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六十六回 板荡臣子仪荐才 乱世杰光弼崛起

字体:16+-

1

天宝十五载(756)年初,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意识到北方重镇太原的重要地势,于是上书朝廷,推荐大将李光弼,出任节度使要职,率军前去镇守太原。

李隆基认为有理,遂同意了郭子仪的推荐,下旨任命李光弼,为河东镇节度副使。

郭子仪亲自从自己的朔方镇大军之中,挑选了一万人的精锐军队,交给河东镇节度副使李光弼带领,亲自送李光弼出征河东。

河东镇节度副使李光弼,于是打算由太原出井陉口,发动对安禄山叛军的攻击。

2

大唐名将李光弼,是契丹族人。李光弼的父李楷洛,原是一个契丹部落的酋长,娶燕国公李楷固之女为妻。

燕国公李楷固,原是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的部将,也是契丹名将,曾经屡次武周军队,后与副将骆务整一道归降武周,因宰相狄仁杰的说情,而受到重用,立下赫赫功勋。

武则天当政时候,契丹部落酋长李楷洛,也归顺了大唐朝廷,被朝廷拜为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镇节度副使,封蓟国(蓟郡)公。

李楷洛以骁勇善战,英勇无畏而著称。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受任为左骁卫将军的李楷洛,发兵二万余人,分为三军,去袭击背叛大唐朝廷的奚部落及契丹(辽河上游)部落联军,史称“冷陉之战”。

在冷陉之战中,左骁卫将军李楷洛统领的唐军,被叛将李大酺打败。幽州都督孙佺和周以悌等,也被奚部落俘杀。

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失利而归,郁郁不安,一直希望继续报效朝廷,洗雪失败耻辱。

不久,吐蕃王国军队侵犯大唐的河源诸地。朔方镇节度副使李楷洛,其时驻军河源,遂请求率精兵击退之,朝廷准奏。

这一次,蓟国公李楷洛统率的唐军,大胜吐蕃军队,凯旋而归,一雪前耻。

而主将蓟国公李楷洛,却不幸以暴病,卒于道上,死于反击吐蕃胜利的归途中,可谓为国捐躯。

皇帝闻听李楷洛死亡的噩耗,大为痛惜。

为了表彰蓟国公李楷洛的功绩,朝廷特赠李楷洛,为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所以,李光弼可说是忠烈之后。

3

李光弼不拘言笑,年轻时候,就以为人严肃、深沉、刚毅、果断而著称于世,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

初入军旅之时,李光弼以父荫任左卫郎,后来担任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属于河西、陇右镇节度。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安北都护李光弼,因此成为了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的部属将领。

王忠嗣非常器重部将李光弼,十分欣赏李光弼的才干。那时,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曾当众赞扬李光弼说道:

“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王忠嗣曾经请求朝廷,补李光弼为河西、陇右节度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李隆基下旨同意。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安思顺任朔方镇节度使。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也非常看重李光弼的军事才干,曾经上表李隆基,请求任命李光弼,为朔方镇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朔方镇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也就是坐镇留守朔方镇基地的朔方镇副节度使。

李隆基准奏,封李光弼为蓟郡公,知朔方镇留后。李光弼由此从河西、陇右节度府,转调到朔方镇去任职。

那时,郭子仪也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麾下任职,担任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一职。

因此,与郭子仪与李光弼,就成为了朔方镇同事,彼此敬慕,相互了解也很深。

4

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一直十分赞赏喜爱李光弼,曾经想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李光弼为妻。

那时,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与河西、陇右镇节度使哥舒翰,范阳镇节度使安禄山等藩镇大将有隙,关系不好,李光弼不愿意参与到藩镇大将们的勾心斗角之中。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光弼听到自己的上司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想招他为婿的消息以后,就托病辞官回家,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

河西、陇右镇节度使哥舒翰,也十分敬佩李光弼的品行和才干,觉得李光弼是个杰出人才,朝廷不用他,将他闲置,实在可惜。

河西、陇右镇节度使哥舒翰,便奏请皇帝,将李光弼召回京师长安任职,进行妥善安置。

5

李光弼的身材魁梧结实,相貌堂堂,有着契丹族勇士特有的典型相貌。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公开反叛朝廷那年,李光弼刚刚四十八岁,正当英气勃勃的盛年之时。

当时,李光弼在京担任闲职,他的手下,并没有多少军队,也没有被大唐朝廷委以重任,生活似乎悠闲轻松。

虽然李光弼的生活悠闲轻松,但此时,李光弼见国家形势危急,却也没有在家闲着,而是在整日在军中,训练着军队,不时回到自己的大营之中,翻翻历代兵家典籍,研判叛军动向。

不久,安禄山节节胜利,攻陷了东都洛阳,大唐朝廷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曾经与李光弼一道,同在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共事,深知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和品行。于是,郭子仪就向皇帝(唐玄宗)上书,推荐李光弼。

李隆基赞同郭子仪的意见。于是李隆基下旨,授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任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郡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着即上任,主持平叛事宜。

6

李光弼一上任河东镇节度副大使,就在平定安禄山叛乱的战争中,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

