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礼完毕,河东镇掌书记郑叔规,就辞别表哥李泌,带着李泌的亲笔书信,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太原,去向自己的上司河东镇节度使马燧汇报。
在为马燧专门撰写的那一封书信里,李泌十分真诚恳切地规劝河东镇节度使马燧道:
“洵美兄:
长源一直仰慕兄长高义,渴望结识交往。
近来有幸,长源与兄弟之间,终于有了一些信息交流,感到十分庆幸。
长源心里一直清楚,兄弟是堂堂的大丈夫,期许兄弟,能够有所作为,报效大唐。
早先,兄弟身为河东节度使,因击破叛将李灵曜有功,所以圣人嘉许兄弟功绩,特别对兄弟委以重任,担负重镇要务。
奉天之难,兄弟手握河东镇十万强兵,而让李怀光为圣人解围,立下盖世功业,长源私下里,为兄弟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遗憾惋惜。
及至怀光图谋,危害社稷,圣人车驾,临幸梁州、洋州,逢此风云际会之时,兄弟又让李晟,立下不世之功,长源更为兄弟,深深叹息。
小弟私下以为,如今,圣主已归宫阙,李怀光失意潦倒在京师附近,而且不久,李怀光即将为帐下部属所杀,乃一介垂死之人,已经不值得怜悯同情。
因此,长源以为,如果兄弟不把握如此良机,迅速出军,去收取河中李怀光,消灭所有敌寇,而令圣人高兴,恐怕最后就来不及了,没有报效圣人的机会了!
长源私下里为君担心,若河中最终平定,公即如怀光一样,将会失意潦倒了,所以长源为兄弟感到深深忧虑和担心!
到了那时,恐怕兄弟就是想在朱滔、王武俊之下,作一个倔强之臣,亦肯定不能够成功如意啊!
小弟并不是说,公的才略不及朱滔、王武俊,只因公的腹中,有三二百卷书,失意潦倒至此,必然自己,内心愧悔,懊恼不已。
如果这样,兄弟进,则不能够为大唐朝廷,建立忠勋;退,则不能效忠夷狄,既而持疑不决,则舟中、帐下,皆敌国了。
既如此,则可惜公八尺之躯,声气如钟,而心意不能够果断地决定,就象妇人一样,可以穿裙子了。
小弟本欲效法先贤,奉答兄弟以裙衫,而小弟家眷,在江东未至,可惜不能够畅心如意。
如今,圣上收复京师之后,宽宏大度地包容污垢,隐匿缺失,除旧迎新,拨乱反正,一切从头重新开始。
某又特蒙圣人听信,已经于圣上面前,特别保荐兄弟的才能,推荐说,可派遣司徒大人,去平定怀光。
今日小弟之表弟叔规来到京师观礼,又述说司徒大人,请求朝廷,洗雪李怀光的冤屈,赦免李怀光罪行等种种事宜。
小弟听了叔规之言后,心里大失所望,非常为司徒大人惋惜,且望表弟速回去,向司徒大人,转说小弟的意思。
小弟以为,倘若河中既平定,司徒大人没有建立功勋,有何面目,更来朝堂,而与贤明士大夫相见呢?
今司徒大人请求,洗雪李怀光的冤屈之事,昨日皇帝的赦书里面,实际上亦答应,允许李怀光束身入朝了。
若以建中年间,司徒大人与李怀光一道,同征魏博镇田悦的情意,司徒大人当发一使,劝谕李怀光,尽快准赦归朝,必尽力保全李怀光的性命。
如李怀光不奉诏,司徒大人已经仁至义尽,当领河东全部兵马,去向李怀光兴师问罪。
这样,司徒大人就可以因速上表,请求亲自率领河东镇军,前去征讨李怀光了。
假如李怀光能够以河中轻骑入朝,亲禀圣上,请求圣人赎罪,乃是天与之方便,莫大之功。
若能如此,某当与司徒大人,为中朝应接,有什么情况,需要上奏,一定能够让圣上事先知道。
倘若司徒大人不能,长源何敢有此书呢?”
