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九十九回 陆贽再论治乱策 希烈兵衰遭毒毙

字体:16+-

1

河中李怀光的叛乱,终于被官军彻底平定,李适越发意得志满,踌躇满志,喜悦常常溢于言表。

李泌离京,到陕州任职以后,李适不时会邀请考功郎中陆贽,前来皇宫,与陆贽一道,谋划大计,商议国策。

一天,李适派宦官张景修,招来考功郎中陆贽,咨询考功郎中陆贽,对国事的看法。

此时,陆贽已经由翰林学士调任考功郎中,平日里与李适的接触,已经没有以前多了。

陆贽刚刚坐下,李适就面带微笑,似乎有些急不可耐地与陆贽畅谈了起来,询问陆贽道:

“先生啊,自从河中变乱,被朝廷彻底地平定以后,朕心里一直非常惬意,十分欣慰。

朕以为,如今除了淮西镇的叛贼李希烈以外,其他割据的藩镇,已经不值得朕的忧虑了。

虽然诸事顺利,事事顺心,但朕思来想去,隐隐觉得,什么地方,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先生一向多智,眼光深远独到。

请问先生,你以为,朕如今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即去加以办理呢?

请先生下去以后,悉心地为朕,条条地列出奏报,写给朕,以备朕的咨询。朕感激不尽!”

李适诚恳地请教陆贽道。

陆贽急忙答应道:

“陛下如此谦虚和客气地咨询国事,如此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做事,臣十分感动。

陛下都如此谦逊豁达,不耻下问,臣怎么敢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

陛下放心,臣一定认真思考陛下提出的问题,与群臣商讨出一些妥善的应对措施,以便陛下参考咨询。”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心里油然而生,陆贽决定,好好为皇帝提出建议,以备皇帝咨询。

2

与李适告辞以后,陆贽怀着一种十分急迫的使命感,回到了自己的衙署之中。

与同僚们交流了许久以后,陆贽迅速回到里屋,拿起笔来。

他冥思苦想,细细思考朝廷面临的危机,然后开始认真细致地书写起了奏章,就当前的局势和现状,为皇帝做着详细的分析,以备皇帝的垂询。

很快,陆贽就将写好了的奏章,上奏给了皇帝。

接到陆贽的亲启密奏,李适立即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只见陆贽在奏章写道:

“陛下啊:

微臣十分钦佩,陛下没有忌讳,察纳雅言的胸怀,对国事尽心尽责,兢兢业业的精神。

臣也十分感激,陛下对微臣的亲近与信任,愿意咨询于臣,听取臣的不成熟的建议。

微臣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地提出,臣对于国事的看法和主张,以备陛下的参考和咨询呢?

微臣私下猜想,河中李怀光的叛乱平定以后,一定会有大臣或者将领暗中打算,欲想尽千方百计,去迎合陛下的心意。

那些大臣或者将领,他们一定会声称,皇家直接统率的禁军神策军和陛下指挥的各道各镇队伍,现在已经是兵强马壮、天下无敌了,对付叛贼,不过是小菜一碟。

他们甚至会建议陛下,立即命令得胜大军,乘胜南下,前去讨伐淮西镇的叛贼李希烈等逆臣,一举**平天下的叛逆,安定天下。

微臣私下认为,如果那些大臣或者将领,建议这样做,并不可取,实际上对朝政没有一点好处,完全是不考虑时机,不顾实际情况的表现。

他们无事生非,想不断地制造事端,不过是想借此来获得陛下的褒奖和赏赐而已。

如果陛下真是按照他们要求的那样去做,采取如此的应对措施,那天下又将危也!

这并不是微臣危言耸听,迷惑恐吓圣上!