李光弼上任河东镇节度副大使立下的第一个功绩,就是为大唐王朝,收复了常山郡(今河北正定)。

常山郡,地处安禄山叛军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燕两军,都势在必得。

当初,常山郡由常山郡太守颜昊卿守卫。颜昊卿父子,被安禄山叛军杀害以后,常山郡就落入了叛军的手中。

李光弼就任河东镇节度副大使以后不久,就率领郭子仪拨付的朔方镇将士五千人,进攻守卫常山郡的叛军。常山郡当地军民,闻听李光弼来讨贼,兵临城下,群起响应李光弼。

常山郡团练兵,在城内发动起义,将守卫常山郡的叛军主将史思义等将领,绑到李光弼的军中,归降朝廷。

在内外配合下,李光弼统领的朔方镇官军将士,很快就重新收复了常山郡。

河东镇节度副大使李光弼,善待叛将史思义,亲自为史思义松绑,说服史思义。

史思义感悟,决心真心诚意地归顺李光弼,并向李光弼供出了叛军的动向和兵力部署等。

7

第1天,叛将史思明,就听说了常山郡失守的消息,不禁大惊失色,大吃一惊。史思明久在军中,晓畅军事,深知常山郡扼守南北的重要性。

于是,叛军名将史思明,亲自率二万叛军精锐骑兵,直压常山郡郡城之下,准备夺回常山郡城池。

李光弼所部将士,只有朔方镇郭子仪分来的一万兵力,可谓兵微将寡,无力抵御叛军名将史思明率领的叛军大军精锐主力。

李光弼见情势不妙,就向史思义虚心问计。降将史思义,于是向李光弼献计说道:

“大帅,今我军行军作战十分疲劳,逢敌不可支持。不如收军入城,坚守城池,料胜而出。

虏兵锋锐,一时气盛,必不能持久。等其怠惰懈怠之时,我军再行攻击,图之万全。”

李光弼连声称赞道:“史大人,此计大妙!”

李光弼遂接受了史思义的谋略,守城不出。

李光弼把自己的军队,分成四队,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当史思明叛军疲惫,在野外吃饭休息时,李光弼以逸待劳,派轻骑数千,突然袭击史思明叛军,一举消灭了叛军五千将士。

史思明眼见自己率领的两万叛军,死伤惨重,与官军相比,再也没有优势了,史思明只好无可奈何地退兵解围。

河东镇节度副大使李光弼统率的官军,节节胜利。李光弼很快率军,收复了常山郡管辖九县之中的七县。

8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率朔方军来常山郡,与李光弼胜利会师,两军联合,在嘉山一带与叛将史思明统领叛军精锐进行决战。

唐军大获全胜,大破史思明叛军,斩首四万,俘千余人。

史思明统领的叛军是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最倚重、最精锐的叛军部队。由此,安禄山的局势,开始变得危殆。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郡即位,下诏命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镇副节度大使李光弼从前线,率军到灵武郡朝见新君。

9

起初,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镇副节度大使李光弼,同为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麾下的著名将领,二人的同事关系,曾经十分融洽和谐。

后来,两人却因故生隙,因志趣不相投,有了隔阂和矛盾,成为了一对死对头。即使偶尔因公,坐在一起,两人也陌同路人,从不私下交谈一句。

10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六日,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老巢范阳发动叛乱。

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叛贼安禄山的堂兄的缘故,而被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所陷害而去职。

李隆基下旨,任命郭子仪,担任朔方镇节度使。

于是,朔方镇兵马使郭子仪,扶摇直上,代替自己的上司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当上了皇帝信任的朔方镇节度使(将军),成为了比李光弼职位高一级的上级大将军(节度使)。

听到与自己有嫌隙的郭子仪,成为了皇帝宠信的朔方镇节度使,有了独断一方的专杀大权,李光弼心里十分恐惧,担心不已道:

“我与郭大人虽然是多年朔方镇同事,但一向不睦,而郭大人用荣升节度使高职。如果郭大人挟私报复,借故诛杀我,我将如何应对呢?岂不是只有束手就死吗?”

于是,李光弼以退为进,他放低自己的姿态,前去觐见郭子仪认错,低声下气地向郭子仪下跪请罪说:

“将军啊,从前,属下不小心得罪了将军,我甘愿一死,以赎我罪。只希望将军宽宏大量,能够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女。”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却恢宏大度,不计前嫌。郭子仪见李光弼惶恐不安,急忙亲自走下堂去,亲切地握住李光弼的手,拉李光弼起来,安抚李光弼说道:

“光弼啊,如今国家动乱,我们的君王,也受到了叛逆的侮辱。不是阁下您,不能协助君王,平定叛逆。

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而陷害国家栋梁呢?”

郭子仪一边流着涕泪,一边用忠义之道,对李光弼加以勉励,安抚李光弼担惊受怕的心。

但李光弼依然犹疑不安,不敢相信郭子仪的诚心诚意。郭子仪见状,深为忧虑,沉吟道: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光弼心不自安,对国家不利啊!”

为了表达自己不计前嫌的诚意,郭子仪于是很快上表皇帝,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镇节度使。

李隆基准奏,李光弼遂被朝廷任命为河东镇节度副使,并接受了郭子仪分割的朔方镇一万精锐部队。

“郭将军襟怀坦**,胸襟开阔,以国家为重,不计私怨的行为,真是令人感到啊!

我李光弼怎么能够不为国竭尽忠诚,报答郭将军的推举之恩呢?”李光弼十分敬佩感激,把郭子仪看做自己的兄长对待。

从此以后,郭子仪、李光弼两人一道,情同手足,时常率军出征,相互配合,攻打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