马燧得到掌书记郑叔规报告和李泌亲笔书信,如释重负,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而李泌深刻了解李适猜忌的性格,害怕皇帝疑忌,旁生波折,亦将与表弟郑叔规之间交谈,对马燧用计的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向李适禀告了。
李适听后,颔首称是。
2
其时,京师军民纷纷传言,说李怀光部将河中骁将达奚小俊等将领,欲引朔方镇兵,突犯京师。
李适听闻此事,如临大敌,经常忧虑不安,心里一直担心,京城有变。
适逢此时,皇宫东面有一处内宫苑墙,突然之间,不知道什么缘故,就一下子崩塌了。
李适听到报告,大惊失色,对亲近侍从说道:
“哎呀,诸君,大事不好。肯定是有贼人,故意毁坏苑墙,以便在京城之内,担当叛军的内应,想要引贼兵入内,惊扰皇帝。
来人啊,速请左散骑常侍李泌进宫觐见。”
李泌听到皇帝召见,以为忧什么大事,一刻也不敢耽搁,急急忙忙地赶往大明宫,拜见皇帝。
见到李泌,李适稍稍安心,急忙将自己的种种忧虑和不安,告诉了李泌,并想听听李泌的意见和建议。
李泌听后,却不以为意,含笑向李适进谏道:
“陛下啊:
臣以为陛下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有些多虑了。
臣早就说过,观察敌军动向,不看将士的英勇无畏,只看主帅的度量恢弘和才能谋略。
此贼将达奚小俊,不过是军中小贼一个,虽然骁勇善战,但不是大才,不足忧虑。
达奚小俊之流,只不过是砧板上的一块肉而已,早晚必然灭亡,被陛下剁成肉酱。
臣私下里最为担心的是,只恐怕李怀光被官军消灭得太快,不能够通过马燧的手,去消灭李怀光,让马燧建功立业,以达到安抚马燧,稳定帝国,实现帝国中兴的宏图大业。”
李适见李泌说得如此轻松,不喜反忧,心里越发焦虑不安,遂善意提醒李泌说道:
“先生啊:
古人云:‘骄兵必败,轻敌者亡’。如今,卿心中轻敌如是,朕甚是忧虑!”
见李适忧心忡忡,李泌不安起来,思忖道:
“陛下屡经突变,忧心太重,常有不安之感。我应该理解陛下的心理,好好安慰陛下才是啊!”
想到这里,李泌急忙收敛自己的笑容,善言劝慰李适说道:
“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陛下初经艰危,死里逃生,杯弓蛇影,实在是忧虑太过了。
‘轻敌者亡’,诚然如圣上所言。
然而,象李怀光那样的对手,不过是一个垂死之人,行尸走肉,冢中枯骨而已,岂可称之为敌人呢?!
近来,陛下远幸梁、洋二地之时,元恶(指朱泚、姚令言等)占据京师长安三辅要地,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而李怀光竟如醉如魔,不能够抓住机会,有所行动,消灭朱泚。
如今,陛下已经复归京阙,臣稳民安,天下大局已定,又安足忧虑李怀光呢?
臣私下以为,陛下如今最需要担忧的,是避免类似李怀光之类的悲剧,再次在大唐朝廷上演。
臣已设计,令河东节度使马燧,亲自上书朝廷,请求率河东镇军,前去征讨李怀光。
臣相信,马燧的奏章,不久即至。
若以宗社之神灵保佑,李怀光这个叛贼,即使最终,不被他的帐下人所图掉,也能够让河东军前去,一举除掉他。
如此的话,陛下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臣私下以为,陛下应该不喜平定河中李怀光,而应该先喜,得到了河东镇马燧的归附和忠诚,君臣和好如初,不再生波折,让天下重归安宁。”
李泌急忙向李适解释道。
李适终于领悟,转忧为喜,高兴地赞同道:
“先生所言极是!朕如今是如梦初醒,大彻大悟。如果能够得到马燧、李晟等将领的拥戴和忠诚,朕何忧河北那些叛逆呢?”
