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泌脸色凝重,步履匆匆地跟着李瑞,来到了皇帝行宫。刚一坐稳,李亨就对着李泌,大声地抱怨了起来:
“先生啊,你又没有发现,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啊?所谓既得陇,又思蜀啊!
因为国家新近遇上安禄山等恶贼叛变大唐朝廷的非常事件,朕又在灵武城,新即大位为新君,朝廷正需要用人之际。
所以,仅仅在很短的时间里,朕就让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超越朝廷正常的升迁规矩,自偏裨将领、一方大将的位置,一下子晋升至三公、将相的地位。
可以说,朕对二位将军,是鸿恩浩**,宠信有加,赏赐至丰,无微不至。二位将军如今已经是荣登将相之位,荣极一时,无人能比,他们怎么还不满足呢?
你看看,今天朝会,他们俩居然率先跳出来,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大张旗鼓、气焰嚣张地反对朕的讨贼方略,故意跟朕过不去,藐视朕的皇帝威严。
朕与先生和大臣们商议研讨,决定兵分两路,去征讨安禄山这伙逆贼。他们身为将相,不思率先垂范,为国建功,竟然拖三拉四,欲迁延时日,延宕国家大计。
朕今天实在忍不住了,怒火中烧,不得不当庭狠狠地斥叱了他们一顿。
他俩自知有错,皆拜伏于地,表示认罪。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而朕此刻,依然是怒火难平,愤懑不已。如今看来,两位将军,已经是面有骄色,骄横跋扈惯了,再惯着他们,不加惩罚已经完全不行了。
不如此,那些骄兵悍将,纷纷效尤,不是越发不将朕这个皇帝,放在他们眼里了吗?不是越发要藐视朕的皇帝威严了吗?那法律法规和战场军令,怎么能够实施,朝廷怎么能够治理呢?
如今,朝廷正准备克复两京,扫除安禄山叛贼,平定天下。而负责主持这次讨伐军务的最主要将领,居然敢于骄纵放肆,自行其是,不听从朝廷的旨意,这不是要谋反的节奏吗?
先生啊,刚才朝会上发生的这件事,朕惕然警觉,深感忧虑和担心,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朕初登大位,法规未兴,军令不行,威严不足。如果文武大臣,统兵大将,都不听从朝廷的号令,自行其是,各自为战,朕将如何一统天下,平定逆贼呢?
所以朕紧急召见先生前来,就是要与先生商议一下,如何去处置这些骄兵悍将,重振皇帝的权威。”
李亨气呼呼地向李泌抱怨道。
2
听了李亨的抱怨,李泌有些自责,有些愧悔,一阵担忧和恐惧,掠上李泌的心头:
“如今国运衰颓,用人之际,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承光等杰出将领的悲剧,绝对不能够重演,自毁长城啊!”
李泌振作精神,露出严肃的神态,对李亨说道:
“陛下,你的忧虑和担心是对的!然而,如今叛逆猖狂,用人之际,不可轻率行事,自毁长城。
治国必须恩威并用,一味的宠爱与打压,都是不行的,必须王霸之道兼济才行,尤其正当陛下初登大宝之时。
陛下啊,请您不要心急!
臣以为,对于那些强势人物,必须讲究策略,攻心为上才是。既要让他们见识到皇帝的尊严和权威,体会到朝廷律令军令的森严,也不能够太过伤害他们的面子,打击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心怀不满,心生怨恨,对朝廷离心离德,危害国家大计。
臣以为,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虽然在朝堂上公开出面,反对陛下的战略部署,非议臣平叛的谋略,但他们也并不是故意想以下犯上,要对抗陛下的旨意,要存心与臣过不去。
说实话,他们俩率先向陛下靠拢,可谓忠心耿耿,深明大义。他们对战略部署,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也是为了更好、更顺利地完成朝廷平叛大业,青史留名,才并不是对陛下,有什么不满与怨恨,与臣有什么私人恩怨和过节。
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一向在北方边塞,为国家守边,可谓功勋卓著,劳苦功高。
他们长期不在京师,对微臣的品行、才干、谋略等,确实是不太了解和信任。所以,他们不太相信臣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谋划,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臣以为,他们没有人云亦云,曲意阿谀逢迎,反而是一件利国利民值得赞赏的好事。
他们对臣的平叛谋略,心里有不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责难和疑问,反而表明了他们对陛下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重视,是一件非常值得奖赏的事情!
臣以为,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如此地精忠报国,忠于王事,怎么能够不得到陛下的极度宠爱和信任呢?
