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初,反叛的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占领汴州之时,闻听汴州户曹参车窦良的女儿窦薇薇十分美丽,就仗恃自己的威权,强行将窦家女儿抢回了家里做妾。
窦家痛失挚爱的女儿,对李希烈的暴行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只有把仇恨记在心里。
临行时,窦良女儿窦薇薇一步三回头,对着父亲窦良等亲人,发誓说道:
“爹爹啊,请你们不要悲伤,孩儿我能灭掉李贼,洗雪女儿的耻辱,为我们家族报仇雪恨。”
后来,窦薇薇因为姿容美丽,知书识礼,而受到了僭帝李希烈的格外宠爱。
窦薇薇常常与李希烈一道,商量事情,能够改变李希烈的主意,很受李希烈的宠信。
而淮西镇大将陈仙奇的妻子,也姓窦,是窦氏一门。
于是,窦薇薇为了拉拢陈仙奇,就与陈仙奇的妻子窦氏,结为了姊妹。
当时,窦薇薇不断在李希烈的面前,竭力称赞大将陈仙奇的忠勇可靠和才干。
李希烈相信了窦薇薇称赞大将陈仙奇的话语,对自己的部将陈仙奇越发信任。
后来,楚帝李希烈遭遇官军和藩镇军的多重打击,他的势力渐渐衰落,不久又遭遇食物中毒,生了重病。
见楚帝李希烈势力衰落,身患重病,可谓机不可失,窦薇薇于是寻找良机,对陈仙奇的妻子窦氏,暗示说道:
“妹子啊,陛下的势力,看起来很强,实际上是虚有其表,外强中干,陛下最终必然会失败的。
不知你们夫妻,对于未来,究竟有什么打算呢?”
陈仙奇、窦氏夫妻,很快明白了窦薇薇这话的含义,于是与窦薇薇联系更加紧密,结成了忠实的联盟。
不久,李希烈的部将陈仙奇,就指使御医陈玮等,下毒毒死了楚帝李希烈。
李希烈的儿子李志毅,很快知道了陈仙奇毒杀父亲的阴谋。
李志毅秘不发丧,欲诛杀密谋反叛的部将陈仙奇等诸将,为自己的父亲李希烈报仇雪恨,然后自立为淮西节度使。
但当时,李希烈之子李志毅,还在为自己的父亲李希烈服丧,不敢在父丧的时候,发动反击,诛杀陈仙奇等反叛将领。
窦薇薇与李希烈的亲属,最为亲近,很快就得到了这个坏消息,就知道告诉陈仙奇。
这时,恰好有人,为李希烈父子奉献含桃,来到了李希烈的府中。
窦薇薇请求楚太子李志毅,分送一些含桃,给陈仙奇的妻子窦氏等亲属,李希烈之子李志毅答应了。
窦薇薇于是就将蜡帛密封在杂果之中,派自己的亲信侍女,向陈仙奇之妻窦氏送去,揭发李希烈之子李志毅,密谋杀害陈仙奇等反叛将领的企图。
陈仙奇夫妻,见了窦薇薇的密函大惊,于是积极图谋自救,率先发动反击。
陈仙奇当机立断,迅速与李希烈的另一部将薛育等联合起来。陈仙奇等,先下手为强,率领亲信将士,呼喊着而入,攻进了李希烈的府中,欲诛杀李希烈的太子李志毅等。
李希烈的儿子李志毅,见势不妙,急忙放低自己的楚太子身价,出来拜见陈仙奇等众将,祈求陈仙奇等众将饶命说道:
“将军们:
请让我们兄弟,去掉我们的帝号,效法当初淄青时的故事,继续效忠大唐好吗?”
陈仙奇沉吟起来,思忖道:
“如果我辈妇人之仁,饶恕李志毅,李志毅有朝一日,反攻倒算,我们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吗?”