君臣计议已定。
3
河东掌书记郑叔规,辞别李泌之后,立即马不停蹄驰归河东,回到了北都太原,去面见节度使马隧。
马燧见郑叔规顺利归来,喜不自禁,下令召见郑叔规。郑叔规遂将李泌所言,详细地禀告了马燧,并晓以利害。
马燧闻言,用手拍着胸口,吃惊地问郑叔规道:
“哎呀,郑先生,居然有此等事情发生!
郑先生啊,多亏你亲至京师,朝见陛下呀!不然的话,我马燧也几乎成为第二个如李怀光一般的叛逆了。
唉,若非贤表兄的帮助,真心诚意地指教,岂会有人告诉本帅,如此重要的话语呢?”
马燧感叹着对郑叔规道,“多谢先生指教!马某已有主意。”
当即,河东节度使马燧,就令手下人道:
“诸君:
请你们好好与郑先生协商一下,如何帮助本帅,书写一封奏表,上书皇帝,请求圣上,允许本帅戴罪立功,率军前去讨伐李怀光,为国除贼。”
郑叔规闻言大喜,又向马燧进言道:
“大帅啊:
属下以为,不如就按照李泌所言行事就是了。
大帅先写表本,派使节前去河中,劝解李怀光,让李怀光束身归朝,前去朝拜皇帝,以尽当初朔方镇、河东镇两军,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做到仁至义尽。
属下以为,李怀光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必然不肯听从大帅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司徒大人再上表朝廷请求率领河东全军,前往河中,征讨不听劝告的李怀光。
如此的话,则圣上信任司徒的诚心和忠诚,又可将司徒对朋友的真情实意,告知四邻。
这样忠义两全,仁至义尽,可谓两全其美。
不然的话,司徒大人朝往救之,而夕请诛之,恐怕会使中外人士,怀疑司徒大人的忠诚和对朋友的真情实意。”
马燧点头称赞郑叔规所言道:
“郑先生所言,诚然如此,吾意已决!”
河东节度使马燧,仍令掌书记郑叔规,草书写上表本,并派遣河东使者,驰驿以告李怀光,劝说李怀光,归顺朝廷。
果然,李怀光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愿听从河东节度使马燧,请求李怀光归顺朝廷的建议。
于是,河东节度使马燧,派遣河东镇使者,将奏表,驰送至京师,送给皇帝,请求皇帝允许,率领河东全军,去收复河中,平定李怀光的叛乱。
河东节度使马燧,还向皇帝承诺,只需朝廷为河东镇军队,筹备一月的军粮,就能够解决问题,不会增加朝廷的过多负担。
4
见到河东节度使马燧,果然如愿上书,请求讨伐李怀光后,李适心中大悦,立即召见李泌,慰劳奖励。
见到李泌之时,李适依然兴奋不已。李适怀着极其喜悦敬佩的心情,向李泌说道:
“先生啊:
大喜大喜!马燧果然上书朝廷,请求朕允许,率领河东全军,去讨伐李怀光了,并诉说河东镇行营前来以后,已经自备了讨伐的军粮了。
先生啊,你真是朕的德高望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萧何啊!
先生啊,马燧为何,如此畏卿呢?”
李泌听了按捺喜悦,自思道:
“陛下素性多疑,喜欢猜忌群臣。如果我不向陛下解释清楚缘由,怎么能够让陛下安心呢?”
李泌急忙肃容,回答李适道:
“陛下啊:
臣是马屎做鞭子,闻(文)又闻(文)不得,舞(武)又舞(武)不得,不过是一介山野鄙夫,有什么能耐呢?
此乃马燧,畏伏圣上的天威,而做出这样的决定啊!微臣有什么力量,而能令其畏伏呢?
臣曾与马燧私下谈论,深知其为人,颇能见机识势,乃今世之雄杰。
臣昨故意令叔规传话于马燧,就是想以忠贞之词,去激发马燧效忠陛下的雄心壮志。
臣当时激将马燧说道:
‘欲寄妇人之服。当国家艰虞之际,手握十万强兵,收复之功在他人。
今圣上已还京师官阙,惟有怀光,不速收取以立功自解,他时还有何面目,至朝廷与公卿相见呢!
