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八十三回 忆往事郁闷万分 望未来信心倍增

字体:16+-

1

那时,日渐衰老、精力不济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越来越厌烦处理朝廷政事,遂委托宰相李林甫等亲信大臣,主持大唐朝廷大局,协助处理政事。

奸相李林甫,本就是一个利欲熏心、贪恋权势之人,见此大喜,正好借机揽政,排斥异己。

李林甫十分担心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等战功赫赫的著名藩镇边关大帅,会夺去他受到的宠爱和手中掌握的巨大权利。

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李林甫千方百计地要杜绝,像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那样的文武兼备的边关大帅,入朝为相的机会。

李林甫揣摩李隆基猜忌制约文武权臣的心理,于是就向李隆基建议,请求皇帝任命蕃将,担任边关大帅,以便剥夺、制衡藩镇汉将的权力。

李林甫的建议,似乎很有见地,理由貌似也十分充分有理。

蕃将既熟悉边疆异族的生活和战斗习俗,又勇猛善战,可以使大唐朝廷,更好地完成开拓疆域的大业。

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遂认为李林甫言之有理,打算立即放手,任用蕃将,去担任边关大帅,接替汉将们的权力,以制衡汉将。

李隆基作出这一决定时,刚刚被朝廷任命为平卢兵马使的安禄山,很快就把握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李林甫此举,固然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位作想。不过,另一方面,也同时透露出了李林甫认为蕃将不过是一介武夫,对蕃将们的那种极度的轻蔑之情。

李林甫认为,胡人绝对没有资格,去担当朝廷的大任,甚至担任宰相要职。

所以那时,宰相李林甫与藩镇大将安禄山之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微妙起来。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李隆基的恩宠,他的态度相当傲慢。

安禄山的言行举止,大大咧咧,对人相当不恭敬,根本就没有把宰相李林甫,看在自己眼里。

李林甫老奸巨猾,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

李林甫暗自决定,要好好给安禄山上一课,给安禄山一点颜色看看,叫安禄山彻底明白,掌握朝廷生杀大权,在朝廷主事负责的,究竟是谁。

2

此时,历任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道黜陟使、迁户部侍郎,兼朝廷二十余使等职的王鉷,那时也专权用事,而且深受李隆基的宠信,和国舅杨国忠齐名。

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李林甫托故,把御史中丞王鉷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观看宰相理事。

御史中丞王鉷,身兼朝廷二十余职,所受皇帝的恩宠,无与伦比。

但御史中丞王鉷,见了宰相李林甫,却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对李林甫竭尽吹嘘拍马、阿谀奉迎。

李林甫向王鉷问对,也十分的精审。王鉷的对答,更是百倍的恭敬。

安禄山站在一旁,大是震撼。他不知不觉地瞪大了眼睛,对李林甫的态度也变得恭敬起来。

王鉷对李林甫说话越谨慎,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态度,也就越发恭敬畏惧。

李林甫察言观色,很快就发现安禄山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李林甫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惩戒安禄山的目的,就找了一个台阶,给安禄山下。

李林甫这才冠冕堂皇,话中有话地对安禄山说道:

“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陛下的欢心,实在是可喜可贺啊!

请将军务必好自为之,一心效命朝廷,对朝廷忠心耿耿,不要产生二心。陛下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啊!”

听了李林甫暗示的话语,安禄山心中顿时十分的畏惧,自忖道:

“本将军今天终于明白,朝廷中的实权派人物,真正的老大,究竟是谁了。连太子殿下都对首相大人畏惧三分,禄山怎么敢不敬畏相国呢?”

而且,李林甫有一个特别的过人之处,深得安禄山畏服的地方,那就是每次和安禄山谈话之时,李林甫都能准确地猜透,安禄山内心的真实心思。

安禄山不得不常常在心里,暗暗惊服、称奇,知道李林甫口蜜腹剑,招惹不得,对李林甫充满敬仰和畏惧。

安禄山虽然善于拍马屁,能够将皇帝哄得服服帖帖,并且经常以直言无忌的爽直性格出现,对满朝文武也大都是倨傲无礼,敢于任意地侮慢朝臣,连国舅杨国忠也不看在眼里,但唯独畏惧信服宰相李林甫一人。

