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六十七回 谋讨逆突遇波折 共破贼君臣同心

字体:16+-

1

回头再说,李亨与李泌秘密商量妥当,定好讨伐安禄山的计策之后,就准备立即举行朝会,召见大将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等文武大臣,商议安排征讨逆贼安禄山之大计,打算立即实施李泌精心设计的讨贼战略。

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久在军中任职,不晓朝廷政务,对朝廷的运转模式,并不是十分知晓和理解。

虽然他们两人,也都听人谈论过,李泌与皇帝多年相识、相知的亲密关系,但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都没有亲眼见过李泌处理政事的本领,对李泌的学识、智慧和才干,了解得并不是很深。

所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实际上对李泌的智慧和才干,也并不是十分认同。甚至心目中,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可能还有深深的不解和疑惑,有一丝丝对书生治国的轻蔑。

2

上朝之时,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正好与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一路同行。

于是,郭子仪与李光弼二将,一边同行上朝,一边私下里交流谈论说道:

“光弼啊,你发现没有,陛下有些书生意气,感情用事。

长源先生,虽然据说是才高八斗,谈吐高雅,超凡脱俗,但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

长源先生一介书生,并未从政理事,对处理军事、政事治理,都没有丝毫的经验可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纸上谈兵。

陛下呢,却对没有任何从政、从军经验的长源先生,是言听计从,信任备至。对长源先生的计谋,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光弼以为,这是不是有些宠信过分了呢?

子仪私下担心,陛下一心听从先生的谋略,会像赵括当年那样,纸上谈兵,误了国家大事啊!

我们俩饱受大唐恩赐,都是国家忠臣,对这些问题,不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

否则,放任书生误国,必将危害平叛大业,甚至危及大唐帝国根本。”郭子仪疑虑重重地对李光弼讲道。

“大帅所言极是!光弼也是如此看法。上朝以后,光弼一定据理力争,打消陛下的讨贼计划,以免误了国家讨贼大计,危害大唐帝国。”

李光弼也深以为然,慷慨激昂地向郭子仪许诺道。

3

上朝以后,李亨果然就李泌拟定好的军事计划和战略部署,去询问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

听了皇帝宣布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计划,郭子仪十分忧急,认为十分不妥。

郭子仪立即首先出班,站了出来,脸色沉重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实施这样的战略计划,似乎有些不妥。

据臣私下观察,如今叛贼安禄山的力量,还十分强大,我军讨伐叛军的兵力,也是严重不足。

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以及战局的发展和变化的情况,种种因素来看,分兵作战的战略部署,并不十分恰当。如此的话,官军势必顾此失彼,首尾不能够照应,势必被安禄山的叛军各个击破,以失败告终。臣以为,这个计划还是延后实施为宜。”

郭子仪慷慨激昂地当庭向皇帝陈述道。

紧接着,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也按照与郭子仪的约定,站了起来,附和郭子仪的意见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郭大帅的担忧是对的。从现在局势的发展状况来看,实施长源先生拟定的军事计划,有些还有些为时过早。

臣以为,等各地勤王大军完全集结,朝廷的兵力强盛以后,那时再重新研究实施,长源先生的分兵讨伐战略不迟。”

4

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与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的说辞,如出一辙,都不同意分兵,去讨伐安禄山叛军。

李亨最忌恨部属朋比为奸,相互勾结,听了两位大将的反对意见以后,李亨勃然不悦,阴沉着脸,不发一言。

“朕心里十分清楚,郭子仪、李光弼二将所说,十分在理。朕对叛军的情形,也并不是十分了解。朕刚刚继位不久,的确也不太懂得军事、政事的处理问题。

但朕与先生多年相交,相信先生的智慧和才干,确信先生的谋略是正确的。

李光弼与郭子仪两将,一向关系友好。他们会不会相互勾结,与朕作对,破坏朝廷的讨贼大计呢?”