陈仙奇不敢答应李志毅的哀求,挥挥手,向薛育等反叛将领们示意。
薛育等反叛将领们心领神会,楚太子李志毅的话,还没有说完,陈仙奇以及反叛众将,就一拥而上,刀剑齐下,将楚太子李志毅杀死了。
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楚帝李希烈的妃嫔儿女等亲人,都被陈仙奇、薛育等将领诛灭殆尽。
不久,陈仙奇、薛育等将领,用盒子装上僭帝李希烈、李志毅父子及妃嫔儿女共七人的首级,献给了大唐天子,请求重新归顺大唐朝廷。
见僭帝李希烈被自己的部将陈仙奇、薛育等将领诛杀,李适大喜,下旨暴李希烈的尸体于街市,公开示众。
李适即下旨,赞赏陈仙奇、薛育等淮西诸将道:
“陈仙奇等淮西诸将:
身在贼营,心念帝国,效忠大唐皇帝,堪称忠臣,诛灭叛逆李希烈有功。兹拜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其他有功将士,按照等次,予以晋升奖励,减免淮西镇百姓的赋税二年,以抚慰淮西官吏百姓,奖励他们对大唐的忠贞。”
淮西镇节度使陈仙奇等淮西镇官吏百姓,大为欢愉,发誓效忠大唐朝廷。
然而,好景不长。
不久,李希烈的死党和亲信部下,淮西镇节度使衙门将吴少诚,暗暗决定,给自己的主帅李希烈报仇。
吴少诚又再次发动了兵变,杀死了淮西镇节度使陈仙奇,并自称为淮西镇留后,主持淮西镇大局。
其时,李适听从李泌、陆贽等大臣建议,不想另起刀兵,遂委曲求全,只好再次下诏,认可吴少诚主持淮西军务,担任淮西镇留后。
在吴少诚发动的兵变中,窦薇薇也跟淮西镇节度使陈仙奇、窦氏夫妻一道,被吴少诚的将士们杀死了。
自此,淮西镇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依然以割据形式出现,淮西镇留后吴少诚,成为了大唐朝廷新的隐忧。
2
此时,虽然大唐朝廷与秦帝朱泚、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等反叛割据势力的战事,逐步平息,但大唐帝国君臣的忧虑,并没有消失或者减轻。
此时,朝廷的权力纷争愈演愈烈,大唐朝廷所辖州郡和西部、南部、北部等边疆地区,也出现了新的重大隐患和危机。
大明宫里,大唐皇帝李适,独自一个人,呆坐在皇帝宝座上,思考谋划着国家大事。
一想起朝廷面临的那些窘迫紧要的问题,李适的心情,就会突然变坏,一下子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心绪不安起来。
李适愁容满面,两眼无光地目视着远处宫门边的侍卫内臣,喃喃自语道:
“朕继位以来,就对天发誓,决心锐意进取,做个尧舜一般的有为之君,中兴大唐社稷。
可为什么,实际做起来,会这样难呢?
近些年来,反叛不断,民怨沸腾,国事不顺。朕的施政措施,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会导致这样的窘境,反复出现,一直没有多大好转呢?”
不时之间,李适就这样心事重重地问着自己,反省着自己当政几年来的处置措施。
“如今,京师缺粮的情况,十分严重。就连长安宫廷的供应,也日益匮乏。朕怎么能够不焦虑忧郁呢?
要是长安军民,被饥饿所逼,奋起抗拒,肆意抢夺,或与叛逆同谋,颠覆社稷,朕该怎么办呢?
朕心里非常清楚,朝廷首当其冲,应该及时处理的重大事件,就是怎样尽快地解决好京师长安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化解朝廷内部、外部的诸多矛盾和纷争,解决好吐蕃军队,对西部边塞州郡的蚕食入侵这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都实实在在地摆在朕的眼前,朕忧心忡忡,有些一筹莫展了。
每一件大事,都十分重要棘手。朕怎么能够掉以轻心、漠然置之呢?朕将从何处入手,去妥善处置呢?
