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泌虽然上任宰相不久,但李泌德高望重,功勋赫赫,他的政绩和传奇的经历,其实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尤其是,多年以前,两京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收复,以及近些日子以来,陕州的平定,解决京师粮食短缺的问题,李泌都出力甚多,居功甚伟。
长安官吏百姓,一直对李泌心怀感激,仰慕不已。
这时,见宰相李泌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有人心怀惭愧懊悔,甚至就有人,想趁李泌未注意,悄悄离去了。
李泌似乎看透了已经大家的心思,用目光扫视了大家一眼,看了看抗议的指挥者。
李泌毫不畏惧地站到那些示威的使节奏事官们的前面,一脸诚恳,十分真诚地对那些使节们说道:
“诸位先生:
你们先不要冲动,冷静一下,好不好啊!
李泌一天就给你们说实话吧!如今朝廷困难,赋税短缺,粮食紧张,朝廷之所以采取如此措施,也是迫不得已。
你们提出的要求,本相已经十分清楚,你们的诉求,也很有几分道理,并不认为,你们完全是无理取闹!”
李泌的这一句话,一下子就拉近了众人的心,让大家稍稍冷静了一些。
看见大家的冷静表现,李泌比较满意,继续诚恳地向大家解释说道,“大家心里,肯定都一定十分清楚,朝廷这几年的处境不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不断。
前有泾原士卒、朱泚之乱,后又李怀光反叛朝廷,河朔三镇,也不得安宁,淮西镇李希烈也祸害朝廷多年。
不瞒诸君,李泌就实话实说,告诉你们真相。
正因为朝廷近些年旱灾不断,战乱不息,粮食赋税严重短缺,朝廷才考虑这样做,减轻一下朝廷和百姓负担啊!
这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啊!
请问诸君,谁愿意无事生非,庸人自扰,故意给诸君过不去呢?何况诸君,也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呢?
所以,李泌要请大家,先静下心来,耐心细致地认真听听,李泌为你们所讲的道理,先为你们分析分析朝廷的实际困难。
如果我李泌,说话没有道理,对你们的后事安排不够妥当,你们再抗议,再示威也不迟啊!”
使节奏事官们,闻听李泌此话,觉得合情合理。李泌诚恳的话语,很快平息了使节奏事官们的冲动和愤怒。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完全静寂了下来。使节奏事官们,都在认真地倾听着,李泌究竟要对大家说些什么。
2
“各位先生:
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的各道各州郡的奏事官,或者是藩属国使节的身份,都是一些知书识礼,懂得礼仪规则,懂得法律法规,很有修养,很有教养的人。”
李泌的这一席话,更加激发了使节奏事官们的好感,大家窃窃私语道:
“李先生果然与别的宰相不一样啊!
我们都知道,李先生不是仗势欺人,是在与我们促膝谈心,是为了商谈问题的解决方案来的啊!”
使节奏事官们,越发屏息静心下来。
“大家都很明白,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无论你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王朝,什么国度,凡事都逃不过一个‘理’字。
此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大家肯定也都知道,朝廷如今的窘迫情形。李泌已经反复与诸君说过,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道理。
在这里,李泌愿意重新再说一遍。
自安禄山、史思明两个奸贼,率先反叛大唐以来,国家遭受浩劫,百姓遭遇血腥屠杀,户口严重减少,朝廷的经济状况,财赋情况,一下子变得非常窘迫了。
所以,本相与陛下认真协商以后,才不得不决定,取消对你们的供应,这确实是本相,不得已而为之,而又必须采取的措施啊!
其实,给大家说句不怕得罪诸君的老实话,朝廷早就应该停止,对你们的供应了。
这些都是过去那些宰相大臣们,拖延推诿的过错,才延误至今,让朝廷好百姓不堪重负。
你们定会不满地说道,宰相大人,我们如今,又没有办法,回自己的地方去,大唐朝廷,停止对我们的供应,我们怎么活啊?
是的,你们说的,也都非常有理!实际上,本相已经慎重地考虑过你们的生计问题了,所以才果断作出这样的决定,不会把你们逼上绝路的。”
听到这里,使节奏事官们的心情,越发迫切,不知道李泌,究竟打算,怎样去安置他们。
3
李泌见使节奏事官们冷静下来,急忙心平气和地说道:
“诸君:
你们先不用着急,也不用心浮气躁,更不要没有听明白本相的意思,就开始吵嚷,开始抗议。
请你们先听李泌,为你们好好地剖析剖析情况以后,你们再采取措施不迟。
诸位,你们作为使节奏事官身份,都是知书识礼、通情达理的人。
你们不妨首先好好地冷静想想,天地之间,岂有外国使节,长期地滞留在我们的京师长安,长达几十年时间,而不回自己祖国的道理呢?”