为什么臣会如此认为呢?因为臣有十分充足的理由。

当朝廷大军,南下之时,淮西叛贼李希烈,就一定会欺骗他自己的部众,蛊惑激怒那些亲近和归附他的一些藩镇将领,如李纳、王武俊、田绪等藩镇,拉拢他们,一同作乱,与朝廷对立。

臣私下猜测,李希烈这个叛逆,也许就会这样煽动河北、河南的那些割据藩镇说道:

‘兄弟们啊,你们不要被陛下的花言巧语迷惑了。

当初,陛下在奉天颁发的大赦令,只是当时情势危急之时,陛下为了挽救朝廷的危机,迫不得已所使用的权宜之计罢了!

这是陛下欺骗我们藩镇的缓兵之计,阴谋诡计,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等到危险的情势稍微减轻,天下稍稍太平安定,陛下一定会违背他自己当初在奉天的诺言,对我们秋后算账,发动武力讨伐,对我们大动干戈的!’

听到李希烈散布的这些煽动的话语以后,那些藩镇将领们,一定会引起共鸣,从而产生警惕和不安,暗中准备抗拒。

请陛下试想一下,天下各地,那些曾经犯过罪、有过过失的藩镇将领们,眼见河中李怀光覆灭,谁的心里,不猜疑和恐惧呢?

如果此时,陛下真的不顾朝廷困难万分的不利处境,一意孤行,出兵淮西讨贼,就会中了李希烈之奸计,掉进李希烈的陷阱之中。

朝廷出兵以后,河朔的王武俊、田绪,青齐的李纳等藩镇将领,为了自保求存,他们当然会更加相信,李希烈煽动的话语,以至于再次起兵,去响应叛贼李希烈的号召,与朝廷公开为敌。

结果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会再一次在天下各地,掀起更多、更大的战争灾难。

那时,就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加之如今,朝廷的赋税沉重,民怨沸腾,前几年,朱泚、李怀光的灾难和伤痛,势必重新在大唐上演,并最终可能演变为,朝廷的局势,最终变得完全无法收拾。

俗谚,‘大福不可能每次都靠侥幸获得。’

微臣以为,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审时度势,确定安邦抚民大计。

我们绝对不可以,寄希望于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以此来保佑朝廷平安。

微臣私下里,一直为即将可能到来的灾难和祸乱,而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担心。

这就是微臣,从不敢抱着从众的心理,因为李怀光已经破灭,朝廷大福降临,就向陛下祝贺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臣了解陛下一心为国,知道陛下的内心,当初的确有虔心悔过的深刻诚意,并立即颁布非常重要的大赦诏书,让天下人放心和安心,稳定天下。

臣听官吏百姓谈到,当陛下的大赦圣旨,在各地各道宣读的时候,听到的人,无论高低贵贱,没有一个不滴泪哭泣,感激涕零的。

就连僭称王号的王武俊、田悦、李纳等,也纷纷自动削除他们的王号,上书皇帝,请求圣人的恕罪;

心怀观望,二心不定的武夫陈少游等江南藩镇,也都重新恢复了对朝廷的一片忠诚,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尽力。

以前朝廷的局势,是越讨伐,叛乱越多,越加频繁;而今的局势,是一经陛下的赦免,反叛的藩镇,就全部回归中央。

以前朝廷的局势,是动员百万雄师讨伐,天下都弄得精疲力尽,财力枯竭,也无能为力;

而今的局势,只不过因为陛下发布的一纸大赦令,就让皇家的恩德,普及天下,普天之下的军民,享受陛下的恩泽。

臣发现,英明的圣王,治理国家,驯服叛逆,常常靠的是恩德,而非暴力。

所谓攻心为上,反侧自销,的确是名言哲理,其中的道理至为明显深刻。

臣私下猜度那些谋反将领的心理,他们用自己的武装部队,抵抗陛下的诛杀,事实上,他们大都不过是因为犯了错误,害怕受到朝廷惩罚,只想保命,苟延残喘而已。

他们内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另立朝廷,当上帝王,这道理也是至为明显的。

圣人言,自己要生存发展,必须要让别人,也能够生存和发展,这才是使自己生存发展的最好方法;