朕心里也十分清楚,经历了多年叛乱之苦的大唐帝国,如今只是表面上出现了暂时的稳定局面,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矛盾重重,并不安宁。
朝中权臣的争权夺利,各地藩镇的不听号令等严重问题,给朕中兴帝国的计划,带来了重重阴影。
君臣之间,将相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愈演愈烈,朕实在难以驾驭,难以处置。
去年八月以来,不仅是宰相李晟,与左仆射张延赏之间,因一些陈年旧事和私怨,产生了矛盾和隔阂。
而且其他大臣,徇情枉法,违法乱纪,目无君上的情况,也日益严重,朕痛彻心扉,深恶痛疾。
面对此情此景,大臣的纷争和君臣的疏远和隔阂,朕怎么能够熟视无睹,不忧心忡忡呢?
朕最为依赖信任的宰相李晟、左仆射张延赏、给事中崔造等大臣将相,为什么也会令朕,如此失望忧虑呢?
难道权力,真是穿肠毒药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崔造、李晟、元琇、韩滉这些臣子,一旦被朕施以恩宠,擢升为宰相等要职以后,竟然会一反常态,仿佛变了一个人一般,不再像卢杞那样,听从朕的使唤呢?
崔造、元琇这些个臣子,往日里是多么听话老实、忠心耿耿、百依百顺啊!
为什么如今,担任宰相以后,崔造也开始倚仗朕给予的宰相权势,开始结党营私,徇情枉法,胡作非为,做出危害帝国的事来了呢?
朕心里非常清楚,崔造与元琇的私人交情,十分深厚,他们俩是多年老友,关系非同一般。
崔造推荐判度支元琇,去主判盐铁,本来没有过错。但崔造、元琇他们这些家伙,不该利用朕给予的权势,去公开违背君意,结党营私,违法乱纪,祸乱帝国啊!
朕怎么能够忍受,像崔造、元琇这些臣子,如此目无君上,明目张胆地败坏帝国纲纪的事情发生呢?”
3
想起任用张延赏、崔造、元琇主持朝廷大局以来,因理政不当,带来的种种弊病,各种矛盾的激化,李适就越发烦恼不堪,忧虑不安,没有了主意。
于是,李适急忙吩咐侍臣道:
“来人啊,请考功郎中陆大人进来。”
考功郎中陆贽,听到皇帝召见,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君臣施礼完毕,陆贽就开门见山地询问李适道:
“请问陛下:
有什么大事,需要臣去办理的。请陛下吩咐。”
见了陆贽,李适焦虑不安的心,稍稍放松,急忙说道:
“先生啊:
也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涉及大臣们的意见分歧和人事安排的问题罢了!
起初,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大人,曾经多次上书,与朕交流,张延赏、崔造、元琇等大臣存在的问题。
韩滉指责他们,指出他们主持朝廷大政和处理盐铁方面的过错和失误,弹劾判度支元琇,缺乏才干,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极不称职。
朕对韩滉的看法并不认同。于是回书,驳斥韩滉的弹劾奏章,说韩滉言过其实,嫉贤妒能,挑拨君臣关系。
韩滉对此,很不满意啊!如今,京师缺粮,朕却要依靠韩滉解决,所以,朕有些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处置为好啊!
先生啊,面对亲信大臣的纷争,韩滉的弹劾,你有什么,可以指教朕的呢?”
李适诚恳虚心地询问陆贽道。
陆贽思考一会,急忙答道:
“陛下啊:
亲信大臣之间的纷争,臣本来不敢插话,以免陷入朋党之争,危害国家大计。
但臣以为,韩滉与张延赏、崔造、元琇等大臣的分歧纷争,并非私人恩怨,而是关系社稷安危。
所以,臣冒着结党营私的嫌疑,坦诚地向陛下,表达臣的粗浅看法。
臣私下以为,如今,从宰相崔造、判度支元琇等大臣,近段时间的所作所为看来,韩滉所言,还是有几分道理,并不是存心要恶言中伤,冤枉诬陷崔造、元琇等大臣啊!
而今,京师缺粮严重,陛下正要依赖韩滉,去帮助解决京师缺食,资材缺乏等紧迫问题。
如果陛下,不接受韩滉对元琇等人的弹劾,岂不是会让韩滉生气怨恨吗?