想到这些问题,李亨疑惑起来,心里有些隐隐不安。

见皇帝脸色阴沉,沉吟不语,郭子仪、李光弼二将,没有看出皇帝的心病,依然不以为意。

郭子仪、李光弼二将,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又走出班列,详详细细地说了若干的反对理由。

见皇帝与大将的意见不一致,群臣也是疑惑不安,莫衷一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5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两个武夫,哪里明白皇帝的缜密心思呢?

此时此刻,李亨继位不久,皇位不牢,急于求成,只想尽快地为帝国立下功勋,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帝位。

听了郭子仪,李光弼的这些反对理由以后,李亨心里更加不满气恼。李亨的脸色为之突变,暗自思量道:

“看样子,朕不能够对文武大臣们太好了。太宠信自己的臣下,反而会让他们得意忘形,洋洋自得,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

如今,将领们骄横跋扈,朕早就看不下去了。看样子,朕只有好好地教训一下郭子仪、李光弼两将,才能够整顿一下将领们的羁傲不逊,重振朕的威严。

要不然,藩镇节度使们,都不将朕看在眼里,不听从朕的旨意了。”

眼见郭子仪、李光弼等两位军事重臣,都竭力反对自己讨伐叛军的计划,李亨越听越气愤,不禁勃然大怒起来,怒斥二将道:

“二位将军言之凿凿,反对的理由颇多。一句话,都是朕的决策,有问题。

你们两位将军,是觉得朕初登帝位,没有治国理政经验,怀疑朕的能力吗?

你们两位将军认为,朕的战略决策,是朕一时心血**,闭门造车,盲目自负做出来的吗?

你们是存心轻视朕这个新君,挑战皇帝的权威,不听从朕的旨意了吗?

为什么,你们两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军事主官,要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和理由,竭力拖延阻挠朕实施此项讨贼计划呢?”

李亨早就对藩镇将领们的专横跋扈,目无君上,深恶痛疾了。他声色俱厉地当庭训斥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两人道。

此时的李亨,眼见郭子仪与李光弼这两位,自己亲自重用提拔的藩镇高级将领,也不太接受自己的战略部署,服从自己这个皇帝的命令,觉得大失面子,不禁怒不可遏地大喝了起来。

6

看见皇帝怒不可遏,声色俱厉地当庭斥责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群臣都大惊失色。

李泌也感到有些意外,思忖道:“陛下一向冷静深沉,不轻易动怒。今天究竟是什么了呢?”

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位将军,看见一向冷静内敛、和善慈祥的皇帝,突然发怒,当庭训斥,也都有些始料未及,不禁有些惊慌恐惧,不知所措起来。

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位将军,久在边塞从军,从前与李亨的接触并不多,也并不是十分了解李亨的个性。

7

只有李泌的心里,最为清楚,知道李亨之所以发怒,并不仅仅是因为容不下大臣、大将们的反对意见。

而是因为,藩镇大将以及大臣们对待新君的轻慢态度,让皇帝觉得,自己的皇帝威严,受到了臣子们的巨大伤害,觉得自己的皇帝权威,受到了臣下的蔑视漠视,而发怒生气。

或者说,李亨不过是欲借此次事件,借题发挥,借打压德高望重的军中统兵大将的方式,来树立新君的威信而已。

8

郭子仪和李光弼俩,能够混到藩镇节度使高位,当然皆不是莽撞之徒,泛泛之辈,头脑还算十分清醒。

郭子仪、李光弼心里都十分清楚,如果真的触怒了皇帝,最终将意味着什么。

见李亨发怒,郭子仪和李光弼,急仆拜于地,向皇帝道歉,请求恕罪说道:

“陛下,臣等鲁莽草率,没有认真思考研究陛下的远大谋略,就口吐狂言,说三道四,实属大逆不道,请陛下恕罪!”

“你们都是军中老将,经验丰富,你们没有错,你们有理!都是朕刚刚继位,理事才干不足,思虑不周,朕的战略不当。朕昏庸无能,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是桀纣一样的君王。散朝!”