自己求平安快乐,必须让别人也平安快乐,才是让自己平安快乐的最大保障。

把别人迫到死地、绝地,而想自己永生、独生;把别人驱进危境、险境之中,而自己却要想安定、顺利,从古至今,臣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发生过这种事情。

一个人破坏法律,全境也会遭殃,这个道理,也至为明白。

其实,法律不仅仅是保护弱者,也保护制定实施法律的当权者他们自己。

这个道理,也许那些当权者自己,心里并不明白。

当权者常常自以为,法律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权利,让他们不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他们不知道,法律其实也会保护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尤其是当他们的权力薄弱,或者是失去权力之时。

一个地方不安定,全国就会**不宁。

参与叛乱的万千平民,以及那些率领军队的大多数的叛军将领,对陛下允许他们改过自新的旨意,都深为感动;

对陛下恩重如山,赦免他们无罪的承诺,更是欢腾。

他们都愿意洗心革面,撤除自己的王号,重回原到他们臣子的位置上,再尽臣属的礼仪。

如果陛下就因此,而认为他们的内心,已经心悦诚服,真的相信朝廷公开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却也并不尽然;

事实上,他们也不会坦**无忧地接受朝廷的承诺。

那些藩镇们,一定会集合他们的所有智囊,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磋商和拟定应变的策略。

他们一定会拉长他们自己的耳朵,倾听和分析陛下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条圣旨,密切注意陛下的每一个行动,甚至每一个表情,检查陛下,是不是真心诚意地履行陛下当初所做的承诺和誓言。

如果陛下的行为与言论相符,那么他们改邪归正的决心,及服从中央的信念,就会逐渐地坚定和稳固。

万一,陛下的行为,违反当初所做的承诺和誓言,则他们就会恐惧,大难临头,而拼命保命的那种心理状态和对抗朝廷讨伐的行为,将会再度出现。

他们就会认为,朱泚灭亡之后,是李怀光的伏诛,李怀光伏诛后,而讨伐李希烈的朝廷大军,又将出动。

如果李希烈的战乱平定,那么朝廷的下一个目标究竟是谁呢?他们想到的,肯定是陛下的矛头,将会对准的是他们。

将心比心,以己度人。

那些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有背叛记录的藩镇将领官员们,每当想到这些问题,他们的内心,怎么能够不恐惧惊慌呢?他们怎么能够独自安宁,不担忧陛下秋后算账呢?

现在,皇家正逢中兴的大运,上帝已经开始后悔,当初给大唐所降下的巨大灾祸。

朱泚盘踞西京长安,李怀光窃守中都河中,不到两年时间,都相继被官军砍下人头。

这正是叛贼胆战心惊,惊慌失措,让天下军民,对大唐朝廷重建信心的最佳时候。

微臣以为,陛下的威令,如今已经推行,但陛下的恩德,却还没有深入人心。

微臣以为,如今最要紧,最应该当机立断,必须立刻要做的事,就是上感天意,下收民心。

下收民心的举措,不外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不另起战争祸端,让军民安心。

希望陛下,用皇家的鸿恩浩**和大度仁慈,去巩固陛下的领导中心,用消灭盗贼的神威,使皇家的恩德和仁慈,普惠万民。

臣不能保证,一定归降的叛徒,只有李希烈一人而已。

微臣推测李希烈的内心,也并不是他不愿,接受陛下的赦免和旨令,微臣分析李希烈目前的处境,也不是不感到后悔。

只是因为,李希烈过度狂妄,考虑不周。李希烈既然以皇帝自居,就再也没有下台的台阶了。虽蒙陛下的恩典,保全他的功名,李希烈却不得不羞惭满面,自觉无法再立于天地之间了。

所以,李希烈不愿意放下自己的面子,前来归顺大唐朝廷,也是咎由自取啊!

即令李希烈不归降中央,他也不过是‘独夫’一人啊!又有什么值得陛下,畏惧担心的呢?

