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二百零七回 奸佞设谋害贤士 李泌机智巧应对

字体:16+-

1

宰相柳浑,才干卓越,他淡泊名利,品德高尚,正直无私,很有政绩,最初与张延赏一道,同时被李适下旨,任命为大唐朝廷宰相。

后来,宰相张延赏,因吐蕃劫盟、不能够解决粮荒等问题,而托病休养,不能够理政。于是,李泌得以入朝,担任宰相。

而李泌之所以能够有幸入朝,担任宰相,也是依赖好友柳浑的竭力推荐,才最终得到皇帝的任命。

但柳浑这人,心直口快,说话快人快语,不擅长趋炎附势,巴结逢迎。

宰相大臣与皇帝一起,讨论政事之时,柳浑也常常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从不人云亦云,阿谀奉迎,李适因此,也不喜欢柳浑的直言无忌。

而柳浑的意见与建议,又经常与首席宰相张延赏的意见,不能够保持一致。

心胸狭窄的张延赏,因此对柳浑也很不满意。

后来,李泌入朝以后,柳浑与李泌等,走得越来越近,大有凌驾于张延赏之上的意味,张延赏对柳浑更不满意。

于是,张延赏派遣自己的一位亲信僚属何曲吉,前去警告柳浑,叫柳浑尽量少开口发言道:

“柳相国啊:

你素有德望。在朝廷中,你只需要少讲两句话,你的高位,就可以长久地保持了。

你何须为了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而要多管闲事,给你自己找麻烦呢?”

柳浑一口拒绝了张延赏,要他少管闲事的请求,义正词严地回答何曲吉道:

“何大人:

请你回去以后,替我好好地谢谢一下宰相张大人的教诲。

请大人告诉张大人,作为一个宰相,当然尽忠职守,应该统管朝廷所有的大事小事。

我柳浑头可断,血可流,却不能默默无语地做一个傀儡,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只是待在宰相的位置上,充数而已。

就是到死,我柳浑的舌头,也不能停止!”

柳浑直接一口拒绝了张延赏的请求。因此,柳浑与张延赏的关系,越发恶化,互相的厌恶更甚。

张延赏对柳浑越发恨之入骨,一直想利用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寻找机会,去弹劾柳浑,最终驱逐柳浑,置柳浑于死地。

2

宰相柳浑,也是世家出生,本是襄阳人,字夷旷,一字惟深。柳浑本名柳载,是柳悛的六世孙。

柳浑的父亲柳庆休,曾经担任过渤海郡郡丞一职,但去世很早。柳浑年幼之时,父亲不幸离世,柳浑就成为了孤儿。

有一个算命先生(术士巫人),曾经给柳浑看相说道:

“哎呀,主人家,大事不好!这个孩子的命相,很低贱,而且会短命啊!

如果出家修行,去当和尚,或者当道士,也许可以延长自己的性命,能够晚些死去。”

柳浑的母亲等家人,见柳浑父亲早逝,认为柳浑克父,都欲听从算命先生的言语,送柳浑出家,去修行。

柳浑却不愿如此白活一世,坚决拒绝出家修行,而是说服家人,让他却求学,力争出仕。

柳浑劝解母亲等亲人说道:

“娘啊:

一个堂堂男儿,不读诗书,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去当什么算命先生,和尚道士之类,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对人世间没有任何贡献,有什么出息呢?

那样做,还不如早点死去呢!”

娘亲认同儿子观点,不忍心让儿子出家修行。

于是,柳浑的娘亲等家人,最终同意了柳浑求学的请求。

柳浑开始发奋学习,他的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快,亲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天宝元年(约公元742年),柳浑时年二十八岁,上京考试,一举成名,高中进士,授任单父县(今山东省单县)县尉。

后柳浑政绩突出,逐渐升迁为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司马,开始在天下闻名。

在这之间,柳浑曾经一度厌倦官场,放弃自己的官职,到武宁山一带隐居。

不久,柳浑又被召回朝廷任职,拜为了监察御史。

柳浑生性放旷,为人正直坦诚,不愿在朝廷上当官做事,一心追求地方上职务的闲暇舒适。

当时的宰相崔祐甫,很爱惜柳浑的才能,说服了柳浑,留柳浑在朝中,担任左补阙一职。

大历五年(769年)魏少游镇江西,担任江南西道观察使,表奏柳浑,为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累授检校司封郎中。