只要李林甫开口问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心惊胆战,冷汗淋漓,深怕一言不慎,触怒李林甫,招来滔天大祸。

李林甫询问安禄山事情,无论大小巨细,安禄山也不敢有丝毫的隐瞒,简直将李林甫奉若了神明。

李林甫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想轻易地得罪招惹安禄山。他见安禄山意屈降服,也不免暗自得意。

从此以后,李林甫对安禄山采取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策略,把安禄山管理得服服帖帖了。

3

慢慢地,李林甫与安禄山二人的关系,也变得亲密了起来。安禄山常常亲切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

安禄山人在范阳之时,每逢派心腹部将刘骆谷等人向朝廷奏事,他都要恭敬地首先询问心腹部将刘骆谷等,这件事情,宰相李林甫大人,究竟打算,如何处理的。

安禄山的奏事之人心腹部将刘骆谷,每每从西京长安回来,安禄山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问“十郎何如何如”之类的话语。

安禄山曾对自己的亲近之人高尚、严庄等人放言道:

“诸君:

我安禄山出生入死,把生死置之度外,是天不怕地不怕,连当今圣上我也毫不畏惧。禄山我心中,只是害怕李相公一人,不知是何缘故。此所谓一物降一物吧!”

由此可以看出,骄横跋扈的安禄山对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的畏惧和忌惮之深。

安禄山对亲密属下所说的这些话,实际上也道出了当时大唐朝廷的现实状况:皇帝正忙于奢侈享乐,不理朝政,朝政则全为宰相李林甫等人所把持。

大唐朝廷的大权,尽在宰相李林甫等人之手,安禄山怎么敢不畏惧呢?

那时,安禄山派其心腹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城长安,负责窥探和侦察朝廷的一举一动,并及时地将大唐朝廷的各种动静,飞马通报安禄山。

所以,李林甫的奏本,与皇帝准备起用蕃将,担任边关藩镇节度使这一类重大的决策,很快就被通报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得知这一些情况后,喜出望外。他预感到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

于是,安禄山一面加紧贿赂使节张利贞等出巡幽州的钦差大臣,一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给李隆基和李林甫进献战俘、各类杂畜、各色珍禽异兽、珍珠宝物等,表达忠诚。

安禄山还及时地入朝,当面向李隆基表白自己忠贞不二,耿耿尽忠的心迹。

安禄山不仅向李隆基表达忠诚,还向宰相李林甫表明,他自己只想给宰相捧书、献墨的赤胆忠心,只愿作宰相李林甫的骁将,不敢有任何的异谋。

安禄山的表现,进一步让李隆基感到十分称心,让李林甫觉得非常放心。

安禄山遂一路升迁,平步青云,直至被赐铁券、封王爵,担任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镇节度使。

4

想到这里,李泌不禁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自思道:

“哎,安禄山后来举旗谋反,实在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贵人物的施政措施,有莫大的关系啊!

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那样,对安禄山恩威并用,既拉拢、又打压,才最终使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啊!

杨国忠只知道一味地依靠强力,依靠高压政策,去相逼安禄山,才造成了安禄山的铤而走险,起兵反叛啊!

安禄山能够快速地发家,既与安禄山的阴险狡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有关,又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掌权大臣的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密不可分啊!

更与陛下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盲目扩边扩张,有着非常直接的相关啊!”

想起安禄山发迹的这些往事,李泌也有些懊恼起来。

“在当时的局势下,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奸佞贪腐之徒的轮番出现,并非偶然啊!太上皇陛下,也应当负有最大的责任啊!他们的犯上作乱,是正逢其时啊!

谁又能料得到呢,朝廷君臣一手捧上来的宠儿,朝廷最最宠爱的封疆大吏,竟然发动反叛,成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罪魁呢?

现在,安禄山已经罪恶昭彰,恶贯满盈。

可是,朝中居然还有人,在为安禄山这类盗贼辩解,认为‘安禄山这人,其实他当初的本性并不坏,都是受杨国忠的欺压和逼迫,以及他手下的影响而变坏的。’

这种说法,实在是是非不分,荒唐至极,荒谬至极啊!”

李泌默默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反思着安禄山最终反叛的深刻教训。

5

“先生,你怎么走神了呢?你在想些什么呢?朕在与你谈论,李林甫那个奸贼的事情呢!”