内则,李希烈提不出自己的政治号召;外则,李希烈得不到他的同类的支援。

李希烈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他的部众,优厚地赏赐,依靠部众们的拥护,苟延残喘,拖延时间而已。

虽然李希烈的心里,仍然想逞强斗胜,以求一逞,但如今的形势,已不允许李希烈继续为所欲为了。

微臣建议,陛下只要下旨,命令各道军民,严守他们的边境,不要妄开战端就行了。

微臣预料,李希烈的士气已衰,计谋已竭,注定会有牢狱之祸或者灭顶之灾的。

即使李希烈,不被他自己的部下谋杀毙命,李希烈也一定会被鬼神诛杀,死于非命的。

古人所言,‘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岂不正是如此呢?陛下以为如何呢?”

陆贽在奏章里,向皇帝进言道。

3

阅罢陆贽的奏章,李适龙颜大喜,多日来的愁闷一扫而空:

“朕权衡利弊,深知先生攻心为上的建议,推广皇帝仁义恩德,才是上上之策啊!”

李适很快意识到,摒弃继续出兵,取消军事讨伐淮西李希烈的建议十分必要。

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十七日,李适采纳考功郎中陆贽的建议,正式下诏,宣布国策,奖励功臣道:

“朕挚爱的天下军民:

现在,河中李怀光的战乱,已经彻底平定,朕心里十分欣慰欣喜。

但朕一想起,战争带来的无穷灾难,给天下亿兆百姓带来的痛苦伤悲,心里就十分痛心。

朕深刻反思朕的过失,愧悔不已,决心广布皇家恩德,休养生息,以求官吏、将士,与天下百姓安心。

朕决定,不再出军南下,去讨伐李希烈,给予李希烈一个改过自新,回头向善的机会。也让朕饱受天灾人祸诸多灾难的子民,能够好好地休养生息,安享太平日子。

为此,朕特诏告天下:

当初,李怀光曾经为国立功,朕一直牢记于心。李怀光奉天拼死救驾,拯救朕于危难之间,朕会永记他的恩德。

朕一向恩怨分明,天下为公。虽然李怀光晚节不保,但李怀光立下的功劳,不可磨灭。

故朕特别恩赐,饶恕李怀光的一个儿子不死,使延续李家后代的香火不绝,以慰功臣之心。

朕还特别恩赐,发还李怀光的住宅和田地,将李怀光的人头与尸体,按朝廷应该有的正常礼仪,安葬和祭祀。

马燧、浑碱等功臣,忠心报国,功勋卓著。不重重赏赐,不足以慰忠臣义士之心,故特加授:

兹任命马燧,中央官衔,兼侍中;任命浑碱,中央官衔,检校司空。

其他官兵将士,依照等级差别,功劳大小高低,分别加以赏赐奖励。

天下各道,跟淮西镇李希烈临近的,应该严守自己的边界。

除非受到李希烈的主动攻击,不必进军讨伐,以求天下和平,以慰黎民百姓,渴望天下太平之心。

希烈虽狂悖叛逆,但念在其往日的功劳份上,如果李希烈愿意投降和归顺朝廷,朕仍然答应,免他一死。

李希烈部下的其他将领士卒,朕赦免他们的胁从之罪,一概不予追究。

朕的百姓将士,饱经战乱,为国牺牲或伤残甚多,朕将减轻、减免他们的赋税,休养生息。钦此!”

李适的诏书发布,天下震动。

大唐割据藩镇,又生归顺朝廷之心。各地官吏百姓的生活,也由此稍稍安定。

5

“陛下,大喜!大喜!大喜!”

内宫侍臣李家瑞,脚步匆匆,喜不自禁地跑进宫里,向李适报告道,“陛下,叛逆李希烈,已经被人诛灭了!”

看见李家瑞的冒失举动,李适正想斥责,一听此言,立即喜上眉梢,急不可耐地问李家瑞道:

“是真的吗?”