为今之计,臣以为,陛下还是听从韩滉谏言,笼络住韩滉为好啊!要不然,京师缺粮问题,如何解决呢?
不如,陛下还是对韩滉稍稍做些让步,听从韩滉意见,改任判度支元琇,前去担任其他职务,比如尚书右丞之类。
陛下以此,来更好地安抚韩滉,陛下以为如何呢?”陆贽向皇帝建议道。
一听陆贽的谏言,李适的主意打定,心情终于稍稍轻松了一些,答应道:
“先生所言甚是!朕要依靠韩滉,度过缺粮危机,怎么能够冷了忠臣之心呢?就按照先生建议办理吧!”
李适担忧的心,终于安稳了一些。
4
然而,刚刚轻松了一会,李适又忧上心来,突然想起了朝中权臣争斗,西部南部边塞,吐蕃王国、南诏王国入侵的窘境,不由得对着考功郎中陆贽长叹了几声道:
“唉,先生啊,如今我大唐帝国,内部纷争不息,藩镇割据,外部是四面受敌,强敌环伺。
吐蕃、南诏军队,咄咄逼人,数次侵犯我大唐国境,朕将如何应对呢?
先生有什么妙计,能够指教朕的呢?”
想起朝中权臣争斗,藩镇割据,西部南部边塞吐蕃、南诏等外敌入侵的窘境,看见皇帝愁眉不展的样子,陆贽急忙静下心来,思考应对之策,沉吟道:
“我心里很明白,陛下心里的种种焦虑。但我也非常清楚,陛下所提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非旦夕功夫,能够解决的啊!
陛下性情急躁,我应该如何说服陛下,静心处置呢?”
陆贽看了看忧急的皇帝,沉默不语,默默思索。
此时,朝臣的纷争,藩镇的跋扈,都让大唐君臣,困惑不安,忧心忡忡。
而外敌方面,吐蕃王国,这个大唐的宿敌,西南方向的南诏王国,这个大唐的强劲对手,更是让李适、陆贽君臣,忧惧不安,担忧不止,时刻不得安宁。
5
当初,南诏王阁罗凤还在世时,他的嫡长子凤迦异,就不幸染上重病,死在父亲阁罗凤的前头了。
南诏王阁罗凤对嫡长子凤迦异,过早离世,悲痛万分,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嫡长孙异牟寻身上。
于是,南诏王阁罗凤死后,阁罗凤的孙子异牟寻,就顺理成章,继承了祖父阁罗凤的职位,即位为南诏王,主持南诏大局。
那时,大唐地方官吏贪婪暴虐,违背大唐和南诏的亲和国策,对南诏横行无忌,南诏遂背离了大唐,与吐蕃王国结盟。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初一,吐蕃军队与南诏军队,合兵十万人,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大唐朝廷西川镇所辖州郡。
土南联军一支队伍,攻击茂州(四川省茂县);一支队伍,攻击扶州(四川省南坪县)和文州(甘肃省文县);一支队伍,攻击黎州(四川省汉源县)和雅州(四川省雅安市),三路并进。
土南联军将领,还耀武扬威地对外声称道:“我们一定要拿下蜀地,作为我们东部的仓库。”
当时,西川节度使崔宁,正在京城长安,朝见皇帝。西川节度使崔宁所留下的各个将领,根本就不能抵御土南联军的进攻。
土南联军节节胜利,接连攻陷了西南许多州县,州县官吏都纷纷丢弃城池逃跑。
大唐官吏百姓,也纷纷逃到山谷之中,去躲避入侵的敌军。
得到西川地方官员的报告,时年三十八岁,继位不久的李适,忧心忡忡,赶紧催促西川节度使崔宁,速回西川,去收拾西川残局。
西川节度使崔宁,向皇帝辞行以后,就准备立即动身,回蜀去收拾土南联军入侵的乱局。
那时,正逢宰相杨炎,主持大唐朝廷政事。
不想,宰相杨炎,对西川节度使崔宁担心不满,对崔宁回去担任节度使,很不放心。
宰相杨炎,就进宫面见皇帝,向皇帝进谗,中伤西川节度使崔宁,警告李适说道:
“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蜀地物产富饶,乃天府之国,不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不适宜任命他,担任西川节度使要职,镇守蜀地。
如果西川节度,不向朝廷交纳贡赋、粮食,这与朝廷失去蜀地,是一样的情形。
臣发现,西川节度使崔宁,生有反相,对陛下怀有二心,不应该放他回到蜀地,主持蜀地大局。
不然的话,到了最后,崔宁继续主持蜀地,与吐蕃军队与南诏军队占领蜀地,也就没有多少区别了。
何况,朝廷失掉对蜀地这个外府的实际控制,至今已经有十四年之久的时间了。
如果陛下现今放崔宁回去继续担任节度使,朝廷岂不是会再次失去,对蜀地的掌控了吗?