柳浑于是就离开朝廷,到了江西南道任江南西道观察判官。

3

江南西道观察使魏少游与柳浑两人,相处很是融洽。作为江南西道观察使魏少游下属判官的柳浑,始终保持着自己正直坦诚、不曲意逢迎上司的耿直性格。

那时江南西道,曾经发生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案件。

州府所在地洪州,有一座开元寺。

开元寺的主持和尚释法晋,一天晚上,与自己的徒子徒孙徒,聚在一起喝酒作乐,不幸引起了庙里失火。

为了推卸失火责任,主持和尚释法晋,授意徒子徒孙们,归罪于哑巴守门人释然,一口宣称,是哑巴守门人释然的责任。

州府负责治安的军候张韬,也接受开元寺主持和尚释法晋的钱财贿赂,诬告说是哑巴守门人释然的责任,魏少游相信了,决定依法重处哑巴守门人释然。

当时,洪州官吏百姓,人人均知哑巴守门人释然冤枉,此案是一个重大的冤案。

但开元寺主持和尚释法晋财大气粗,而且与官府官吏有很深的勾结。

大家都畏惧开元寺主持和尚释法晋的势力,不敢言语,没有谁敢为哑巴守门人释然说话鸣冤。

只有判官柳浑与同事好友崔祐甫,一同上书上司观察使魏少游,竭力为哑巴守门人释然,鸣冤抱屈。

最终,经过柳浑与好友崔祐甫的共同努力,终于洗刷了哑巴守门人释然的罪名,守门人释然最终得免于狱。

事后,观察使魏少游,为此事,向柳浑与崔祐甫道歉道:

“感谢两位君子。如果不是二位君子据理力争,几乎造成一件重大的冤案,让老夫名声受污,酿成无可挽回的过错了。”

自此以后,柳浑与崔祐甫,公正刚直,遇事不阿,不畏强权的名声,更加闻名天下。

后来,李泌受到奸相元载排挤,也被贬到江南西道,担任观察判官。

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柳浑与李泌、崔祐甫、韩滉等贤明士大夫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再以后,柳浑又改任为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刺史,在刺史职上,也很有政绩。

好友崔祐甫,最了解柳浑的为人处事和才干品行。

崔祐甫回朝,担任宰相,辅佐朝政以后,就向皇帝大力推荐柳浑,柳浑于是回朝,担任谏议大夫(从五品)一职。

不久,朝廷又晋升柳浑,为尚书右丞。

朱泚作乱之时,柳浑正隐匿于终南山里悟道修行。

秦帝朱泚,一向知道柳浑的人品高尚、才能卓越,就以宰相的官职,去引诱柳浑,希望柳浑投向自己,柳浑一口拒绝,不久赶往奉天,去拜见落难之中的皇帝李适。

李适在危难之中,正处众叛亲离的不利处境,见柳浑来投,大为欣赏感激。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李适下旨,任命柳浑,为了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柳浑以兵部侍郎,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与张延赏一同接受任命,担任李适的宰相。

有一次,李适命宫廷的玉工张启杰,为皇帝制作玉带。

玉工张启杰一不小心,误伤了一锷(犹今之带扣版)。张启杰工作失误,心里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就偷偷到市场上,去买了一块相似的玉补上,希望能够蒙混过关。

李适一检查玉带,发觉补上的不是玉,并不是同类玉,于是认为玉工张启杰,有欺君之罪。

李适勃然大怒,就欲下旨,立即将玉工张启杰处死。

柳浑见状,认为处罚太重,十分不妥,就进宫据理力争,为玉工张启杰求情说道:

“陛下:

君王治理国家,处理事务,必须有一定的准则,不可恣意妄为,朝令夕改。

臣以为,陛下对玉工张启杰的处罚太重。以法律而论,玉工张启杰,误伤了乘舆器服,罪当杖刑,不应该处死。”

