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末的朔方镇,已经早早地进入了秋季。不时落下的绵绵阴雨,让天气变得有些寒冷了。
灵武的皇帝行宫里,宫女太监们,也已经早早忙碌了起来,在准备着过冬御寒的用品。
自八月以来,大唐全国各地局势的发展,对大唐朝廷平叛靖乱,是越来越有利了。
然而,灵武的皇帝行宫里,在短暂的喜悦和兴奋之后,李亨又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与茫然之中。
新朝廷里发生的那些烦心的国家大事,扰动着李亨脆弱多疑的心灵。李亨彷徨不安,犹豫不决,愤怒难平。
2
起先,李亨曾经与李泌,李辅国,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南阳王李係诸王一道,秘密磋商驱逐叛军,讨平叛乱之策,准备在朝会上,与文武百官商讨以后,立即开始施行。
当时,李泌为朝廷出谋划策,曾经向李亨建议道:
“陛下:
俗谚,打蛇打七寸,擒贼擒王。
如今,我军军力越发强盛。臣建议陛下,任命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为元帅左厢兵马使,率精兵出井陉关,再次攻打常山郡,图谋夺取安禄山老贼的老巢范阳城;
任命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为元帅右厢兵马使,率众南取冯翊、河东两郡之地。
任命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率领大军主力,寻找机会与安禄山军队决战,消灭叛军主力。
如此,则安禄山四面受敌,一定不能够抵御官军的反击,只有溃散逃亡,此为上上之策。”
李亨本是没有多少主见的人。听了李泌的建议和分析以后,李亨觉得很有道理,立即大加赞赏,一口答应,决定采用李泌的计策道:
“先生说得很对!这样的计策深谋远虑,不失为最佳的破贼之策,就如此办理!”
3
可是不久,朝廷平叛的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李泌率先提出的这项得到皇帝和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等诸王大力支持的军事计划,却因国内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没有立即实行。
而实施这个计谋的最大阻力,竟然是来自于统兵大将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等藩镇高级将领。
自从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反动叛乱以来,大唐君臣,本就对藩镇将领身怀戒备之心,担心第二个安禄山出现,危害社稷。
李亨知道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的态度以后,心里怫然不悦,更加忧郁和担心。
4
此时,正是天宝十五年(756年)的八月,已经进入了绵绵秋雨的秋季。酷热难当的日子,终于熬了过去,北方边塞,开始有些寒意。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久在北方边塞驻扎,已经习惯了北方边塞寒冷的气候。
酷热的夏季过去以后,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反而更加来了精神,时常神采奕奕。
此时的郭子仪,虽然已经是五十九岁的高龄,须发皆白,但依然高大威猛,精神矍铄,虎虎生威。
其时,朔方镇的辖地非常辽阔。节度使郭子仪,在朔方军大营中整日不停地忙碌着,处理着朔方镇辖地的军政要务,整顿、检阅着军队,谋划着讨伐叛贼的事宜。
5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祖籍山西太原阳曲,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郭子仪是武举出身,长得是高大魁梧,勇武不凡,武艺高强,身高六尺有余(一米八以上的身材)。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曾经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所以,郭子仪出生于官宦之家。
在父亲郭敬之的教育和影响下,从时候开始,郭子仪就十分爱读兵书,勤练武功,热心军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无论是读书还是习武,郭子仪都刻苦认真。郭子仪不仅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而且武艺十分高强、阵法娴熟,在军营之中,以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而著称。
二十岁时,郭子仪开始在河东镇(今山西)军营服役。
那时的郭子仪,器宇轩昂,棱角分明,年轻气盛。他胆气过人,仗义豪爽,甚至有些恃才傲物,藐视一切。
郭子仪的上司安曲茹,一向见不得郭子仪傲上不羁,不肯巴结顺从的不逊性格,巴不得找个理由,置郭子仪于死地。
一次,郭子仪因仗义执言,为同在一起执行任务的一个兄弟说情,终于触怒了上司安曲茹。
上司安曲茹,就以郭子仪违反军纪为由,准备按律处斩郭子仪,杀鸡骇猴。
翰林学士李白,那时正奉旨在河东镇一带巡察,受邀亲临监斩现场观礼。
看见郭子仪,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依然是一副大义凛然,天不怕地不怕,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样子,翰林学士李白不禁耸然动容,大为惊异,暗暗称奇。
看见郭子仪勇武不凡,凛然不惧,高大威猛的雄姿,李白不禁心生了爱才之意。
“诸君:
这个壮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不愧为英雄豪杰的样子!李某猜想,这家伙将来一定大有造化,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如今,朝廷正在实施圣上的拓边国策,用人之际,杀掉壮士,实在可惜啊!不如让他戴罪立功,从军边塞。”
李白对郭子仪大生好感,于是对河东镇节度使进言,为郭子仪求情道。
河东镇节度使以及僚属们,都知道翰林学士李白,正受皇帝宠信,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作为皇帝使节,得罪不起。河东镇节度使遂顺水推舟,饶了郭子仪死罪。
于是,李白以自己的官职荣誉担保,挽救了郭子仪的性命。郭子仪年轻的性命,得以保全,终于从死亡中躲过一劫。
6
然而,郭子仪出生官宦人家,却久在河东镇边塞从军,身处下层,不得上司提拔赏识,一直郁郁不得志。
于是不久,郭子仪愤然离职,回到了京师长安,前去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
郭子仪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最终不负李白所望,果然一举成名,获武举异等,补授左卫将军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得以进入皇家禁卫军任职。
到了禁卫军中,郭子仪的才干得以彰显。后来,郭子仪在禁卫军中,屡立战功,被多次提升晋职,步步高升。
天宝八年(749年)之时,郭子仪晋升为藩镇将军,开始出任安塞军军使,拜左卫大将军之职。