那末失势难进之况,又不及怀光犹有解重围(指解奉天之围)之功也!’
臣料叔规,以此语告之马燧,必然能令马燧有所觉悟,幡然醒悟。不想最终,果得如此,岂不是陛下恩威所致吗?
陛下啊,既然马燧肯率河东师,出击河中,臣私下预料,不出一月,河中当可平定。
而马燧因此有功,心不自疑,便为陛下永世的忠臣了。君臣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国家安定,真是可喜可贺啊!”
李适听罢,更加喜悦,他哈哈大笑了起来,对李泌说道:
“哈!哈!哈!哈!爱卿的用语,妙趣横生。朕当尽用爱卿之言。
朕将下诏令,令马燧统领全军,前去讨伐李怀光。”
5
不久,河东节度使马燧即奉旨发兵,从北都太原出发,前往河中讨伐李怀光,并派遣使者,不断地向皇帝奏事,请求皇帝旨意,对皇帝唯命是从。
马燧还亲给李泌写书信,讨论有关征讨的谋略,并请教李泌,有那些重要军政事务,必须向皇帝禀报等等。
李泌从中帮忙协调,皆为马燧,向皇帝亲奏之。
李泌还委婉地暗示河东节度使马燧道:
“司徒大人啊:
您下营后,请率轻骑,由临晋出发,至京师亲自朝谒皇帝。臣以为,司徒大人如此低调谦逊,陛下必然喜悦。”
河东节度使马燧,表示赞同。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一日,河东节度使马燧,自临晋、夏阳出发,率领轻骑,回到京师长安,去朝见皇帝。
李适见河东节度使马燧,前来西京朝见,乐不可支,心里十分高兴。
李适亲自召见马燧,并将李泌的建议话语,转告马燧说道:
“爱卿啊:
你果然没有辜负,朕的希望和先生的荐举。卿之才略卓绝,定然能够图灭怀光。
朕初见卿,为李怀光请雪,朕还没有了解爱卿的意思。如今,朕恍然大悟,才明白爱卿关爱友人,重情重义的深厚情意。
爱卿继续努力,不要辜负朕的信任。
近来,亦有人在朕的跟前,毁谤爱卿,言词百端,闻于远近。惟有李泌先生,保卿于朕,朕信其言。
既见卿的忠诚干练,朕益知李泌,忠诚劝说的深意,豁然体察,爱卿至诚奉国之心。”
河东节度使马燧闻皇帝之言,额中微微渗出了汗滴,立即表达忠诚道:
“多谢陛下的宠爱和信任!如果不是陛下,胸襟开阔,察纳雅言,臣真不知道,究竟死于何地啊!”
马燧朝拜皇帝完毕,叩谢皇恩,而出朝门,回到了自己的军营之中。
后来,马燧功成,回京任职,专门邀请李泌,一道至中书省谈论交流,一五一十地具说皇帝之言,感激涕零,拜谢李泌。
从此以后,马燧、李泌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6
经历河东节度使马燧,如愿进京,朝拜皇帝之事以后,君臣紧张的关系,终于得以缓解。
李适如释重负,深有感触,感悟颇深。
第二天,朝会结束,李适终于有了一些闲暇的时间。于是,李适再次邀请李泌进宫觐见,从容自在地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
马燧昨日进宫,与朕亲自应对,朕已经看出,马燧的器质意趣,确实非同一般。
此人甚有心计,非等闲之辈,感而用之,必然有成算。一切皆如卿所言,马燧果然是个雄豪之士啊!
要不是先生事先的指教和斡旋,朕怎么能够得到,马燧心悦诚服的归顺,让国家重归安宁呢?”
李泌谦逊地答道:
“陛下过谦了。
都是臣经常受到,陛下的耳濡目染所致。陛下教导有方,放手让臣去做,而正巧成事而已。臣有什么功劳,要贪天之功呢?
臣对马燧,甚为了解,知道马燧等功臣宿将的心思。
臣既然深知马燧的性格、气度,所以能够对症下药,以怀柔羁縻之术,使马燧服服贴贴地听命于朝廷,并对陛下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没有陛下,对臣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臣纵有天大的本事,怎么能够成事呢?”