陛下怎么能够让这样的状况,再次发生呢?
如今,虽然崔宁已经入朝,前来朝拜皇帝了,但西川的整个军队,还在崔宁的背后,支撑着他。
西川节度使崔宁,基本上与西川诸将,是同一辈份和资历。乘着国家变乱的机会,崔宁才得以侥幸,获得西川节度使的高位,这本不是朝廷的正常晋升制度。
所以,臣私下以为,既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德行威望不高,才干品格不行,恐怕崔宁即使担任了节度使,他的命令,也难以在西川各州郡得到执行。
因此,臣私下推断,即使陛下现在派崔宁回去担任节度使,恐怕也是无所建树的。
倘若崔宁靠着天帝神灵保佑,侥幸取得成功,那对大唐就更加不利了。
从道义上说,蜀地将会更加与朝廷分离,便是更加不可强夺的了。从此以后,陛下就更加不能够,随意调动崔宁的职务了。
这就是说,蜀地与外敌战败,朝廷固然会失去它;蜀地取胜,朝廷还是不能得到它的利益。
综上所述,臣私下以为,陛下如今,派遣崔宁回去,抵御入侵的强寇吐蕃南诏,又有什么意义,对朝廷何益呢?
希望陛下仔细考察,做出深谋远虑的决策。”
李适初登皇位,理政经验欠缺,茫然无计,怵然一惊,急忙问计于宰相杨炎道:
“爱卿的分析,非常在理,朕非常欣赏!既然如此,那么爱卿认为,应该怎么处置西蜀之事,才最为恰当呢?”
宰相杨炎心头一喜,迅速献计献策,回答李适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不如请陛下下旨,将崔宁留在京城长安任职,不让他回到西蜀,以便隔离他与部众的联系。
陛下另行下旨,改派朱泚为统领,率领骁勇善战的范阳镇军队数千人,其间掺入禁军六军和神策军将士,进行混合编组,前去反击驱逐侵犯西南边塞的吐蕃南诏敌军。
陛下还用担心,不能取胜吗?
借此机会,陛下就可以将皇家精锐禁军和神策军,安置于西川军的心腹之中,蜀中将领,忌惮神策军的掣肘,必定不敢轻举妄动,定然能够听从朝廷号令。
然后,陛下再任命宠信的大将,担任西川节度使,镇守蜀地,使蜀地的千里沃野,重新为朝廷所有。
这岂不是一箭双雕,使国家蒙受一些较小的损害,而收取了较大的好处了吗?”