李泌反问大家使节们道。
4
李泌故意停顿了一会,观察着使节和奏事官们的反应。使节和奏事官们默默沉思,不自觉地点头称是。
但李泌也看出,使节和奏事官中的很多人,都在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处境,而深深忧虑,于是李泌适时劝说道:
“诸位:
你们也不要焦虑不安,本相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也深深了解你们心中的忧虑和担心。
我们大唐帝国,是礼仪之邦,一向以博大平等的胸怀,友好尊重的感情,去处理各族之事。
因而,大唐帝国,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戴,圣人也被各族人民,尊为了‘天可汗’。
现在,大唐朝廷也不会对你们的事情,不闻不问,放任不管,而会对你们,作出合理的安排的。
圣人皇恩浩**,念你们在为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份上,承诺对你们做到仁慈义尽。
陛下仁慈关怀地下旨,给你们指明了两条路,你们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何去何从,都由你们自己,去选择和决定。
第一条那就是,如果你们不愿意,留在我们的大唐帝国定居,希望回到你们各自的故国去,朝廷当然十分乐意。
我们愿意向回纥汗国借路,或者利用海运,发送你们钱财旅费,把你们一律遣送回,你们自己的祖国去,做到各国朋友,交往一场,好聚好散。
第二条就是,如果你们不愿意回去,那就要请你们,立即把你们自己的心愿,报告给朝廷的有关部门知道。
朝廷将根据你们各自的实际情况,给予你们一个恰当的官位,安置你们,并按照朝廷的任职规定,发放给你们俸禄,待遇等同于朝廷的正式官吏,绝不会歧视你们。
诸位,一个人的人生,十分的短暂,只不过短短几十年的美好光景而已啊!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抓住自己的大好机会,美好年华,努力地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大好前途,贡献和服务于社会。
我们怎么能够,在他乡异国,当一辈子的客人,无所作为,碌碌无为地老死在异国他乡呢?
你们回家以后,都去把本相的话,好好地仔细想想,与你们的家人们,认真慎重地进行商议商议。
想好以后,你们再把你们自己的慎重决定,告诉我李泌或者朝廷的有关部门大臣。
你们现在,心情激动,还不够冷静,也不用那么着急,就立即做出自己的决定!
你们说,好不好呢?”
李泌亲切诚恳的分析,一下子平息了抗议使节奏事官们的愤怒和怨恨的情绪。
领头抗议者西域大夏国王子默契多,同意道:
“好!宰相大人的考虑,十分周全,对我们这些使节奏事官的照顾,也做到了无微不至,仁至义尽。
我们大家,就听从宰相大人的建议,回去以后,好好地考虑考虑宰相大人这些建议!”