听了李泌推功于上,谦逊低调的言辞,李适十分满意,心中对李泌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
7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中旬,河东节度使马燧,在京师朝见皇帝完毕,与李泌在潼关附近分手以后,立即返回了河中前线的河东节度使的大营。
河东节度使马燧,迅速地召集自己的部将,与部下的各位将领,商量安排起了讨伐李怀光的战事来。
等河东诸将到齐,河东节度使马燧,率先发言道:
“各位:
本司徒刚从京师回来,圣明的圣人,已经同意了我们河东镇的讨伐计划和方略。
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具体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顺利地攻克中都长春宫,则无法直接破灭李怀光的主力大军。
而中都长春宫的防卫,十分森严,城池也非常坚固。我们强行硬攻,恐怕会造成很大伤亡,而且白白地浪费我们的宝贵时间。
本帅以为,我们只宜智取,不宜强攻。
如今,李怀光的部下,士气低落,都不想与朝廷为敌了。
为今之计,还是招抚为上。本司徒决定,亲自前去,劝说长春宫的守军归降,力争用和平攻势,解决长春宫的问题。
诸位以为何如呢?”马燧询问将士们道。
河东镇将领们一致同意道:
“司徒妙计!我们听从司徒大人的指令!”
见诸将并无异议,马燧大喜,立即下令实施。
8
河东节度使马燧,于是率领自己的侍从武士数人,拍马直到长春宫城下,大声呼唤敌方长春宫守将徐庭光道:
“徐庭光:
你赶快出来,本司徒要与你谈话。”
长春宫守将徐庭光等将士,早已经兵无战心。
闻听马燧的呼唤,徐庭光立即率领部下的将领们,在城楼上排列成行,一齐向马燧行礼道:
“末将徐庭光等,参见司徒大人,请司徒大人赎罪!”
马燧见此情形,知道守将们心里已经屈服,就声音缓和地展开他的心理攻势,劝降徐庭光等守军道:
“诸位朔方镇兄弟:
你们辛苦了!本帅刚从京师,回到这里,带来了英明的圣人的新的旨意。
诸位兄弟,你们应该面向西方,接受圣人的圣旨。”
长春宫守将徐庭光等,立即面向西京长安所在的方向,向皇帝跪拜行礼。
马燧遂劝解长春宫守军将士道:
“诸位朔方镇兄弟:
自安禄山老贼,发动叛乱以来,你们朔方兵团将士,转战南北,为朝廷立下了绝世战功,已经有三十多年光景。
如今,你们为什么,要跟随李怀光,作出叛逆皇帝之事,反叛朝廷,以致发生让家族屠灭的惨剧呢?
本司徒以为,你们还是迷途知返,弃暗投明为好!
如果诸位朔方镇兄弟,能够接受本司徒的建议,立即重新归顺朝廷,那么,你们不仅能够免去你们自己和家族身上的灾祸,而且还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保持忠贞的名声!”
守军将士,静静地听着马燧的劝解,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马燧看出了守军将士犹疑不定,担心不安的心理。马燧于是解开自己的战袍,露出自己的胸脯说道:
“诸位朔方镇兄弟:
你们既然不能相信本司徒的话语,为什么不发箭射击,向本司徒发动攻击,好向李怀光去报功领赏呢?”
徐庭光等守军将士,跪在长春宫城楼上,伏地哭泣流泪,痛哭失声。
马燧了解,长春宫守军将士,既想归降朝廷,又不愿背叛自己的上司李怀光,那种进退两难的困窘境地,于是出言,安慰徐庭光等守军将士说道:
“朔方镇勇士们啊,本司徒十分清楚你们的尴尬处境。你们既不愿意背叛朝廷,也不愿意悖逆你们的主将,真是忠臣义士。
本司徒也很清楚,反叛朝廷这些事情,都是主将李怀光一个人,惹出来的天大祸事,你们朔方镇将士,并没有一点过错。
本司徒也不想让你们这批朔方镇勇士们左右为难,听听本司徒的建议,如何呢?