宰相杨炎,趁机建议李适道。
李适认为杨炎的建议,非常有理,大喜着赞许杨炎说:
“爱卿啊,此计甚妙!真是好极了!就依宰相大人的意见去办理执行。”
于是,李适下旨,将西川节度使崔宁,留在了京城长安任职,不放崔宁回西川,继续担任西川节度使。
西川节度使崔宁,无辜遭受皇帝和宰相杨炎的猜忌,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西川节度使所属州郡,失去了有才干能力和威望的节度使统领以后,一时之间,群龙无首。
吐蕃王国、南诏军队,遂趁机入侵西川。
到了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南诏联军入侵的危机,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李适烦恼不堪,于是下旨,命令右神策军都将李晟,金吾卫大将军曲环等将领,统领神策军以及邠宁镇等道将士入川,讨伐入侵的吐蕃南诏联军。
宰相张延赏,与宰相李晟之间的过节,就发生在大历十四年(779年)这一年,讨伐吐蕃、南诏战斗胜利,李晟回京之时。
6
大历十四年(779年),对于大唐朝廷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这一年,代宗皇帝(李豫)去世。不久,太子李适(唐德宗)继位,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于是入京,朝觐新皇帝。
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离开成都以后,吐蕃、南诏十万联军,遂趁机进犯剑南西川,蜀中震动。
那时,李晟已经受到上司泾原镇节度使马璘的猜忌,回到京师长安任职,被皇帝安置在禁军里,担任右神策军都将的职务。
闻听西蜀警报,李适(唐德宗)遂听从宰相杨炎的建议,决定实施与宰相杨炎谋划的战略,同意将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留在京师长安任职,不放回蜀地。
李适下旨,任命右神策军都将李晟,为太子宾客,命令李晟率领神策军,援救剑南,驱赶吐蕃南诏入侵军队。
不久,李适下旨,派出神策军四千将士,让右神策军都将太子宾客李晟率领,去收复西蜀。
李适又派出驻扎邠州的邠宁镇、陇右镇、范阳镇等镇特遣兵团将士五千人,让金吾卫大将军安邑县人曲环率领,去策应右神策军都将太子宾客李晟。
李适希望,以李晟、曲环二军,去与剑南西川节度的各州郡以及各道军队一道,援救西蜀,挽救吐蕃南诏入侵的危局。
那时,东川节度使,也派出军队,从江油(四川省平武县东南)挺进白坝(四川省广元市北),与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军队,南北合击吐蕃和南诏联军。
右神策军都将太子宾客李晟,遂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连取飞越、肃宁等城,横渡大渡河,斩杀吐蕃军一千余人。
李晟率神策军,在大渡河外,与吐蕃和南诏的军队作战,多次打败吐蕃、南诏的联军。
吐蕃南诏联军,不敌李晟的神策军,撤军退走。
金吾卫大将军曲环率领的邠宁镇、陇右镇、范阳镇、卢龙镇特遣兵团将士,也乘胜追击,在七盘县(四川省旺苍县)一带,追上了吐蕃和南诏的军队,再次打败了吐蕃南诏联军,并攻克收复了维州和茂州等地。
吐蕃、南诏联军的士兵,因饥饿寒冷、坠落荒崖野谷而死去的,有八九万人,损失惨重。
大唐朝廷将领李晟、曲环等统领的几支军队,联合作战,终于击败了吐蕃、南诏联军,阻止了吐蕃南诏联军对西蜀的入侵。
战败以后,领军的吐蕃大臣将领,心里既后悔,又十分恼怒。于是吐蕃大臣将领,迁怒南诏将领,一怒之下,杀掉了诱导他们前来入侵大唐西蜀的南诏将领。
南诏国王异牟寻,得知土南联军败绩,吐蕃大臣将领的责难,心里十分恐惧,害怕遭到吐蕃和大唐的双重报复。
南诏国王异牟寻,急忙下令,在首都太和城北面六公里距离的地方,修筑了新都苴咩城,苴咩城的四周连绵达十五里,慌忙把南诏的首都,从太和城徙居到了苴咩城。
见南诏国王异牟寻,对自己的盟友吐蕃王国,有了戒心,吐蕃君臣十分不安。
为了安抚南诏王国这个最佳的盟友,吐蕃赞普下令,封南诏国王异牟寻,为日东王,加强两国盟友关系。
然而,经历此战以后,南诏王国君臣,对吐蕃王国有了戒心,两国联盟有了裂痕。
7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末,得到吐蕃、南诏联军被官军击败的消息,李适终于放下心来。