李亨气呼呼地发话道。

朝会不欢而散,这次研讨征伐安禄山的军事会议,最终无疾而终,没有什么结果。

9

郭子仪、李光弼和诸位文武大臣,心惊胆战地离开了灵武郡的行宫大殿。文武大臣都已经远去,李亨依然痴痴地呆坐在皇帝宝座上,生着闷气。

元帅府行军司马李辅国、李瑞等侍从们不发一言,似乎在担心着什么,深怕说话不慎,再次触怒皇帝。

等了一会,李亨的气消了许多,渐渐平静了下来,也为自己朝会时的冲动发火感到后悔。

在旁边侍候着皇帝的李辅国,见李亨渐渐消气,急忙堆上笑脸,上前安慰李亨道:

“陛下,不用生气!藩镇大将们骄横跋扈惯了,这不过是他们的常态罢了!

太上皇时代,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这些藩镇将领们,就被圣上惯坏了,何止郭子仪、李光弼这些无名小卒呢?陛下不需要为这些事情生气烦恼,气坏了身体。

辅国以为,只要英明的陛下,假以时日,能够抓紧时间,整肃一下军纪,约束一下这些骄兵悍将,整顿一下朝廷这些目无君上的不良风气,就没有什么君王的权威,树立不了的问题。

当初,李承光、管崇嗣那些骄兵悍将,最终不是都被英明果断的陛下,收拾得规规矩矩、服服帖帖吗?”

“还是辅国深得朕心!朕并不是那些容不下不同意见的昏君,而是对他们,对朕的傲慢不逊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愤。

朕在他们心中,还算是一个一统天下、一呼百应的君王吗?为什么他们会侮慢、藐视朕,到如此的地步呢?”

李亨依然耿耿于怀,“辅国啊,群臣会不会认为朕,对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等功臣不满、怨恨,心里不够坦**呢?

他们会不会觉得朕的度量,不够宏达,容不下大臣们在朝堂上公开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呢?”

“不用担心,陛下!辅国以为,陛下的做法,是非常妥当的!如果不给这些拥兵自重的骄兵悍将们,一点颜色看看,陛下怎么能够树立皇帝的威望,让藩镇们俯首听命呢?”

李辅国微笑着,继续劝李亨道。

“听了辅国的话,朕的心里稍稍好受了一些!感谢辅国的支持和安慰,只有辅国深得朕心!

辅国啊,辛苦你了!麻烦你帮朕,好好照看照看皇家禁卫军。只有皇家禁卫军,朕才觉得放心。忙完以后,你就去好好歇歇吧,让朕冷静地思索一会。

有诸王和李瑞等禁卫军将士,在宫外侍候朕就可以了。辅国,你也累了,你下去好好歇歇吧!有事,朕会通知你的。”

李亨挥了挥手,十分体谅地示意李辅国下去休息。李辅国不敢再说,急匆匆地走了下去。

10

静静地思索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李亨的心情,更加平静了一些,自语道:

“朕在廷会上对大臣将领发怒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分,没有君王的度量呢?然而,统兵大将的傲慢不逊,不听指令,怎么能够不让人愤怒,不该加以制止呢?”

李亨心里那种忿忿不平的情绪,还是难以完全平复。

等了很久,李亨终于完全冷静了下来。他侧转自己的身子,对着在宫门侍候的禁卫军卫士李瑞说道:

“李瑞啊,麻烦你亲自到广平王府里,去请先生前来行宫,商讨大事。

朕要和先生谈谈,如何处置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个侮慢君王,抗拒君命的家伙!”

李亨闷闷不乐地吩咐李瑞道。

“谨遵陛下旨意。兄弟们,你们守好宫门,保护好陛下,我去去元帅府就来。”

李瑞见皇帝愤怒,不敢前去招惹他,立即急匆匆地前去,通知自己的主人李泌,前来行宫商讨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