李亨有些不满的话,一下子把李泌从沉思中惊醒。

“陛下啊,请原谅臣的无礼,臣的确有些走神了。

微臣刚才正在思考,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些奸佞小人,当初究竟是如何祸国殃民,剖析其中的原因呢!

陛下啊,微臣虽然与李林甫也有刻骨的仇恨,但微臣思索再三,还是觉得,陛下今后,不宜对李林甫等奸佞小人,做太过严厉的处置。

陛下啊,您如今正在平定天下,这正是显示陛下的伟大度量,彰显陛下您阔达的胸襟与宏伟气魄的时候。

陛下您何必眦睚必报,去仇视一个死人,与死人过不去,招惹官吏百姓非议呢!

李林甫如今,不过是塚中的一堆枯骨,已死不能够复生,他能够知道些什么呢?

陛下对李林甫这样严厉处置,虽然解恨,但却明明白白地显示,陛下的心胸与度量不够宏大,有伤陛下的英明啊!

更加重要的是,现在那些追随贼酋安禄山等盗贼叛逆谋反的人,都是陛下的仇敌、死敌。

如果他们听到,陛下对早已经死去的人,对地下的枯骨,都要借机报复,以泄私愤,恐怕就会阻止他们,改过自新的决心,徒增更多的敌人。”

李泌急忙委婉地劝解李亨道。

6

听了李泌劝解的话,李亨的脸,霎时黑了下去。他怒气冲冲,脸色涨红,恨恨地大声说道:

“李林甫这个蟊贼,实在是太可恨了!朕实在饶他不得!他曾用尽各种心机,来陷害朕,迫害朕。

那个时候,朕是日夜惶恐不安,早上都不能保证,能不能活到晚上。

朕最终得以苟且保住自己的性命,完全是一种侥幸啊!朕怎么能够饶恕他这样的奸贼呢?

朕不仅要叫李林甫自己付出沉痛代价,还要让他的李氏家族,也付出巨大的代价!

先生啊,你今天究竟是怎么了,怎么居然会帮那个蟊贼说话呢?难道那狗贼,曾经给了你什么好处吗?

当初,李林甫那狗贼,也非常讨厌和嫉恨你啊!他也千方百计地想陷害你,只差没有把你,害死而已!

你今天怎么居然一反常态,会一心一意地帮这个逆贼说话呢?”李亨似乎有了酒意,不住地厉声责问李泌道。

李泌一听,震撼不已。

7

“陛下啊,微臣怎么会不记得,当初发生的那一些不堪回首的惨事呢!

陛下啊,你想想吧,微臣并不是不恨李林甫那帮弄权误国的奸佞啊!

微臣对那李林甫那帮祸国殃民的狗贼,也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挫骨扬灰!”

李泌急忙向李亨辩解解释道,“陛下啊,您慎重地考虑过,你这样做的后果了吗?

当初,李林甫可是太上皇十分欣赏、十分喜欢、十分宠爱、十分信任的人啊!

太上皇统治大唐帝国,将近五十年。当时天下太平,太上皇可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享尽了无上尊荣。

如今,安禄山发动叛乱,四海动**,天下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太上皇不再是当年的太平天子了。

太上皇却只有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孤身逃亡到遥远的巴蜀,以避安禄山的贼势。

南方穷苦,山水险恶,气候恶劣,而太上皇的年事已高,年老体衰,心内充满忧惧,时常担忧,能不能够重返京师。

如果太上皇突然间听闻,陛下对李林甫那狗贼,采取那种激烈的手段,老人家私下里势必会认为,陛下是因为妻子韦妃等亲人,被奸相李林甫迫害致死的缘故,而采取这项报复措施,以发泄自己的私怨啊!

当时,那件韦妃等亲人遇害的惨案发生的时候,太上皇的内心里,其实也是十分赞成,赞同严厉处置韦妃兄妹的。

所谓人心同然。

太上皇的心里,如今一定也会为韦妃等亲人遇害这件惨事,而感到后悔、惭愧,心里内疚万分。

万一太上皇因此事而忧虑生病,恐怕天下人就会背地里议论陛下,说陛下虽富有天下,却不能容忍君亲!恐怕陛下这样做,会有伤陛下孝顺慈爱的英名。”

李泌恳切地劝解着李亨道。李亨一听,如有所感,顿时沉默了下来。

8

李泌的话还没有说完,李亨已经深深领悟,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李亨急急地奔下天井的台阶,跪下双腿,向上天叩头说道:

“感谢苍天啊!您把长源先生送给了朕!