“陛下赎罪!奴才怎么敢欺骗陛下呢?的确是真的。”李家瑞意识到了自己的唐突,轻言细语地答道。

“好啊!你快给朕说说。”李适命令李家瑞道。

“陛下,情况是这样的。

淮西叛逆李希烈,连遭挫折,仍不自量力,想拼死一搏。贞元二年(786年)二三月间,李希烈不断派军,攻击临近的义成镇。

义成节度使李澄,率领义成镇官军,多次把淮西叛逆李希烈的军队击退。

李希烈四面受敌,连连受挫,势力日渐衰微,军心也越发不稳。李希烈忧愤交加,茫然无计。

贞元二年(786年)三月,李希烈忧郁成疾,加上误食患病的牛肉,染上了不知名的恶疾,开始患上重病,一直卧病在床。

李希烈的部下大将陈仙奇,图谋夺取淮西主帅的权力,归顺大唐朝廷。

于是,大将陈仙奇,与自己的亲信密谋,主使李希烈的医生,于四月七日那一天,毒死了李希烈。

然后,陈仙奇指挥亲信,派出军队,将李希烈的皇后,皇子,兄弟等家属共一十七人,全部屠杀。

如今,陈仙奇已经决定,率领淮西部众,归降朝廷。大将陈仙奇的奏章,已经送到了京师,正需陛下定夺。”

李家瑞兴冲冲地禀告皇帝道。

李适听了,狂喜不已道:

“李希烈这个叛贼,怎么敢与我大唐作对呢?天帝佑我大唐,叛贼们最终,都会像李希烈一样,灰飞烟灭,全族屠灭。

家瑞啊,你去政事堂,将朕的旨意,告诉宰相们知道。”李适吩咐李家瑞道。

李家瑞答应道:

“谨遵陛下圣旨!陛下英明!陛下有天帝护佑,那些叛逆们有什么作为呢!”

内臣李家瑞恭维了李适几句,然后退了下去。

贞元二年(786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唐朝廷下旨,任命陈仙奇,为淮西镇节度使。

6

叛逆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原本是燕州辽西人。李希烈的父亲,叫做李大定。

李希烈还很年轻时,就加入了平卢军。后来,李希烈随同自己的上司叔父李忠臣一道,渡过渤海,至河南任职。

宝应初年,李忠臣被大唐朝廷任命为淮西节度使。

凭着与李忠臣的族侄关系,李希烈也被朝廷任命为淮西镇偏裨,累授将军,试光禄卿,殿中监等职务。

那时,李希烈的叔父李忠臣,还兼领着汴州等地。不久,李希烈再次升迁,担任了叔父李忠臣部下的淮西镇左厢都虞候等职务,加开府仪同三司。

然而,李忠臣虽受朝廷重用,却为政不修,以贪婪无道、残暴成性而著称。

李忠臣不仅贪财好色,还昏庸无能,把淮西藩镇的军政诸事,多委给自己的妹婿押衙张惠光等亲信去处理。

妹婿押衙张惠光,也是一个贪婪无道,骄横霸道的无耻之徒。

凭着担任军中押衙,大受节度使李忠臣宠信的机会,张惠光大肆弄权纵恣,以致众人怨恨。

李希烈对自己是李忠臣至亲的侄儿,却不受李忠臣重视重用,也大为不满怨恨。

于是,淮西镇左厢都虞候李希烈,与亲近自己的将领,密谋策划,准备夺去叔父李忠臣权力的大计。

大历末,淮西镇左厢都虞候李希烈与牙将丁皓等将领,联合出兵,斩杀了押衙张惠光父子,剪除了李忠臣的羽翼。

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眼见侄儿李希烈背叛自己,部属众叛亲离,愁眉不展,无计可施。

无可奈何之下,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只好仓皇率领自己的亲属亲信,奔赴长安避难。