臣希望陛下,不应该因为二将,当庭冒犯陛下、伤害陛下面子之事,而损害了君臣之间和谐良好的关系,危害朝廷平叛靖国大计。”
李泌委婉地向李亨解释道,平息着李亨的怒气。
3
“先生,你胸怀大度,豁达无私,不计私人恩怨,令人十分敬佩。先生真的是心地善良,心胸豁达,没有心机,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私利,不知道人心叵测。
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实际上应该都知道,这个平叛谋略,其实是出于先生的谋划。
他们竭力反对朕的这个战略部署、进军计划,实际上是不信任先生的才干和谋略,看不起先生的才智和本领。
朕今天之所以在朝会上,对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的表现如此恼怒生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意见,不合朕意,与朝廷的决策相悖,而是有深刻原因的。
现下,朕正准备组建大元帅府,负责领导全国的平叛战事,欲对先生委以重任。
朕正欲委任先生担任要职,到元帅府中,去帮助元帅,议论、商讨和处理军机大事,主管和参赞讨伐军军务。
如果将领们藐视先生,悖逆元帅号令,大元帅府的号令不行,将领们有令不遵,有法不依,怎么能够贯彻朕的讨贼旨意,去完成中兴靖乱大业呢?
所以,朕坚持以为,必须立即对郭子仪和李光弼二将军,示以威令,惩治惩治他们对君王的傲慢不逊才行。
朕要让那些骄兵悍将,那些无知狂妄的将领们,知道一些皇帝的威严,知道元帅和先生的权威才行!只有如此,才能够伸张军令,令行禁止,否则,必将危害不轻,伤害靖乱讨贼大事。”
李亨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斩钉截铁地对李泌说道。
4
见李亨对自己如此信赖,如此支持,李泌更加激动起来。他感激地看着李亨一眼,眼里似乎有了一些泪水。
李泌对着李亨,发誓道:
“感谢陛下的宠爱和恩宠,给予臣如此大的信任和权力!臣怎么敢不竭尽忠心,为国效力呢?”
“先生啊,那些大将们,不过是一群鼠目寸光的莽夫而已,没有深谋远虑。
只有朕深刻了解先生的才能,知道先生才高八斗,智慧超群,高瞻远瞩,善于谋划大事,而又一向对朕忠心不二,没有私心杂念。
此刻,正是先生大显神威,建功立业的时候。朕深信,先生一定会不辜负朕的信任,协助朕完成中兴靖乱大业。”
李亨赞扬李泌道。
“多谢陛下的信任!让臣慎重细致地思考一个计策,想想如何妥善地处理此事。既要做到不伤害朝廷的威严,也要做到不伤害大将们的进取之心,两全其美。”
李泌不再言语,默默地看着李亨,批阅处理着朝廷的各种奏章,独自沉思了好大一会。
5
突然,李泌微笑了起来,心中有了主意。李亨瞥眼看见,急忙放下手中的奏章,注视着李泌。
李泌含着笑,向李亨献策道:
“陛下:
耽误您一点宝贵的时间,请您听听臣的意见。
陛下,你说得非常有理!如果朝廷的军令不行,就根本无法指挥大军,完成决胜于千里之外,平定天下的重任。
而臣现在,不过是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本是山野之人,无官无职,又无特殊的资历和威望。
臣到元帅府参赞军务,的的确确可能会对那些权高位重的统兵将领无计可施,奈何他们不得,无法调动指挥他们。
如果陛下一定要让二位将军,懂得尊崇陛下,畏惧微臣,听从兵马元帅和微臣的指令,而又不想过分地伤害他们的自尊,损伤和谐的君臣关系的话,微臣这里,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小小谋略,不知是否可行?请陛下斟酌斟酌。
微臣清楚,李光弼和郭子仪二位将军,平素都在边塞军中谋事,到京朝见皇帝的机会很少,并未见过陛下的嫡长子广平王殿下以及诸位亲王。
微臣恳请陛下,令广平王殿下暂至元帅府待命。然后,陛下专门设下私宴,款待一下郭李二位将军,缓和一下君臣之间彼此误解,有些隔阂的紧张关系。
如今的天气,进入深秋,北方边塞已经渐渐寒冷。等到郭、李二位将军到来之时,陛下就借故脱身,让臣与他们一道,就火取暖,行令喝酒,饮酒畅谈,谈天说地,随意闲聊。
到了饮酒**之时,陛下再叫广平王殿下进来,与我们同聚闲聊。那时,再实施我们的谋略如何呢?”
李泌靠近李亨的身边,对着李亨耳语了几句。
李亨听罢,拍手叫好,连连点头称赞道:
“此计大妙!