天宝十三年(754年),即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前一年,郭子仪出任天德军军使,兼九原郡太守,朔方镇节度使属下右兵马使,成为了大唐军中的一个高级将领。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北方边镇情况十分危急。皇帝李隆基遂下旨,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镇节度使,并命令郭子仪,带领朔方军到平叛前线讨平安禄山逆贼。
自此以后,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正式进入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唐朝廷藩镇大将(节度使)的行列。
7
自“贞观之治”以来,大唐王朝内地,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路不拾遗,盗贼绝迹,多年未曾发生过战争。
在天下太平的环境里,内地武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内地郡县,军备十分空虚。
安禄山率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军队反叛朝廷的时候,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的文官武将,一听安禄山反叛的信息,无不惊慌失措,恐慌不已。
有的文官武将开城迎敌,投靠安禄山叛军;有的弃城逃跑,不顾百姓军队;有的被叛军擒杀,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安禄山率领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精锐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
一路之上,安禄山叛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很快地,安禄山的叛军就席卷、占领了北方一大片富庶地区,黄河以北二十四郡都落入安禄山的掌控之中。
安禄山放纵部下的将士们掠夺财富、妇女,作为对叛军将士的奖励。
安禄山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就烧杀掳掠,**妇女,强抽壮丁,残害百姓,无恶不作。
沦陷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陷入绝境。
8
不仅仅是大唐朝廷的民间百姓、下层官吏不识兵革,竞相竞赛豪奢,就是大唐君臣、达官贵人,也长期沉溺于游乐宴饮、骄奢**逸的享乐生活之中,完全荒废了武事。
所以起初,安禄山刚刚在范阳发动军事叛乱之时,大唐朝廷君臣根本没有丝毫应变的军事准备。
常常是事到临头,安禄山叛军已经兵临城下,威胁城池之时,大唐君臣、地方官吏才如梦初醒,只得仓皇失措地仓促应战,急急忙忙地商讨抵御叛军之计。
而眼见大唐朝廷毫无防备,安禄山更加得意忘形,雄心勃勃。就这样,安禄山统领的叛军,势如破竹,攻陷了河北数十个郡县,很快就兵临东京洛阳城下。
到了此时,大唐形势变得更加的危急。皇帝李隆基这才如梦初醒,病急乱投医,开始打起精神,商讨平叛之事。
李隆基下旨,急派大唐名将封常清、高仙芝等将领,率领亲信随从官员,去东京洛阳募兵,准备抵抗、反击安禄山的叛军。
但封常清、高仙芝等将领仓促招募的士卒,不过是一群地痞流氓、无赖之徒组成的乌合之众而已。
这群没有经过训练,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又受到奸相杨国忠,中使监军边令诚等人的阻挠和陷害,难敌安禄山的虎狼之师。
东京洛阳,也很快陷落安禄山之手,平叛形势,对大唐朝廷更加不利。
李隆基闻听封常清、高仙芝失守洛阳的败讯,勃然大怒,顿时失去了了理智。
在盛怒之下,李隆基头脑发昏,自毁长城,听信杨国忠、边令诚的谗言,处斩了官军平叛主将封常清、高仙芝二将。
到了此时,西京长安也岌岌可危,大唐朝廷平叛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9
在这千钧一发的最紧要的危急急关头,某一天,李隆基的头脑,终于冷静清醒了一会。
于是,李隆基急忙下旨,提拔朔方镇(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属下右兵马使郭子仪,为朔方镇节度使,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镇军队,东讨安禄山叛军。
接受皇帝的旨意以后,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发誓**平安禄山叛贼。
天宝十五年(756年)四月,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统领朔方军,攻打安禄山叛军,旗开得胜。
朔方镇唐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了北方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安禄山属下大将薛忠义等叛军将领,坑其骑兵两千人。
薛忠义部下骑兵,骁勇善战,屡战屡胜,是安禄山部下最精锐的蛮族队伍之一。
朔方镇官军首战得胜,大挫了叛军气势,大张了官军声威。
接着,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又派遣别将公孙琼岩,率领两千骑兵,攻击驻守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的安禄山叛军,同样大获全胜,全歼驻守的叛军。
重镇马邑的收复,逆转了官军战场的劣势,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官军朔方镇军队与太原军的紧密联系。
从此以后,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为唐军的反攻,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捷报传到西京长安,唐朝廷人心稍安。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也以此功,加授御史大夫一职。
10
不久,见平叛形势有所好转,李隆基遂命令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回到自己驻守的朔方镇,补充自己的兵员,以便从正面战场出击安禄山叛军,以图实现收复东京洛阳的战略构想。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上书皇帝,建议李隆基道:
“陛下:
如今安禄山贼势盛大,必须首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东都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断绝绝叛军的后方供给线以后,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的有生力量,收复东京洛阳。”
郭子仪的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战略的制定,是对平叛战场局势的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李隆基君臣再三磋商,接受了郭子仪的建议,开始厉兵秣马,做反攻安禄山叛军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