那些抗议的使节、奏事官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下来,他们也不约而同,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意见道。
5
几天以后,征求意见的结果,就顺利出来了。
那些使节、奏事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经在大唐西京长安,成家立业,广有资财了。
使节、奏事官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重新回到,他们自己原来的祖国去。
他们都向朝廷的有关部门大臣表示道,愿意在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定居下来,效忠大唐,为大唐做事。
李泌听了这样的结果,当然也十分高兴。
接着,李泌当机立断,立即下令,按照等差,对使节、奏事官们,进行了恰当的安排和分配。
李泌下令,把这些外国使节、奏事官们,分别送到皇家禁军六军和左、右神策军里,担任各种职务。
有王子身份,或者国家使节身份的,就分别任命他们为禁军、神策军军官,担任散兵马使或内营押牙之类官职;
其他外国平民、侍从武士等,则都充当禁军六军、左右神策军的士卒。
经过补充扩编以后,禁军、神策军增加了新的血液,禁军、神策军的阵容,越发地威武雄壮。
6
经过李泌的这次大力整顿以后,朝廷大鸿胪寺所供应的外国使节、奏事官人数,急剧减少,只剩下十余人了。
朝廷度支、京兆尹等有关部门,每年节省的各项开支,多达五十万串钱之多。
京师长安城里,秩序也大为好转。也再没有各国使节,大天白日、明火执仗地抢劫和偷盗,诈骗官吏百姓的治安案件发生了。
朝廷大臣、外国使节和长安居民,都大为欢喜。
西京长安的官吏百姓,使节、奏事官们,都对宰相李泌的果断明智的做法,深为赞赏和感激。
李适的心中,从此也去掉了一块心病,更加钦佩信任李泌,赞赏李泌的卓越才干。
7
到了此时,唐朝廷先后平定了朱泚、李怀光、李希烈等节度使的叛乱,并且安抚了原来一直不太安分的河北藩镇田绪、李纳、王武俊等藩镇将领,使他们不敢公开地对抗大唐朝廷,大唐的国势,有了稳定和转强的趋势。
大唐朝廷的政权内部,以及国内的局势,都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
可是,大唐朝廷的边患,却并未彻底地解除。
尤其是吐蕃王国的不断骚扰,不断入侵,给西部边境州郡的百姓,给大唐朝廷,都带来新的灾难和新的挑战。
这些灾难和挑战,极易诱发那些,本来就不太安分,不太循规蹈矩的藩镇将领,再起野心。
他们对朝廷的权力,本身就有一种阳奉阴违,四处观望,甚至一图侥幸的情绪。
李适就常常就这些问题,与宰相李泌等人商谈着,考虑着如何能够尽快地,恢复朝廷原来的府兵制兵役制度的问题,以应对这些严重的挑战和危机。
李适设想,如果能够改变现行的征兵制度,就可以应付边塞和内部出现的问题了。
既可以化解政府目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问题,又可解决兵员的稳定来源的难题。
看见李适如今,变得如此虚心纳谏,襟怀坦**,信心十足,李泌十分感动,越发雄心勃勃。
8
在这以后,国事越来越顺。
一天,终于有了一个稍稍闲暇的时刻。君臣俩,处理完国事,批阅完奏章以后,悠闲地呆在皇宫蓬莱殿里,天南海北地闲聊了起来。
闲聊之中,李适依然不忘国事,虚心地请教李泌道:
“先生啊:
近段时间,在先生尽心尽力辅佐下,朕稍稍悠闲轻松了一些,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但一想起西部边塞,犬戎入侵国土,各地藩镇割据的情况,朕就忧上心来,再也坐不安稳了。
朕发现,如今朝政的积弊甚深,无所作为,没有大的建树,很多方面,都是因为兵事、朝政方面的诸多弊病的制约,而引起的。
因此,朕暗暗发誓,锐意改革,中兴大唐。
可是,朕却茫然无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做起为好。
先生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见识高远卓绝,可有什么妙计,传授于朕,改变如今的窘境呢?”
李适急切地询问李泌说道。李泌听了,倍感欣慰,急忙赞许安慰李适道:
“陛下所忧虑的事情,的确是让人揪心。
兵事、朝政方面的诸多问题,积弊甚深,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形成,也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够顺利解决。
对这些事情,陛下千万心急不得,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欲速则不达,是也!
臣私下以为,只有审时度势,顺应民心天意,循序渐进,逐步革新,才能够有所作为,兴利除弊的举措,才能够顺利落实。
就说陛下提到的军队改制,府兵制度的实施兴盛废弃吧,实际上自北魏帝国,兴起以来,以及如今的逐步废除,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发展变化的。
所以,恕臣之眼,陛下要想恢复府兵制度,让兵事制度,重新走上正轨,需要我们君臣同心,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顺应趋势的改革才行啊!
陛下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心急不得啊!”
李泌用娓娓动听的语气,循循善诱,从征兵制度开始,与李适谈论起了朝廷面临的种种难题。
听了李泌的谈论,正和己意,李适不由得大为兴奋,跃跃欲试地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
朕想尽快革新旧时弊病,重新恢复完善的府兵制度,是因为天下还未归一统,犬戎又骚扰边塞,这件事情,十分急迫。
先生以为,重新恢复完善的府兵制度,如今的时机,还算合适吗?”
听了李适急切的问话,李泌沉默起来。李泌默默思索了好大一会,深思熟虑之后,然后才对李适说道:
“陛下啊:
臣还是以前的观点,臣私下以为,从如今朝廷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还不是恢复府兵制度的最恰当的时机。”
李适大失所望,疑惑道:
“先生啊,朕对你的看法,很是不解,心里十分疑惑。
如今国事顺利,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为什么先生,却要泼冷水,认为现在,不是恢复府兵制度最恰当的时机呢?”