李适十分愤怒,还想坚持处死玉工张启杰,柳浑据理力争,丝毫不肯让步,君臣针锋相对。

最后,李适终于冷静了下来,于是下旨道:

“柳大人说话,有理有据。严格按法律行事,不徇私枉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朕之所言,有些太过了。依照法律规定,依法处罚玉工张启杰,杖打六十就是了。”

最终,张启杰得以免去一死。

柳浑执法公正,不畏权势,正直敢言的名声,在朝廷上下,更加闻名遐迩。

4

韩滉自浙西镇海节度使任上,入朝以后,李适欲依赖韩滉,去解决朝廷赋税、粮食短缺的危机,所以对韩滉亲近有加,对韩滉委以重任,任命韩滉为宰相。

其他宰相如张延赏等,虽对韩滉有其他的看法,但都忌惮韩滉受皇帝信任,位高权重,都不敢直言冒犯。

只有柳浑,依然故我,朝廷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没有超出宰相的职责范围,他都一概过问。

有时,哪怕是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以外,柳浑也敢于亲自过问,不顾官场禁忌。

柳浑本来是由韩滉所推荐,才担任朝廷的宰相要职的。但柳浑并不因为这一点,而去屈意奉迎韩滉,并不时对韩滉的专权过甚,直言进谏,善意地规劝批评。

韩滉听后,觉得柳浑说得有理,虚心接受,心里十分悔恨,他的专权放纵行为,稍稍减轻。

柳浑与人结交,以真诚相见。他的勤俭节约,不谋私利,不置产业,大公无私的品行,闻名天下。

不想,正直无私的柳浑,却与首席宰相张延赏,发生了利害冲突,招致张延赏的不满和嫉恨。

5

首席宰相张延赏,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意和爱好,对李适猜忌疑虑的性格,了解至深。

张延赏十分清楚李适的性格,知道李适特别喜欢有礼仪修养的大臣,欣赏大臣举动彬彬有礼,谈吐优雅,说话文雅含蓄,措词得体,而鄙弃厌恶说话粗俗,动作粗鲁的大臣。

柳浑的性格,却是朴实直率,快人快语,为人处事,也平易近人,不管他人忌讳。而柳浑办事,也有些粗枝大叶,只管大节原则,不拘小节。

哪怕是对着皇帝,面奏朝廷政事时,柳浑也时常喜欢在自己的上奏中,夹些谚语俗话来说理,触犯皇帝忌讳。

李适对柳浑的为人处世,说话言辞,越来越不满意。

张延赏见状,暗暗高兴,于是利用柳浑说话做事上的这些缺点,不断挑起,皇帝对柳浑的厌弃和鄙视。

李适本身,就越来越厌烦柳浑说话做事的习惯。于是,张延赏屡次的谗言,很快就收到了奇效。

6

一天,李适下旨,把宰相李泌,秘密地招进宫里,商讨宰相人选问题。

李适开门见山,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

朕发现,柳浑年老体衰,说话有些颠三倒四,时常夹杂些方言俗语,做事糊涂颟顸,没有头绪,不堪宰相重任。

朕打算,罢黜柳浑的宰相之职,把柳浑,由宰相贬为王府的长史。

先生以为如何呢?”

长史的品级,是从四品下,属于严重的贬斥罢黜行为,对于没有犯错的宰相,朝廷很少这样安置。

李泌心里十分清楚,柳浑被贬的真实原因,不禁为柳浑的正直无私,无辜被贬而愤愤不平。

而且,李泌之所以受到李适的重用,被举用为宰相,也有柳浑让贤举荐的成分。

李泌内心,一直对柳浑心存感激。

于是,李泌投桃报李,竭力地劝解李适,改变他的做法,尽力为柳浑求情。

李泌按捺住心中的不忿,耐心地为李适解释道:

“陛下啊:

老臣私下以为,这样的安置,不够妥当。

柳浑这个人,识大体,知大节,心胸宽阔,其实是最合适的宰相人选。

他的毛病,仅仅是性情急躁,性格直爽,有时说话太直率,有些粗俗鄙陋而已。

他说话做事,其实并没有什么恶意,也没有犯下别的大的过失,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严厉的免职降职处分。