本帅的河东军大军,进攻你们的主将之时,你们只要坚守自己守卫的长春宫城池,观望局势,而不要主动出战,本司徒就非常高兴和感激了!”
“感谢司徒大人的理解,我们谨遵司徒的命令!”长春宫主将徐庭光等守军将士,大声地承诺道。
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十日,河东节度使马燧,以及行在副元帅浑碱、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的联军,逼近了李怀光亲自坚守的河中,进抵焦篱堡(陕西省合阳县东)。
焦篱堡朔方镇守军七百人,皆投降了官军。
当天夜晚,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命令在河中大营,燃起平安的烽火,但其他各地军营,都不做出任何的反应。
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忧急万分,知道威望不再,军心已经彻底背离,更加绝望。
9
那时,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率领镇国镇的主力大军,迅速进逼长春宫下。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派人去呼唤朔方镇守将徐庭光,出来投降,命令守将徐庭光归顺。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不是汉将,而是蕃将,是安息蛮族人。守将徐庭光,一向瞧不起镇国节度使骆元光。
徐庭光不仅不归降镇国节度使骆元光,还命自己的朔方镇士卒们,大声地诟骂骆元光,作为他们的回答。
徐庭光还故意叫人,去扮成蛮族小丑,在城楼上作出种种戏弄侮辱的动作,去调戏和作弄镇国节度使骆元光。
朔方镇守将徐庭光,大声地向骆元光宣称道:
“你们这些安息蛮子,不要靠近我们的长春宫城池了。我们只向汉人将领归降,请蛮子们靠边站,不要招惹我们。否则,定有你们好看的!”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气得暴跳如雷,但自己兵力不强,又对长春宫守军无可奈何。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只得派人,去报告河东节度使马燧,请马燧前来受降。
马燧得到报告,立即飞马从前线,来到长春宫城下。
朔方镇守将徐庭光,见马燧亲自前来招降,这才率领长春宫的朔方镇守军投降马燧。
马燧于是率几名骑兵,亲自单枪匹马进城,去安抚慰问归降的朔方镇将士。
长春宫的朔方镇守军将士,见此情形,大为感动。他们欢呼雀跃道:
“感谢司徒宽恕我们,信任我们!感谢皇恩浩**!我们如今,又重新成为了皇家国防军!”
长春宫终于和平地回到唐军的手里,扫除了进军河中的一大障碍。
行在副元帅浑碱,闻知长春宫和平解决,十分佩服河东节度使马燧的勇敢和智慧。
浑瑊对着自己的幕僚们,赞扬河东镇节度使马燧说:
“本帅最初认为,马公指挥作战,比本帅也高明不了多少。如今看来,马公能够收服众心,本帅与马公相比,相差实在太远啊!”
10
贞元元年(785年)八月二十日,河东节度使马燧,率领各军,会师河西县,对李怀光施加更加强大的压力。
看见河西官军的雄壮军势,李怀光部下的朔方镇将士,军心震动,更加灰心丧气。
忽然,李怀光军中,传来了惊惶的喊叫声:
“哎呀,西城部队,已经穿上铠甲了!”
李怀光部下的朔方镇将士,喧哗了很久,也难以平静下来。李怀光紧急下令,命令将帅们严肃军纪,但毫无收效。
不一会儿,又传来了更加惊骇,更加喧哗的叫喊声:
“哎呀,东城部队,也已经开始戒备了!”