见李适十分心急,李泌立即耐着自己的性子,细致认真地一边对李适分析,一边解释其中的缘由道:
“陛下啊:
臣之所以认为现在不是恢复府兵制度最恰当的时机,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
既然今天,我们君臣,都有些闲暇,就请陛下耐心一些,先听微臣,详细地讲述一下,府兵制度从北魏帝国(550年)兴起,以及开元十年(722年)九月以后,之所以最终废除的因由,为陛下好好地解说一番,以解陛下心中的疑问,如何呢?
相信陛下,听了臣的详细解说以后,就能够清楚,府兵制度之所以最终废除,是有深刻原因的,并不以一个人的良好意愿而改变或者存在,以便为陛下的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依据。”
李泌诚恳地对李适说道。
李适心有疑虑,非常谦逊,非常诚恳地笑着,对李泌说道:
“好吧,先生,朕洗耳恭听。
朕心里一直非常奇怪,为什么这样好的府兵制度,朝廷最终,怎么竟然会荒废不用呢?”
李泌见了李适诚恳的态度,越发有了谈兴。
9
歇了一会,李泌就侃侃而谈,为李适讲述下去道:
“陛下不嫌臣,说话絮絮叨叨,臣就细细地为陛下讲讲府兵制度的兴衰因由吧!
府兵制度的设计,大致是这样的。
府兵制度下的士卒,平常乃是农民。他们在国家和平时,就在田里耕种。
每一个征兵府,设征兵府司令,即折冲都尉一人,主持日常工作。
在农民闲暇和农闲时,折冲就教他们,训练一些作战的基本技能和阵势等等。
国家有事,征召士卒时,朝廷命令各州及各折冲府征兵,经过查证无误,然后集结士卒,前往指定地点待命,准备征战。
将领及带兵官,进行点收和检阅。如果发现士卒们的军事训练不够,或训练错误,则处罚折冲都尉,甚至惩罚州刺史。
出征完毕,士卒们就各自复员回乡,分别授勋颁赏,不再往京师集中,沿途就可离开,直接还乡。
出征时间,近处不超过三个月,远处不超过一年。将士们都以当兵为荣,士卒们的荣辱,与家族的利益,绑在了一起。
后来,高宗皇帝(李治)任命刘仁轨,当洮河镇守使,负责对付吐蕃王国。
洮河镇守使刘仁轨,才违背朝廷既有的出征时间规定,下令把出征的时间延长。
等到天后(武则天)当政之时,国家无事,太平日子已久,府兵制度遂逐渐破坏。
士卒们的地位,也日渐低下,他们十分卑贱穷困,也深受别人的歧视。
官吏百姓开始认为,当府兵是一种耻辱,百姓从此没有了任何当兵的积极性。
为了逃避兵役,他们开始消极应对,有的甚至残害自己的手脚,以避免征兵。
雪上加霜的是,后来的朔方镇节度使牛仙客等,依靠搜刮民脂民膏,盘剥士卒,而聚敛财富,从而被擢升为大唐宰相。
在这以后,边防军的节度使等将领们,为了升官发财,都纷纷群起响应,仿效牛仙客。
盘剥和虐待士卒的风气,一时在军中蔓延。士卒们怨声载道,义愤填膺,不满日盛,与节度使等将领的矛盾对立,也日渐激化,甚至酿成兵变。
那时,山东的士卒,多半随身携带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绸缎金银等财产从军。
边防军将领节度使们,为了谋夺士卒们活命的财产,就引诱或强迫他们,把自己携带的绸缎金银等财物,寄存在大营的仓库之中。
然后,将领们开始残害士卒,以便没收他们自己以及家人赖以活命的,十分可怜而又微薄的财产。
白天,将领们驱使士卒,去做苦工,晚上,则把士卒们捆绑在地牢里面,想尽千方百计,要把他们折磨、虐待致死。
自此以后,军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恶劣而又残暴的残害士卒的风气,后来很多兵变的发生,都与这个恶习,息息相关。
自开元二十八年(八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从山东州郡征召来的士卒,能够活着回到自己的老家去的,十人中不到二三人了。
士卒们受到将领们,如此惨毒的虐待和盘剥,心中对将领们的愤怒和怨责,其中的深仇大恨,可想而知。
然而,那时的军队中,却依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逃亡外邦,发动兵变,格杀自己将领或反抗夺权之类的事情。
这实在是因为士卒们,仍然还十分依恋,他们自己的家园,顾惜他们自己的亲人,惟恐怕因为他们自己,违法犯罪,会连累自己家乡的家人亲属,也跟着他们一道受害的缘故啊!