老臣私下以为,如果柳浑无罪,而陛下无缘无故下旨,贬斥罢黜柳浑,臣恐怕陛下,会受到天下人的非议。

况且,依照朝廷通常的规矩,即使宰相犯错,被罢黜免职,也从来没有,被贬做王府长史(从四品下)的惯例。

若如此,臣恐怕天下人,会议论陛下赏罚不明,是非不分啊!私下为陛下惋惜。

臣私下以为,陛下贬斥柳浑,当亲王的长史(从四品下)的决策,不是十分恰当,请陛下斟酌。

臣建议,调任柳浑,当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一职,以备陛下咨询顾问,似乎更恰合一些。

不知陛下,以为何如呢?”

见李泌竭力为柳浑辩护,李适顿时有些不耐烦起来,脸色不愠地斥责李泌道:

“先生啊:

圣人有言,不偏不党,王道****;不党不偏,王道平平。

先生什么时候,也学会了结党营私了呢?难道先生,因为柳浑的举荐之恩,就忘记了浩**的皇恩了吗?”

李泌一听,预感不妙,急忙轻声辩解道:

“陛下恕罪!陛下一向了解,臣的为人,臣不过是据理而言罢了,哪里敢于结党营私,背弃陛下鸿恩呢!请陛下详查!”

见李泌如此解释,李适也不好直接驳斥,给李泌过不去,于是心情不快地对李泌说道:

“朕同先生一样,也欣赏知恩图报的君子。朕一向尊敬先生,不想违背先生心意。

好吧,就以先生的建议去办理吧!

朕本来打算,任命柳浑,为亲王师傅(从三品)的。如今,朕就看在先生的面子上,再让一步吧!

就依先生的建议,改命柳浑,为左散骑常侍吧!只要能够把柳浑,从宰相的位置上,赶走就行了,随便给他什么官职,都可以啊!

免得朕一听见他说话,心里就生气!

朕现在,就听从先生的意见,立即颁旨,任命柳浑,做左散骑常侍。

先生,这一下,你该满意了吧!”

“多谢陛下圣裁!”李泌知道罢黜柳浑,是出自张延赏的主意,眼见李适不高兴,不敢再说明白,只好向皇帝行礼,告辞出宫。

贞元三年(787年)八月九日,李适下旨,罢去了柳浑宰相的职事,改任柳浑,为左散骑常侍。

左散骑常侍,是监督院的最高顾问官,负责为皇帝侍应杂事等,是一个位高权轻的职务。

一代贤相柳浑,最终就这样因奸相张延赏的谗言陷害,打击排挤而去职。

柳浑坦诚无私,光明磊落,廉洁清正。贞元五年(789年),柳浑以疾病而终,谥号“贞”。

柳浑被贬,也让李泌警觉起来,感受到了来自张延赏等奸佞小人的巨大压力。

7

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柳浑被贬,张延赏洋洋得意,更加咄咄逼人。

宰相张延赏,并没有因为整掉了宰相柳浑,就善罢甘休了。朝野人士心里,都十分清楚,张延赏的矛头,其实是对着李泌和太子李诵的。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柳浑被贬之后不久,宰相张延赏,也因病去世了。

可张延赏的党羽和亲信们,却没有因首脑张延赏的离世,而放弃他们精心设计的阴谋。

贞元三年(787年)八月中旬,一件震动朝野的非常事件,突然发生了。

这个非常事件,依然是与李适的姑妈郜国大长公主有关。而郜国大长公主,也不是好惹的主,遭到奸人的谗言陷害,也并非无辜,甚至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8

李适的姑妈郜国大长公主,最初嫁给了驸马裴徽为妻。裴徽死后,郜国大长公主,又改嫁给了驸马都尉萧升为妻。

丈夫萧升病逝以后,郜国大长公主,长期寡居,寂寞难耐,心情郁闷,感情十分空虚。

太子宫詹事(总管)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县长韦恪,几个年轻力壮,英俊漂亮的年青人,都经常出入郜国大长公主的私宅,与大长公主过往甚密,关系十分暧昧。