朕一心怒火攻心,被仇恨迷惑了双眼,没有想到上皇的感受啊!是上天透过先生的口,来对朕这样说话的啊!

先生这样周全考虑,避免了朕被天下官吏百姓,说成一个忘恩负义的不孝之子啊!”

跪拜了很久,李亨重新回到李泌的身边,紧紧地抱住李泌的脖子,痛苦地哭泣不止。

李泌轻轻地地拍着李亨的肩膀,不停地劝慰着李亨,抚平李亨心潮澎湃的激动。

哭了很久很久,李亨才终于平静下来,回到了现实,为自己刚才的失态,感到有些羞愧。

9

李亨、李泌君臣两人,又静静地饮了一会酒,不言不语,默默地沉思。

隔了一会,李亨忽然想起了妻子张姝姝一直念念不忘、催促自己办理的那件事情。

于是,李亨急忙出言,征询李泌的意见问道:

“先生啊,朕十分感谢你的提醒!你的谏言,又一次避免了朕犯下过失,铸成大错,不至于终身后悔。

但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长久地郁结在朕的心中。朕一直无法解脱,一直想立即解决这个问题。

先生见多识广,见识高远,处事公正。今天我们君臣有些闲暇,朕很想听听先生的意见。

朕的良娣爱妻,一直对朕忠心耿耿,相敬如宾,侍候了朕好些年,给朕生养了几个龙子龙女。

她对朕亲敬有加,也备受朕的喜爱和宠信,朕对她是钦敬不已,发誓与她白头偕老,矢志不渝。

朕最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她不仅陪伴朕渡过了患难,而且对朕的帮助很多很大,朕一直感激不尽。

如今,良娣又替朕生下了一个龙子。朕心里非常高兴,十分感激她。

先生也一定十分清楚,良娣的家世。良娣出生世家,知书识礼,她的祖母,是朕的祖母、太上皇的娘亲昭成太后的亲妹妹。

当年,太上皇的娘亲昭成太后,被奸贼进谗害死后,太上皇没有了亲娘,就由良娣的祖母养育长大成人,最终建立赫赫功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对良娣祖母的养育恩情,太上皇一直念念不忘,铭记于心。朕也牢牢地将良娣的祖母养育父皇的恩情记在了心里,一直想报答她们的盛大恩德。

如今,朕继位以后,一直还没有立下皇后。皇后之位,已经空了很久了。

朕打算立即下旨,封良娣为正宫皇后,以奖励良娣的忠诚,安慰太上皇孝顺长辈的心意。

先生以为,这个想法如何呢?”李亨十分殷切地询问李泌道。李泌一听,大吃一惊。

10

昭成太后窦女士,是太上皇李隆基的亲生母亲。但很早的时候,昭成太后窦女士,就被李隆基的祖母则天皇帝害死了。

而昭成太后窦女士的妹妹,也就是李隆基的姨妈窦女士,是张姝姝的亲祖母。

李隆基失去母亲后,是张姝姝的祖母窦女士,把幼小的李隆基抚养成人的。

李隆基登基继位以后,为了报答张姝姝的祖母窦女士一家的抚养恩德,就下旨,封自己的姨妈-张姝姝的祖母窦女士为邓国夫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女士的夫家张氏家族,也因此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窦女士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张去惑、张去疑、张去奢、张去逸、张去盈。

不久,李隆基还做主下旨,让姨妈邓国夫人窦女士的小儿子张去盈,娶了自己的女儿常芬公主为妻。

张家与李唐皇家,亲上加亲了。

张去盈是张姝姝的叔父,而张姝姝是邓国夫人窦女士第四个儿子张去逸的亲生女儿。

所以,后来李亨的太子妃韦氏被黜以后,李隆基亲自做主,让张姝姝成为了太子李亨的良娣。

11

李泌与张姝姝也是京兆长安的乡亲,对于良娣张姝姝的家世和与李唐皇家的这些亲戚关系,李泌当然是非常了解的。

可是,李泌突然听李亨说到,准备正式下旨,册封张良娣为皇后的这些话语,李泌还是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一种莫名的恐惧,袭上了李泌的心里:

“哎呀,大事不妙!