开元十年(八世纪二十年代),宰相张说,见府兵制度败坏,开始创立募兵制度。
这实在是宰相张说,看见府兵制度败坏的弊病,为了解决朝廷的兵员短缺问题,而不得已而为之的因应措施啊!
只因旧的府兵制度已经毁坏,实在已经无法正常维持了。不如此募兵,就根本无法解决,国家兵源的供给问题了。
朝廷国防军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而按照募兵制度,扩充为卫军六军。
而李林甫当宰相时,府兵制度更是彻底破坏,卫军六军士卒的征集,都全部改为了募兵制度。
很明显,募兵制度虽然解决了朝廷军队兵源短少的问题,但已经留下了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严重弊病和后遗症。
由于募兵制度下的士卒,跟自己的乡土,再没有多少关联了,而他们又没有乡土的家属亲戚,使他担心和挂念,因此,士卒们往往不能自爱自重。
为了自己的利益前途,获得人们羡慕的荣华富贵,将士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拥戴有野心的将领,去对抗反叛朝廷,换取他们自己的功名利禄或者新首脑的厚重赏赐。
从此以后,祸乱遂开始严重爆发,一直到今天,这种状况,都没有丝毫改变。
如果士卒们没有受到将领们虐待和盘剥,从前的府兵制度,没有被毁坏,最终没有被朝廷最终废除,怎么会有今天,不断加剧的兵变,一系列犯上作乱的灾难,屡次发生呢!”
李泌感叹道。李适听了,恍然大悟道:
“哎呀,原来府兵制度,之所以被毁坏,都是将领们对士卒们的残酷虐待和盘剥造成的啊!
唉,要是府兵制度能够恢复起来,士卒们依然像从前那样,留恋自己的故土亲人,不至于一心叛离,那该有多好啊!”
10
李泌赞同李适的观点道:
“是的,陛下。
臣以为,陛下如今考虑,恢复府兵制度,那正是国家之福啊!预示着太平盛世,指日可待。
然而,府兵制度,虽然具有那么多的优点,能够获得士卒们的效忠,但也不是没有一点缺点。
何况如今,却还不是恢复府兵制度的最佳时机呢!
微臣之所以坚持认为,如今还不是恢复府兵制度的最佳时机,是基于以下这样一些原因。
陛下请看,今年朝廷征调关东士卒,参加京西秋防任务的将士人数,总共有十七万人。
微臣已经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不说金钱布帛,光是粮食一项,就需要粟米,二百零四万斛之多。
若按现在的市价进行计算,粟米每斗,价值一百五十钱,则总共合计,共需钱三百零六万串。
一连几年,我们大唐帝国,都遭受战乱和饥馑的**残害,国库十分空虚,经费严重不足。
最糟的情况是,即令如今国库里,有那么多金钱,但也没有地方,可以购买到这么多的粮食啊!
所以,臣私下以为,现在朝廷财赋还不充裕,根本就不是讨论恢复府兵制度的最佳时机。
因为恢复府兵制度,还不是朝廷如今的当务之急啊!”
李泌胸有成竹,态度鲜明,对李适侃侃而谈,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道。
李适听了,非常失望,心情突然变得阴沉忧郁起来,脸色也一下子隐晦下来。
11
李适有些着急,急忙感叹着,询问李泌道:
“哎,先生啊:
恢复府兵制度是这样好,但这项国家制度,却不能够如愿尽快完成,多么令人失望啊!
先生啊,为什么这么好的府兵征兵制度,却不能够立即立即实施呢?难道老天,不允许朕建立盖世功业,中兴社稷吗?
先生啊,既然情况是这样糟糕,那帝国赖以图存的军队问题,可怎么处置呢?
如果朕立即下旨,减少秋防部队的驻军数量,遣送将士们,回各自的镇去,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是不是可以呢?”
