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宰相陸贄等,實際上大多數大臣官員,都非常了解皇帝陛下的個性品行,知道皇帝為什麽疑慮重重的原因。
李適繼位以後,曾經遭遇多次大臣將領的反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李適的猜疑之心,特別強烈。
而李適自視甚高,自以為才華蓋世,聰明睿智,不肯毫無猜忌地信任自己部屬的大臣將領,讓他們分層負責,各盡其能。
所以,李適才會采取這樣那樣,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各種各樣的預防措施,去防止大臣將領,攬權反叛。
朝廷的文武百官,軍隊的將領,無論官職是大是小,一定要由皇帝自己,來選拔任用,皇帝才放心。
對於宰相、翰林學士等三公九卿大臣,進呈的長遠偉大的規劃,遠見卓識的謀略,李適也很少稱許認可。
及至群臣,一旦遭到皇帝的斥責和罷黜,往往一輩子,李適也不再原諒他,重新收錄起用他。
李適又喜歡以能言善辯,順從聽話,為賢良士大夫的條件,來為朝廷選拔任用人才,因而更加不能,得到敦厚忠實,有獨立人格,腳踏實地幹事的大臣人選了。
自然而然,大唐朝廷對大臣官吏的提拔任用,也就麵臨重重困難,陷入任人唯親的困局。
各種能人誌士,賢良士大夫,遂沉抑於下,不得升進,怨憤日增,甚至投靠敵對陣營或者地方藩鎮。
2
貞元十年(794年)五月,宰相陸贄,不顧李適數次的不滿和申斥,再次呈上親啟密奏,向皇帝進諫,提醒皇帝,選拔任用人才的原則和需要重視的諸多事項道:
“陛下啊:
臣以為,一秉大公,公平公正,獎懲分明,任人唯賢,是維持朝廷正常運轉的最基本的製度和行為原則。
提拔任用人才,是為了勉勵功勞;貶抑降職,是為了懲戒犯下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