李豫(代宗)下诏,任命忻王李造,为淮西节度副大使;加授李希烈,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令滑亳节度使李勉,兼领汴州等地。

李适即位后月余,又下旨,加授李希烈,为御史大夫,充淮西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又改淮西镇节度淮宁军,以表示新皇帝对李希烈的恩宠。

建中元年,李希烈再次得到升迁,被朝廷加授为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务。

这时,正当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抗拒朝廷命令,迫胁使臣,背叛朝廷作乱的危机时刻,李适心里十分忧虑。

于是,李适对淮西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李希烈,寄以厚望。朝廷就加授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兼汉北都知诸兵马招抚处置使。

建中二年六月,朝廷诏令诸军节度,率兵讨伐反叛朝廷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

李希烈遵奉皇帝旨意,率领淮西军,击破了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军队,讨平了梁崇义的叛乱。

朝廷评估李希烈的功劳,于是加授李希烈为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赐实封五百户。

不久,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又图谋不轨,反叛大唐朝廷。

建中三年秋,朝廷加授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淄青兖郓登莱齐等州节度支度营田、新罗、渤海两蕃使,下令他率军讨袭淄青节度使李正己。

不久,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死去,李正己之子李纳担任淄青节度留后。

李希烈遂率所部淮西军三万人,移居许州,声言遣使,往青州招谕李正己之子李纳。

其实李希烈已经暗生异心,打算与李纳秘密交结。李希烈又发文汴州,叫做好准备,打算与李纳一道反叛朝廷。

滑亳节度使李勉认为,李希烈不应该停滞不前,而应该立即向淄青节度留后李纳叛军,发动进攻。

于是,滑亳节度使李勉准备食物、财物等,慰劳款待李希烈,希望李希烈,能够迅速进军。

此时,李希烈已经存有二心,于是不听从滑亳节度使李勉的建议,并且在宴席上,大肆谩骂李勉。

滑亳节度使李勉不满,上书皇帝控告李希烈侮慢自己的行为,皇帝不闻不问。

从此以后,李希烈更加骄横傲慢,言多悖逆,而且经常派遣自己的使节,出使河北四镇,与割据的四位河北节度使,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共同对抗朝廷。

这一年,割据的河北四镇节度使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等,纷纷称王。

朱滔派遣使节,至淮西李希烈处,说服鼓励李希烈称王。

李希烈于是响应朱滔,公开叛离大唐,僭称“建兴王”,自称“天下都元帅”。

建中四年,“天下都元帅”李希烈,遣其将领李大奥,袭陷汝州城,执守将李元平而去,东都洛阳,一片恐慌。

面对李希烈的公开叛离,朝廷君臣,依然还大力包容李希烈,生怕冒犯得罪。

于是,朝廷派遣太子太师颜真卿,前往淮西,宣慰李希烈。

颜真卿出发后数日,朝廷就任命龙武将军哥舒曜,为东都兼汝州行营兵马节度,防御李希烈进攻东都。

李希烈既见颜真卿,并没有被颜真卿说服,而是大肆地威胁恐吓颜真卿,令左右将士,不断谩骂颜真卿,并指斥朝廷处理政务的不公不正。

李希烈又派遣自己的党羽董待名、韩霜露、刘敬宗、陈质、翟晖等四将,率领淮西军队,四处侵抄,附近州县。

四邻各道官军,皆被李希烈的淮西军队所败,荆南镇节度使张伯仪,也全军覆没。

李希烈又下令,命令周曾、王玢、姚憺、吕从贲、康琳等部将,率军袭击哥舒曜。

部将周曾、王玢、姚憺、吕从贲、康琳等,却秘密商议,背叛李希烈,回军占据蔡州,诛灭李希烈。

周曾、王玢、姚憺、吕从贲、康琳等部将的密谋,最终泄漏,他们都被李希烈杀害。

神策军使白志贞,其时又向李适献策谋,命令曾经担任过节度使、都团练使等职务的将领们,各出家僮部曲一人和一匹马,组成一支军队,由神策军将领刘德信率领,前去讨伐背叛朝廷的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