李泌歇了一口气,看着皇帝焦急忧虑的样子,自己也有些焦虑起来,急忙安慰李适道:
“陛下:
臣以为,你也不用如此地性急。如今,秋防部队的驻军数量众多,涉及的问题不少,遣送秋防部队,也不是一件,说遣送就能够立即遣送的事情。
何况如今,吐蕃在西部边塞虎视眈眈,吐蕃的威胁依然尚在,我们还要依靠秋防部队防御呢!怎么能够说撤就撤呢?
如果陛下,肯接受臣的建议,那么用不着裁减边塞秋防部队,也不会过分地骚扰盘剥百姓,就可以使粮食很快充足起来,满足秋防部队的军需供应。
而且,臣预料,粟米、小麦等粮食物品的价格,还会一天比一天便宜。
到了那时,优良的府兵制的征兵制度,当然也可以重新很顺利地建立起来了。”
李泌为李适描绘美丽的远景道。李适听了,悠然神往。
12
等了一会,李适急忙心情迫切地问李泌道:
“先生啊:
真有这样的好事吗?先生啊,你究竟有什么妙计啊?请说来让朕听听吧!假设真能这样,朕为什么不接受呢?”
听见李泌那么肯定的回答,李适更加急不可耐了,想立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急切地询问李泌道。
李泌依然是不慌不忙的语气,吊着李适的胃口道:
“陛下一言九鼎,有了陛下的承诺,臣就大为放心了。陛下啊,这件事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立即实施才行。
如果稍稍拖延,再过十天半月时间,恐怕就会来不及,到时候,就会劳而无功了。”
李泌担心李适,又来一个优柔寡断,久久也不能做出决定,因此故意把时间,说得很急很急,催促李适道。
李适听了,更加专注,李泌十分满意,继续说道:
“陛下:
事情是这样的。你看,如今吐蕃王国军队,长期盘踞在原州、会州一带,一直没有退却的意思。
据臣了解所知,吐蕃军队将士的军粮辎重等军需物质,大都是用牛或者牛车,来进行运送的。
吐蕃军队将士的军粮辎重等军需物质运完以后,他们的牛,也就没有多大的用处了。
吐蕃将领们,往往将牛,贩卖给两国的边塞军民,而价钱往往是非常非常便宜的。
臣建议,立即清理左藏等中央仓库里,因年久变质,或受到一些污染的绸缎,把他们统统染成彩色,然后透过党项部落的商人,拿去与吐蕃王国交易,换取他们的牛只。
臣略略算了一下,每头牛,不过价值绸缎二三匹而已,总计不过用去十八万匹左右的绸缎,就可换回六万头牛。
接着,陛下下令,命令朝廷所有的铁器工厂,加紧时间,制造铁犁等农耕器具,然后与购买的大批麦种一道,分别送到沿边的各军事要塞和据点里,下旨将领们,招募部下士卒,拨给士卒们,早已荒废的田地,命令士卒们,用牛和铁犁,垦荒耕地。
朝廷与将士们事先约定,先免费提供麦种等,等明年小麦收割以后,再加倍偿还,向朝廷租借的麦种。
收获麦子,归还麦种以后,士卒们手里,必然还有剩下的一批粮食,朝廷有关部门,则按照市价,再增加五分之一的价格,由官府统一,全部进行收购。
第二年,等春季小麦收割以后,再命令将士们继种其他杂粮,奖励收购办法,与此相同。
关中的土地十分肥沃,而荒废的时间又久,定会获得大丰收;秋防士卒,有利可图,积极性定然会充分调动起来,愿意开荒垦田的人,定会逐步增多。
边疆地广人稀,而秋防士卒的军粮,又全部由官府供给。秋防将士们开荒垦田,所收获的粮食,没有地方可卖,价格一定十分便宜,不会很贵。
所以,官府收购士卒种的粮食之时,价钱虽然比市价提高了五分之一,但事实上,官府的开支,要比今年减少许多。如此发展下去,陛下何须担心,担心秋防军将士的军粮供应出现问题呢?”
李泌精心谋划道。李适一边认真听着,认真听着一天颔首,似乎很是欣赏。
13
李适越听越兴奋,不由得跃跃欲试起来。李适兴奋地拍拍自己的大腿,高兴地对李泌说道:
“先生的主意,实在是好极了!