李怀光大军的军心,越发低落。朔方镇将士们,更加垂头丧气,已经没有一点斗志了。
不多久,李怀光部下的朔方镇官兵们,纷纷把他们自己军队的旗号,改为“太平”二字。
李怀光的军心,已经完全彻底地动摇崩溃。
到了此时,李怀光已经完全走投无路,无计可施了。于是,绝望已极的李怀光,垂头丧气地回到大营之中,悬梁自尽,免受羞辱。
朔方特遣兵团将领牛名俊,见主将李怀光已死,再也没有什么畏惧了。
于是,牛名俊派人前去,砍下了主将李怀光的人头,率领朔方特遣兵团全部军队,出城向马燧投降。
此时,在河中残留的李怀光部下朔方镇将士,依然还有一万六千人。
见李怀光统领的朔方特遣兵团归降,河东镇节度使马燧等将领,急忙率领官军入城,去接收朔方镇的地盘和人马。
河东节度使马燧下令,只诛杀力劝李怀光背叛朝廷的阎晏等死党将领七人,对其他同党胁从,一律不再追究,用以安抚朔方镇军心。
贞元元年(785年)十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率领河东镇步骑三万,攻拔了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分兵夺取了闻喜、万泉等数县(均在今山西西南部)。
至此,河中全部平定。李怀光终于灰飞烟灭。
11
当初,李怀光率领朔方军五万将士,解除秦帝朱泚,对奉天的围困之时,李适十分高兴。
李适于是下旨,任命李怀光的儿子李璀,担任监察御史,对李璀的恩宠很厚。
到李怀光大军,驻扎咸阳,不肯进兵讨伐朱泚之时,李怀光的儿子李璀,暗中十分担心父亲背叛,于是进宫对李适进谏说道:
“陛下啊:
臣心里十分担心,家父最终会辜负陛下,希望陛下早作准备,不要到时候,措手不及。
臣听说,君主和父亲是一回事。但是如今的形势是,陛下未能诛除臣的父亲,而臣的父亲,却足以危及陛下。
陛下对待臣是这么好,我们胡人,性情直率。所以,臣不忍心不敢不把真相,告诉陛下啊!”
李适听后,十分惊讶,激动地对李璀说道:
“李璀啊,朕知道你是大臣(李怀光)所疼爱的儿子,你应该为朕,婉转曲折地在其中,努力地说服自己的父亲,弥补君臣的裂痕才是啊!
而你为什么,却要秘密地上奏朕,说你父亲最终,可能会反叛朝廷呢?”
李璀回答李适说:
“陛下啊:
臣的父亲,并不是不疼爱臣,臣也并不是,不爱臣自己的父亲和宗族啊!
但臣夹在君、父其中,忠孝实在难以两全啊!
臣与家父十分熟悉,非常了解父亲的个性。即使臣用尽心力,恐怕也难以改变父亲的心意了。”
李适听了,十分悲伤,问李璀道:
“爱卿啊,这样说来,你用什么办法,来使你自己,最终免除一死呢?”
李璀回答李适道:
“陛下啊:
臣进上此言,不是要出卖背叛自己的父亲,卖父求荣,独自求活,苟且偷生。
忠孝难以两全。臣父一旦败亡,那臣只有和自己的父亲,一同死去了,还会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假如臣出卖自己的父亲,不尽孝道,以求生存,以求陛下的饶恕,苟且偷生,陛下又怎么能够用,臣这种不忠不孝的人呢?”
李适听了,更加悲伤,劝导李璀说道:
“爱卿啊:
你先别急着去死,你还是为朕,再到咸阳去走一趟,开导开导你的父亲吧!
如果使君主与臣下、父亲与儿子的伦常,都得以保全,这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李璀接到皇帝旨意,立即前往咸阳,去说服自己的父亲李怀光。
父亲李怀光固执己见,依然拒绝接受。
从咸阳父亲军营回来以后,李璀就报告皇帝说道:
“陛下:
臣此行,完全没有效果啊,事情已经彻底绝望!希望陛下,加紧防备臣的父亲,不要听信别人所说的,臣的父亲,会最终改变自己立场的种种说法。
如今,臣奉圣旨,前往劝导家父,可说是想尽了千方百计,用尽了臣的心机。
臣的父亲,却斥责臣说:
‘你这个小子,知道些什么呢?圣上为人,小肚鸡肠,猜忌功臣,言而无信,不讲信用。
为父并不是贪图什么荣华富贵,而是怕死而已啊!你这个小子,怎么能够不忠不孝,把父亲,陷于死地呢?’”