于是,李适下旨,命令右神策军都将太子宾客李晟,率领神策军将士,驻扎在西川,镇抚西川的官吏百姓。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一月,李适下旨,改任荆南镇节度使张延赏,担任西川节度使,接替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职务,负责西川的防御,命令李晟,率领神策军,班师回京。
那时,右神策军都将太子宾客李晟,正带领神策军将士,戍守在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治所成都。
那时,李晟年轻多情,迷恋营妓高洪。得到班师回京的旨意后,李晟便私自打算,让美丽的营妓高洪,跟随自己一道回京。
西川节度使张延赏,文官出生,似乎对武将,有着一种天生的蔑视与偏见。
见武将右神策军都将李晟,违背朝廷规定,私自携带营妓回京,张延赏认为,李晟藐视自己这个剑南西川节度使主人。
张延赏心里,十分生气,马上派人,拿上自己的命令,追上李晟,将高洪索回。
右神策军都将太子宾客李晟,勃然大怒,心里非常愤怒。
但李晟知道,这是朝廷规矩,自己有错在先,不敢公开派部下将士,去抢回高洪。
从此以后,为这个美丽女人高洪,李晟、张延赏二人之间,有了嫌隙和隔阂,感情走向破裂。
张延赏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李晟的痛恨,所以时时刻刻,提防李晟的报复。
8
后来,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立下了消灭秦帝朱泚,收复西京长安,迎回圣驾的大功,护驾之功,在所有文武大臣之上。
为了笼络人心,李适不得不对李晟,外示尊崇和宠爱,以示对功臣的恩赐。
但实际上,大臣们心知肚明,即使李晟自己也非常清楚,自己功高震主,皇帝对自己有着一种天生的猜忌怀疑之心,并不信任。
宰相张延赏,心胸狭窄,眦睚必报,心里一直对当年李晟,在西蜀领军时,对他的冒犯,心存不满。
知道皇帝猜忌李晟等功臣的心理后,张延赏默然大喜,遂决定利用皇帝对功臣的猜忌之心,去排斥异己,陷害李晟等大臣,报一箭之仇,以便更好地掌控朝政。
此时的李晟,功勋赫赫,堪称这一时期,大唐朝廷的第一功臣,第一良将,一般人,还真的难于扳倒。
9
李晟,字良器,本是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县人,因爵封西平郡王,故世称“李西平”。
李晟出身于军伍世家,十八岁之时,便投身军旅,随河西镇节度使王忠嗣一道,征讨吐蕃王国。
李晟身高六尺,勇武绝伦,尤其善于骑射,曾一箭射杀吐蕃军队猛将,而名扬军中。
广德元年(763年),李晟被凤翔镇节度使高升,召入凤翔军任职,补任为列将。
李晟率军,平定叠州羌、宕州连狂羌的叛乱,累功升至左羽林大将军。
后来,李晟又奉命,征讨党项羌的反叛,大获全胜,因功加授太常卿一职。
大历四年(769年),吐蕃军队进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李晟时为凤翔右军都将。
李晟于是奉命,率一千余将士,出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直奔临洮,救援灵州。
李晟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军屠灭了吐蕃军队坚守的定秦堡(在今甘肃临潭),生擒吐蕃堡帅慕容谷钟。
吐蕃军队主将,听闻自己的定秦堡丢失,大吃一惊,担心腹背受敌,粮草断绝,遂解除灵州之围撤退。
李晟因功,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大历八年(773年),泾原镇节度使马璘,被吐蕃军队围困于盐仓(在今甘肃泾川西北)一带,形势危急。
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率自己所部横击吐蕃军队,在乱军之中,救出了自己的上司泾原节度使马璘,李晟因功,获封合川郡王。
自此,李晟就由一个边镇裨将,以战功而屡次升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等职务,受封合川郡郡王爵位。
常言道,功高震主,一山难容二虎。
泾原镇都知兵马使李晟的威名远振,引起了李晟的上司、泾原节度使马璘的忌惮和嫉妒。
泾原节度使马璘,妒忌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的赫赫功绩与美好声名,千方百计想排挤他。