想不到如此困难的问题,一旦到了先生手里,就变得十分容易,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先生啊,你不愧是朕的智多星啊!军事屯垦计划,古已有之,一向很有成效,朕会立即下旨,命令执行的。
请问先生,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听了李泌的军事屯垦计划,李适赞叹不已,再次急切地询问李泌道。
李泌见李适爽快接受自己的屯垦计划,心里十分畅快惬意,立即趁热打铁,建议李适道:
“好的!既然陛下,如此坦诚虚心地接受臣的意见和建议,臣就放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陛下,臣发现,边疆地区各道各州郡,如今的官吏非常缺少,难以治理。
臣建议陛下,命令朝廷有关部门,举行一次公开拍卖,鼓励人民,缴纳粮食金钱,来换取边境地区的官位。如果这样做,则今年的粮食,就能充足,满足供应。”
听了李泌建议,李适立即接受,赞同道:
“先生:
你的建议,真是太好了。朕正为今年的粮食问题,日夜发愁呢!先生的建议,真是及时雨,朕会下旨,立即施行的。
先生,你还说过,连府兵等征兵制度,也可以顺利恢复建立。不知到底是什么办法,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啊?”
李适很是性急,再次急切地询问李泌道。
“陛下:
情况是这样的。恢复府兵征兵制度这件事,与前面那件事的联系,非常的紧密。”
见皇帝痛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李泌心里也很高兴。他的谈性,也越发浓烈起来,继续侃侃而谈道:
“边防军士卒,因开垦自己的土地,而累积了财富和粮食,他们势将更加热爱,自己开发的这片土地,不愿意他迁,也不愿再回自己原来的故乡了。
朝廷现行的秋防军规定,是边防军士卒,每三年,需要进行一次轮调。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变通,等到三年期满,朝廷派人调查,愿意继续留下,戍守的将士,朝廷就下令,把他所开垦的那些田地,永久地归这个秋防军士卒所有;
家人愿意迁来同住定居的,就由本籍县官府,发给他们特别通行证,由沿途地方官府,供应粮食,打发士卒们的家人上路,前往边塞,与士卒团聚。
把愿意留下的士卒人数和名单,分别通知他们所来的镇。下次派遣秋防部队时,就扣减这个数目就是了。
这样的话,即令是河朔各镇,也同样可以免除,派军接防的麻烦,而皆大欢喜。
只要轮调几次,边防军士卒,就全部都会在当地安家落户,落地生根了。
那时候,朝廷再推行府兵征兵制度,就可以把穷苦疲累的关中,变成富强无比了。”
李泌精心谋划,描绘美丽的远景道。李适听了,心旷神怡,越发信服。
14
听了李泌的远景规划,李适难以抑制自己的欣喜,赞叹道:
“哎呀,先生啊,按照你的设计,那一定会天下太平,永远再没有战事了啊!”
李泌急忙给李适泼了一瓢冷水道:
“陛下:
情形还没有那么乐观,还远远达不到那种地步啊!
不过,臣却有办法,根本不用朝廷,直接出动军队,就能够使吐蕃王国,自顾不暇,陷入险地,陷入四面作战的危险之境。”
李泌故作神秘的话语,更是激发了李适的强烈的好奇心。李适更加喜形于色道:
“请问先生,你究竟还有什么锦囊妙计呢?请你赶快给朕说来听听吧!朕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陛下,原谅老臣,卖个关子吧!还是那句俗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臣以为,现在还不能开口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
必须等到朝廷的开垦政策,收到了奇效的时候,然后才可以深入地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
李泌欲言又止道。李适又恢复了性急的老毛病,迫不及待地说道:
“先生,你赶快告诉朕吧!朕迫切希望知道,爱卿的神机妙算啊!希望先生不要拒绝朕的请求。”
李泌不肯让步,告诉李适道:
“陛下:
不是老臣不愿意告诉你这个计策,而是现在讨论这件事情,还为时过早,所谓欲速则不达是也。
只有等到朝廷的开垦政策,收到效果以后,才有实施的基础和实施的价值。
否则,这一切谋略和计划,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没有任何谈论的价值。
陛下啊,办任何事情,都心急不得啊!尤其是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尤其忌讳胡乱折腾,急于求成啊!
臣请求陛下,不要太着急地筹办未来之事。否则,这当前的第一步,也会走不好的!”