听了李怀光责备自己猜忌功臣的话,李适为自己的失信和猜忌,愧悔已极,一时语塞。
李适不能够回答李璀的回话,只好吩咐李璀回去,继续做说服父亲李怀光的工作。
12
至李泌前往陕州,安抚达奚报晖之时,李适内心有愧,一直还不死心,还想挽救此事,想尽力说服李怀光,回归朝廷。
李适就十分坦诚地对李泌说道:
“爱卿啊:
朕从前,其实有很多不是,尤其是信任奸佞,猜忌功臣,言而无信!如今想来,朕是追悔莫及。
朕再三思考,想要一心一意保全李怀光的原因,实在是心里太过怜惜,李璀这个人啊!
你到陕州以后,试着为朕,再去招抚一下李怀光吧!希望爱卿能够说服李怀光,归顺朝廷。
这样,李璀就能够做到忠孝两全了!”
李泌当即直言不讳地回答李适说道:
“陛下啊:
恐怕最终会让陛下你失望了。
当初,在陛下还没有被逼,出走梁州、洋州之前,李怀光还是有资格,前来归顺朝廷、继续效忠陛下的。
现在的情形,却完完全全,已经不行了啊!
哪有作为一个臣下叛逆,逼走了自己的君主,把自己的君主逼得流浪在外,最终还能够坦然无愧地,再次站立在朝堂之上,向自己曾经背叛的君王,朝见行礼的呢?
即使他自己的脸皮厚,表面上不惭愧,但每当陛下上朝之时,看到了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心情呢?
臣假如能够顺利地进入陕州,李怀光即令想主动地请求归顺朝廷,臣也不敢轻易接受呢!
何况是让臣,去招抚李怀光归顺呢?
臣私下料想,李璀饱读圣贤经典,深知忠孝节义的大道理,本来就是一个贤明孝顺的人。
最终,李璀一定会与他父亲李怀光一起,去死的了。
如果李璀,不肯与自己的父亲一道去死,李璀将怎样面对陛下,怎样面对天下人呢?
那对于陛下来说,李璀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人,也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了!”
李适答道:
“先生所言,十分在理。只是朕心里,有些不安和愧悔,想千方百计地弥补,自己当初的过错而已!”
13
到了如今,李泌当初的预言,不幸而言中了。
及至父亲李怀光自缢身死以后,李璀深知皇帝的秉性,杀了两个弟弟以后,也跟在父亲李怀光的身后,自杀身亡了。
一朝显赫的李怀光家族,就这样覆灭了。
得到李璀兄弟,相继自杀的消息以后,李适十分感伤惋惜,唏嘘叹息着对臣下说道:
“李璀啊,李璀,朕并没有逼迫你们兄弟。你们为什么,要信不过朕,要与太尉一道去了呢?”
14
河东节度使马燧,朝拜皇帝完毕,在西京长安,与皇帝告别,到最终平定河中李怀光的叛乱,仅仅只用了二十七天时间,正如马燧当初自己的判断一样。
李适见此,既对马燧的判断十分佩服,心里也有一些隐隐的不安和担心。
平定李怀光以后,李适下旨,命令河东节度使马燧,继续留在河中,处理河中后事,抚慰河中军民。
河东节度使马燧,欣然答应。
为了安抚河中军民,河东节度使马燧,奉旨下令,释放了当初被李怀光囚禁的部下高郢、李鄘等将领官员。
河东节度使马燧,还上疏皇帝,请求批准安置高郢、李鄘等人,让他们做自己的幕僚。
李适立即同意。
河东节度使马燧,遂将河中李怀光的旧将高郢、李鄘等人,安置在了自己的幕府之中,很是善待。
邠宁镇节度使韩游瑰的部将杨怀宾的儿子杨朝晟,也是李怀光的部将。
邠宁节度使韩游瑰,率军攻打李怀光的队伍时,部将杨怀宾,作战十分勇敢,出力甚多,韩游瑰十分赞赏。
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于是上书皇帝,请求皇帝特别施恩,宽恕杨怀宾的儿子杨朝晟。
李适同意。
于是,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任命杨怀宾的儿子杨朝晟,担任邠宁镇的都虞候。
杨怀宾、杨朝晟父子,感激不尽。
自此,河中李怀光的叛乱,被官军彻底平定。
河中诸镇,重归大唐朝廷的管辖。河中军民人心安定,重新恢复和平安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