于是,泾原节度使马璘,特别上书皇帝,推荐李晟入朝,担任皇家宿卫,侍卫宫廷。
李适不敢拒绝强权人物泾原节度使马璘的推荐,下旨批准,李晟遂被遣入京,担任皇宫宿卫,右神策军都将,后升迁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率领神策军,讨伐反叛朝廷的河朔三镇。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李适君臣,逃到奉天避难。
神策军都知兵马使李晟,率军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兴元元年(784年),李晟平定朱泚之乱,收复西京长安,遂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
后来,李适忌惮李晟功高震主,担心让李晟留在凤翔、陇右、泾原等藩镇,留下祸患。
于是李适听从宰相张延赏建议,下旨分割李晟兵权,诏李晟回到京师任职,担任宰相。
自此,张延赏与李晟,仇怨更深。
10
转眼之间,就到了贞元二年(786年)。
从大历十四年(779年)到贞元二年(786年),七年左右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但李晟、张延赏两人之间的隔阂和怨恨,并没有因时间流逝,而彻底消散。两人的仇怨,反而是越结越深。
恰在此时,作为宰相之一的刘从一,突然得了重大疾病,不能够理政。
李适一直十分欣赏西川节度使张延赏。一天上朝,李适于是对李晟等亲信大臣说道:
“诸君:
张延赏这人,很有才干,治理西蜀有方,供应朝廷一直不断,可谓忠心耿耿,实勘重任。朕准备传召张延赏回京,接替刘从一,出任宰相要职。
诸君以为如何呢?”
李晟对皇帝的决定十分不满,立即上书皇帝,指出张延赏的过失与缺点,对任命张延赏为相,表示异议道:
“陛下:
臣以为这个决定十分不妥。
张延赏心胸狭窄,眦睚必报,缺乏度量才干,也没有远见卓识,并非宰相的合适人选。请陛下慎重考虑。”
李适听了,大为不悦,于是说道:
“司徒大人言之有理。我们稍后再议。”
回宫以后,李适依然怒气冲冲,招来陆贽,询问道:
“先生啊:
李晟盛气凌人,心胸狭隘,不能够容人,表现太令朕失望了。对于张延赏的任命,竭力阻挠。先生以为,此事如何处置为好呢?”
陆贽也并不认可张延赏的才干、品行和心胸度量,于是建议李适道:
“陛下:
臣以为,新近,李晟才立下迎回圣驾的大功,功高盖世,还是不违背李晟的意愿为宜,以免伤害功臣烈士之心。”
李适沉吟半晌,便抹稀泥,说道:
“君无戏言。朕已经向张延赏承诺,怎么能够出尔反尔呢?兹改任张延赏,为左仆射,地位与宰相大略相等,先生以为如何呢?”
陆贽急忙说道:
“陛下英明!此举两全其美。”
因为李晟的阻挠,张延赏未能够如愿以偿,担任宰相。
新仇旧恨,使李晟与张延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更加深化,甚至产生了一些公开的冲突。
李适、张延赏君臣二人,心里都有些郁郁不快,不太满意李晟盛气凌人的举动,对李晟的猜忌越深。
11
李适、陆贽,君臣二人,对坐沉思,思考了很久很久,都没有拿定一个合适的主意,心里更加着急起来。
于是,李适对陆贽说道:
“先生:
这些大事,反正也不急在一时。光是着急,也没有什么用啊!我们君臣,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我们君臣慢慢去想法吧!
朕就不相信,一个大活人,会被尿憋死。
先生啊,你下去以后,再好好思考一下,给朕呈上奏章!等朕有空,再问问李泌先生的意见和建议。”
陆贽闻言,见一向急躁的皇帝,今天反而表现得十分冷静,心里如释重负,急忙向皇帝告辞,闷闷不乐地退了下去。
12
就这样,吐蕃王国、南诏军队,再次入侵骚扰大唐西川等西部、南部州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而主战的良将李晟,与主和的宰相张延赏之间,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分歧和隔阂,也更加严重。
文武大臣,藩镇之间,无休无止的倾轧和争权夺利,促使大唐朝廷的朝政,陷入更加混乱的窘境。
面对种种棘手的问题,一向自诩很高、发誓要做尧舜一般中兴之君的李适,怎么能够不着急忧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