李晟走上仆固怀恩、朱泚、李怀光之路,岂不是弄巧成拙,坏了国家大事吗?
多谢爱卿谏言,朕知道怎么做了。你下去吧!”
李适挥手,让张延赏退了下去。然后,李晟下旨,召李晟回京朝拜,出面安慰李晟,向李晟解释说道:
“爱卿啊:
你为拯救帝国立下的功绩,奉天救驾的赫赫功勋,朕一刻也没有忘记。
朕不是昏庸糊涂之君,那些中伤爱卿的流言,不过是犬戎的离间之计罢了!朕能够分辨是非对错,你不要放在心上。
希望爱卿,继续忠心耿耿地为大唐帝国效忠,恪尽职守,坚守自己岗位,为朕尽忠到底。”
李适心里,稍稍轻松和舒畅了一些,不再对李晟死死地紧逼,以免激怒李晟,让李怀光反叛的悲剧重演。
然而,左仆射张延赏等,依然不肯善罢甘休,一心欲置李晟于死地。
李晟面临的危险,依然难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