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陛下所说的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封后问题,只涉及到皇家私事。

实际上,这是牵涉到皇帝继承人的国家大事,甚至可能发生夺嫡的危机,在朝廷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啊!

这可是一个,足以让国家、家族覆灭的严峻问题啊!

皇帝继承人问题,可是历朝历代的文武大臣,都忌讳参与,十分慎重的大事情啊!

如果我贸然参与、牵扯到皇帝的继承人问题之中去,岂不是会惹火烧身吗?

对于陛下所说的这件事,我可如何去应对,如何独善其身呢?

早先,我与良娣之间,因为赏赐七宝鞍、晋封淑妃称号的问题,就已经有了一些芥蒂,产生了一些隔阂。

如果这一次,我依然坚持自己的主见,继续进言,阻挠陛下晋封良娣为皇后,我与良娣的关系,不是会越来越糟糕吗?

良娣对我的仇视与怨恨,岂不是会越来越深吗?

我该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呢?”想到这个十分紧要的问题,李泌担心不已,没有理会李亨心情迫切的追问,忧心忡忡地沉思了起来。

“哎呀,国家大事要紧。我怎么能够为了独善其身,恐惧因言遭祸,就不顾国家大计、天下苍生呢?

看样子,为了社稷的稳定,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帝国的复兴,我李泌只有把自己和家族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实际上,如今,陛下推心置腹地与我谈起这个问题,征求我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我根本就无法回避的啊!”

李泌默默地沉思了很久很久,踌躇不决,在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12

最后,李泌沉思良久,终于开言,对李亨说道:

“陛下啊:

恕臣直言!陛下提到的封后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他是关系社稷安危的重大问题,必须慎之又慎,仓促不得,急躁不得啊!否则,定会带来无穷隐患。

微臣十分清楚,当初陛下身在灵武之时,继位登基,并不是为了陛下个人的私利和贪欲。

都是因为灵武的文武百官,希望建立功劳,为了平叛靖乱,稳定社稷的大局着想,陛下才被他们强逼,最终委屈自己,登上至尊宝座的。

陛下孝顺志诚、天下至公的胸怀,一直令臣十分敬佩,高山仰止。

臣私下以为,当前陛下的首要任务,是在平叛靖乱,稳定大唐江山社稷,以免臣民非议陛下的皇位得之不当。

至于封后晋爵这些皇家私事,最好暂时延后处理,先等待一下太上皇的旨意以后才好。

这样做,一则可以避免天下人说闲话,非议陛下以私废公,忘记了匡扶社稷,拯救百姓的大事;二则,可以体现陛下的孝顺慈爱,表达陛下对太上皇的尊重和敬仰,堵住天下官吏百姓非议的嘴巴。

如今,良娣正青春年少,而陛下也正年富力强。封后这件事,并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最好是一步一步来,等到平定叛贼,迎回太上皇之后。

何必要急在一时,留下口舌之争,让臣民非议陛下以私废公,轻重不分呢?

在臣看来,就是最多,也不过是延后一年半载而已!

臣私下以为,为了安慰良娣,奖励良娣尊君辅国的功绩,陛下不如先封良娣为淑妃,大肆封赏良娣的家人,以满足良娣的诚挚心愿。

这样一步一步来,既不违背朝廷既有的妃嫔、功臣品级递升赏赐规矩,又不会在臣民面前,落下话柄。

这岂一件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事情呢?陛下以为,这样做如何呢?”

李泌非常清楚,早在灵武登基之时,李亨就想下旨,晋升良娣为淑妃,于是就顺水推舟,将球踢给李亨道。

李亨沉默半响,表示同意道:

“先生所言有理!

按照皇家礼仪中规定的品级递升规矩,对良娣进行奖赏,这样做是最为合理恰当的。

朕是天下人的君王,不能够给人留下以私废公太过自私,只想到宗室和国戚家族利益的嫌疑。

朕决定,听从先生的意见,先册封良娣为淑妃。等平定叛贼,光复京师,接回上皇以后,再决定封后问题。”

李亨终于让步,赞同李泌的意见道。

李泌一听,长舒了一口气,不再与李亨谈起封后这样的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