李泌恳切地劝慰着李适,然后就打算向皇帝行礼告辞,离开延英殿,回到政事堂去处理政事。
李适也不再坚持,让步道::
“先生说得对!朕也知道,朕自己的性子,有时太急,脾气也不太好。治国切忌瞎折腾,庸人自扰,病急乱投医。
朕深深地了解先生,知道先生是朕的皇祖父和皇父的布衣之交,欣赏先生那种与生俱来的的倔脾气。
先生放心,朕会立即下旨,实施先生的决策的。”
李泌行礼告辞,向政事堂走去,留下李适一个人,还在延英殿里沉思。
15
皇帝召见结束以后,李泌心里也很是兴奋。回到政事堂,处理公事完毕,李泌十分激动地回到自己的家宅里,还把今天与皇帝的交流,想了很久很久,一直兴奋不已。
实际上,今天那些与皇帝详谈的话语,其实早已在李泌的心中,酝酿和谋划了很久很久了。
只不过到了今天,才有恰当的机会,对皇帝和盘托出,并取得了皇帝的大力支持。
李泌自言自语道:
“今日,我终于能够有恰当的机会,与陛下认真地摆谈出来,并且使陛下终于认可,并决定立即实施这些措施。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
我相信,如果朝廷的国策,照此施行下去,是一定会收到克敌制胜,治国安邦的神效的。
只是,有些计划,我现在还不能心急,立即向陛下提出来,稍稍有些遗憾。我只有耐心等待,更加合适的时机了。”
想着想着,李泌不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16
就在这时,妻子卢巧稚,突然闯进了屋中。看见丈夫欣喜晏晏,自鸣得意的神态,卢巧稚知道,丈夫心中,一定有什么志得意满之事,急忙关切地问道:
“先生啊,今天你回家以后,一直都很高兴,究竟是为什么啊?难道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见妻子关切询问,李泌掩住自己的兴奋,故意轻描淡写地回答妻子询问道:
“巧稚啊,也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陛下,听从了我的一点小小的建议而已。”
“先生啊,恐怕不会是先生所言的什么小事,仅仅听从先生一点小的建议而已啊!
一定是陛下,与先生一道,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卢巧稚肯定地说道。
李泌笑了,急忙对妻子说道:
“看样子,什么事情,也瞒不过你啊!的的确确,我与陛下商讨了军事屯田计划等问题,陛下很是支持啊!”
李泌终于难掩自己的兴奋,还是跟妻子老老实实,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妻子卢巧稚听了,十分敬佩,感叹道:“哎呀,我就说嘛,难得先生今天如此高兴,真该好好地庆祝一下啊!”
李泌却有些遗憾,对妻子说道:
“巧稚啊,要说庆祝,还为时尚早啊!军事屯田计划,才刚刚开始,八字还没有一撇,早着呢!
我心里还没有更大的把握,我的一些远大计划,还不能够贸然陛下提出来呢!
比如,联合回纥汗国、大食王国、南诏王国诸国,共同牵制吐蕃王国,使吐蕃王国,陷入几面作战的困境,如此之类的问题。
陛下一向十分痛恨回纥汗国君臣,对回纥汗国君臣,早年曾经给予陛下的那些羞辱,陛下耿耿于怀,一直不能释怀。
我担心的是,陛下听到我的这些建议后,心里会很不高兴,要是陛下一口拒绝我的建议,那就麻烦了。
说不定,连我提出的武装屯田的意见,也可能会被陛下下旨废止,那就会功败垂成,前功尽弃了。
我一定要牢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十分审慎地处理那些问题。等时机成熟,我再向陛下提出以上的那些建议最好啊!”
妻子卢巧稚赞同道:
“先生深知陛下心思,考虑安排,非常恰当。的确如此,心急不得啊!
好了,先生,你就好好歇歇吧!我去叫李瑞、赵芯儿两口子,给先生准备点丰盛的酒菜,我也沾沾先生的喜气,趁机大搓一顿,解解馋呢!”
卢巧稚说完,兴冲冲地走了下去,留下李泌一人,在哪里含笑思考。
17
几月之后,庄稼成熟,顺利收获,李泌的建议,就收到了奇异的效果。
李适专门派遣中使李奇瑞,到秋防军军中,去详细调查,秋防军将士,对军事屯垦的看法。
结果,正如李泌事先预料的那样,秋防军将士,很快尝到了军事屯垦的甜头,愿意留下来,申请垦荒的秋防军将士,居然占了十分之五六还有余。
得到中使李奇瑞的报告,李适长舒了一口气,不再忧虑征兵募兵和粮食的短缺问题。
然而不久,轻松没有几天的李适,又有了新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竟然来自于朝廷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