李适没有批准。

不久,李适下诏,任命滑亳节度使李勉为淮西招讨使,龙武将军哥舒曜为副将辅佐,前去讨伐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

到了四月,龙武将军哥舒曜率众,驻守襄城,多次与李希烈叛贼作战,皆不能取胜。

八月,李希烈率众二万,围攻龙武将军哥舒曜驻守的襄城,李勉又令唐汉臣等将领率领军队,与神策军将领刘德信,同为哥舒曜的声援部队,但最终,官军都望风而逃,没有取得成就。

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的凶逆暴虐,也越发厉害,淮西镇四邻各道,更加动**不宁。

后来,李适下旨,任命舒王李谊(李谟),担任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前去讨伐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力图一举消灭李希烈。

李谊大开幕府,文武僚属之盛,前后出师的场景,都无法与之相比。

皇帝还下令泾原诸道皆出兵,一同赶赴襄城,去攻击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

不想,李谊的大军,还没有出发前往襄城平叛,就遇上了泾州兵乱,皇帝一行,不得不驾幸奉天。

那时,李希烈已经在襄城,大破龙武将军哥舒曜的军队,龙武将军哥舒曜兵败,逃归东都洛阳守卫。

李希烈乘胜,攻陷了汴州城池,滑亳节度使李勉,急忙奔归宋州,守卫城池。

李希烈性情残暴,杀人成性,暴行令人发指。每当对战杀人,鲜血留在眼前,李希烈依然言笑自如,饮馔自若。

部下将佐,人人都畏惧李希烈,而服从李希烈的命令,尽其死力作战。

那时,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进攻汴州,下令驱赶百姓,命令他们搬运木土,去修筑垒道。

百姓没有按时完成李希烈交予的任务,李希烈十分恼怒,就下令军队将士,驱赶百姓,走入坑道,统统活埋了他们,称之为“湿梢”。

攻入汴州以后,残暴成性的李希烈得意洋洋,不可一世,自以为成功就在眼前,遂僭号称帝,号称楚“武成”皇帝。

李希烈任命自己的部属官员孙广、郑贲、李绶、李元平等人为宰相;以汴州为僭楚首都,任命自己的部属李清虚,为大梁府尹,并擅自任命了很多自己的部属,担任僭楚的文武百官,公开另立朝廷,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

然而不久,李希烈就遭遇严重挫折,开始盛极而衰。

李希烈派遣僭楚军队,向东征讨,攻打到宁陵之时,就被宣武镇节度使刘洽(刘玄佐)的军队阻住,不能够继续前进。

李希烈不甘心受阻,又派遣自己的部将翟晖等,率精锐淮西士卒,前去袭击陈州,又再次被宣武镇节度使刘洽、淄青节度使李纳的军队打败。

宣武镇节度使刘洽、淄青节度使李纳,大捷,生擒了淮西镇叛将翟晖,献给了朝廷领赏。

李皋、樊泽、曲环、张建封等节度使统领的各道官军,又四面出击,攻打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军队驻守的州郡。

诸节度使军队将士,乘胜进攻李希烈驻守的基地汴州城池,顺利收复了战略重镇汴州,擒获了僭楚帝李希烈的将相郑贲、刘敬宗等重要官员。

李希烈无法抵御,仓皇率军,逃归自己的老巢蔡州,坚守蔡州城池。

多道官军,乘胜进军,再次攻打淮西镇节度使李希烈部下将领据守的郡县,屡次获得大捷。

楚帝李希烈损失惨重,四面楚歌,势力渐渐衰微,只得收缩战线,全力坚守蔡州。

李希烈屡次受挫,渐渐灰心丧气,没有了进取的信心,再也没有当初那样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了。

而李希烈的僭楚集团内部,人心惶惶,绝望蔓延,军心民心也开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