而郜国大长公主,秉承大唐皇室的优良传统,行为放纵,私生活也不够严谨,纵情任性,丑闻远播,常招别人的议论。

这样,郜国大长公主,不拘小节、恣情任性的一举一动,给谗言中伤她的人,留下了话柄,最终招来了祸根。

造谣生事的人,借机四处传播,郜国大长公主闺房中的这些丑闻,欲谗言陷害郜国大长公主的亲人。

宰相张延赏等奸佞小人,更是有意无意地,将这些话语,传到李适的耳朵里,激怒皇帝,达到自己铲除太子李诵的险恶目的。

郜国大长公主的女儿萧女士,是太子李诵的正妃萧氏。

开始时,李适对自己的这位亲姑妈郜国大长公主,一直十分亲热和尊敬。

郜国大长公主,常常坐着八人抬的小轿,出入太子宫里,去看望自己的女儿太子妃和太子女婿。

因为李适一直待自己的姑妈郜国大长公主恩礼甚厚,而郜国大长公主,又是太子妃的亲生母亲,与皇家可谓亲上加亲。

所以,郜国大长公主,难免有些狂妄嚣张,仗势欺人,不可一世,不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看在眼里。

郜国大长公主,常常凌驾于宗族、亲戚之上,对别人傲慢不恭,引起了这些人的强烈不满和忌恨。

皇亲国戚,妃嫔贵族等,对郜国大长公主,也是嫉恨交加。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与张延赏等权臣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郜国大长公主,欲置郜国大长公主于死地而后快。

中伤污蔑的话语,便迅速而起,流言蜚语,遍布京师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宗戚,不久便抓住时机,直接向皇帝告发郜国大长公主的种种丑行和恶事。

有人不断指责、检举郜国大长公主,说她败坏风俗,**宫廷。

甚至有人,言辞凿凿地指控,说郜国大长公主,秘密地祭祀鬼神,犯上作乱,诅咒皇帝等等罪行。

而众人对郜国大长公主,目无君上,祭祀鬼神,诅咒皇帝的指责,正好切中了李适的心病。

很快,李适就完全被中伤的语言所蒙蔽,所激怒了。

9

在意料之中,闻听郜国大长公主行巫蛊之术,诅咒皇帝的弹劾指责以后,李适立时勃然大怒。

李适大发雷霆,亲自下令有司大臣道:

“郜国大长公主,为老不尊,败坏风俗,秽乱宫廷,心怀不满,诅咒皇帝,实属大逆不道。

着即将郜国大长公主,囚禁在皇宫里面,反省自己的罪责。着令有司,调查郜国大长公主罪行,立即上报。”

李适的旨意下达,宗戚见郜国大长公主倒霉,一个个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额手相庆。

囚禁了姑妈郜国大长公主,李适还不满意,并立即召见太子李诵,严厉地询问此事,斥责太子李诵道:

“诵儿啊:

所谓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你身为帝国储君,为什么对亲属的叛逆举动,置若罔闻,不能够大义灭亲,揭发贼人的奸谋呢?难道你忘记了平日里,父皇的谆谆教诲了吗?”

太子李诵,惊慌失措,根本无法应对父皇的责问,也不知究竟应该如何,向自己的父皇解释。

最后,李诵只好战战兢兢地请求父皇道:

“陛下:

诵儿昏聩糊涂,沉迷酒色,被大长公主母女迷惑,不知道大长公主母女的逆谋,请父皇恕罪。

请父皇允许臣儿,与太子妃萧氏离婚。”

看见儿子李诵畏缩,胆怯的神态,李适越发坚信,自己的儿子李诵心虚有罪。

李适的气,不打一处来,越发愤怒地责骂太子李诵。

太子李诵只有不断叩头,向自己的父皇认错,不敢辩驳,申明自己的无辜。

接连几天,李适都被愤怒的情绪所左右和控制,心中的恼怒和不满,始终也无法平息。

一件罢黜太子的宫廷大祸,眼看即将发生。万千人众,就将湮没于血雨腥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