我们这样做,就是要让郭、李二位将军,亲眼看看,广平王以朕的皇长子之尊,仍能俯身听命,服从先生的酒令。
由此可见,朕是非常宠信尊重先生的。
这样做,就能够让郭、李二位将军感受到,先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帅府发出的军令,就相当于朕的旨意,是必须严格执行的。他们今后倘若失律,就可能有悖逆君王的杀身之罪。
这个小计谋,一箭双雕,隔山震虎,既能够达到,震慑他们听从元帅和先生军令的目的,又能够做到,让郭李二将军警惕。
这样做,不失为一个妙策,既不伤我们君臣之间的和气,又不会让郭李二将军怨恨离心,可谓两全其美!就照此办理!”
君臣协商妥当。
6
李泌为人细心,心思一向缜密,做事小心谨慎,考虑问题,力求周全,不留漏洞。
向李亨献上此策,李泌又感到似乎有些不妥,可怕会因此伤害道广平王的自尊,于是暗自寻思道:
“不好啊,臣向陛下贡献此策,不过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一个小计谋。
虽然能够树立皇帝威严,抬高臣的地位,增加臣的威信,有利于臣指挥朝中的文武大臣。
但恐怕臣这样做,会有损于广平王的尊严和面子啊!
如果臣不思补救,恐怕会给我自己,无端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让广平王怨恨臣呢?
而广平王殿下,却是陛下的嫡长子,大唐帝国的皇储啊!我李泌,怎么能够有一丝一毫的失礼,得罪最尊贵的人物,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祸患呢?”
想到这里,刚刚有些得意的李泌,不禁大吃了一惊,倜然警觉起来。
7
思忖一下,李泌遂又向李亨接着补充说道:
“陛下啊,请原谅微臣的狂妄无礼。
微臣希望陛下,能够亲自对广平王殿下,说明说明这个情况,让大王知道,微臣这样做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要让大王知道,微臣这样设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要让郭、李二位将军,知道皇帝的尊严,畏惧大王和微臣,便于日后指挥文武百官行动,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元帅和微臣的号令。
微臣这样做,是出于迫不得已,并不是臣下仗恃陛下的宠爱信任,而轻视广平王,存心贬低广平王,让广平王殿下受到屈辱,以免引起广平王的误解和生气。”
8
李亨见李泌竟然如此多虑,心里十分不解,他带着一些疑惑的眼神,用责备的语气问李泌道:
“先生啊,你已经跟随朕多年了,难道还不了解朕的孩子们,还不了解朕的心意吗?先生实在是有些多虑了。
朕的孩子们,广平王、南阳王、建宁王诸王,一向敬佩先生的才干、品行和谋略,对先生也是敬若神明,认为先生足智多谋,才干超群。
广平王、南阳王、建宁王诸王,与先生的关系,一直是十分的亲近和亲密。
朕也十分了解,广平王这孩子温顺敦厚、心胸开阔的个性,广平王孩儿,怎么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呢?”
9
李泌微微地摇了摇头,神色渐渐地严肃起来,非常郑重地对李亨说道:
“陛下啊,广平王是陛下的长子,帝国的储君,未来的皇帝。他的地位,自然是极为尊贵的。
正是因为陛下,一直对臣十分亲近信任,广平王为了孝顺陛下,才与臣真心相交的。
臣只是一介山野草民,布衣之士,怎么敢对陛下的嫡长子,我们大唐帝国未来的国君,不畏惧、不尊敬的呢?”
“先生言之有理!朕理解先生的心意了!”见李泌说得十分在理,李亨与李泌彼此的相交又颇深,了解李泌的品行和个性,李亨遂含笑点头答应。
“好了,先生!朕会专门召见广平王,为广平王好好地解释解释这件事的,说明先生这样做,都是朕的意图,以免俶儿误会先生的好意,横生波折。”
“多谢陛下!臣就放心了。”李泌笑着感谢李亨道。
君臣磋商计议完毕。
10
第二天的傍晚,冷风不断吹起,天气也越发寒冷。
一天的朝会结束,广平王李俶,遵照父皇的吩咐,早早地来到了行宫中,侍候父皇。
不久,李光弼、郭子仪二将领,也遵旨来到了行宫中,向皇帝汇报军中的情况。
召见完毕,李亨庚即对李光弼、郭子仪二位将领下旨道:
“两位将军:
今天天气十分寒冷,你们两位将军,整日为国事操劳,一定十分劳累疲惫。
如今饥寒交迫,你们回家用餐,恐怕会伤害身体。你们俩就请留在行宫中,小饮一会,填饱肚子,再回家去吧!
朕还有些国事,需要立即处理,不能够陪伴两位爱卿了。先生一向见多识广,很是健谈,就请长源先生,陪着两位爱卿,坐饮闲聊,说些旧事趣事把!
两位将军不必拘礼,尽兴才是,不醉不归。”
李亨向郭子仪、李光弼二将吩咐完毕,就借故起身,带着李辅国离开,回到内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