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九十三回 崔光远率部反正 李元帅兵临西京

字体:16+-

1

起先,至德二年(757年)闰八月二十六日,驻守长安的叛军将领安洛,突然率领大燕军队,袭击李亨行宫凤翔郡。

御史大夫崔光远得讯,命令自己的部将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等,紧急率众军,抗击叛军偷袭。

叛军将领安洛偷袭不成,急忙退兵回城。

御史大夫崔光远,便乘胜率领官军,在骆谷(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一带伏击叛军,击破燕军。

官军追击大燕贼军,到了中渭桥(陕西省咸阳市东)一带,杀守桥燕军部众一千人,追击叛军将士,进入了长安皇家林苑的大门。

当时,还有一只叛军部队,屯扎在武功。

听说自己的燕军队伍偷袭官军失败以后,驻守武功的燕军将领崔焕,急忙烧毁武功的燕军营垒而逃,撤离了武功。

遗憾的是,在那次战斗中,唐军行军司马王伯伦,在与叛军的血战中战死沙场,判官李椿的力气用尽,也被叛军活捉生擒。

然而,从此以后,官军就逐渐扫清了西京长安的外围,兵临城下。

大燕叛军再不敢入西边,来侵犯李亨行宫凤翔郡。

2

却说这个御史大夫崔光远,很有几分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真本事。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那天早上,李隆基带着侍卫的禁军六军士兵、一百余名朝廷文武官员,以及皇亲国戚等,离弃西京长安,仓皇出逃。

皇帝李隆基一行出逃后,京师长安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大城,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城里的人,争着出去,四下逃命;城外的人争着进来,想借机发些国难财。

宦官、宫女,四散逃离禁宫。宫室禁苑、王侯宅第,都无人把守了,市井百姓,也能够随意出入。

于是,便有一些暴徒流氓,打起了国库和那些达官贵人宅邸的主意。

他们进入宫城,贵人宅邸,公然抢劫,最后还四处放火,将那些搬不动的财物,全部烧毁。

3

面对城市中这一切混乱之景,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手下帮手很少,一时也惶恐不安,无能为力,根本无法制止。

大敌当前,那些长期享受大唐朝廷丰厚俸禄的大唐官员、差役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恪尽职守,为大唐尽忠。

他们借用官府的资源和力量,逃走的竟然比谁都还快,而且是不计其数,不可阻拦。

就这样,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等官员,在慌乱之间,一时也找不到自己的下属官吏,帮助维护京师长安的治安了。

就在一月之前,即天宝十五年(756年)的五月初,京兆尹崔光远,才刚刚从遥远的突厥汗国出使回来。

崔光远刚刚回到京城长安没有多久,并不十分了解朝廷最近发生的巨变,以及当前面临的种种深重危机。

崔光远似乎压根就还没有真正弄明白,朝廷内外,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故。

眼见潼关失守,形势危急,仓皇逃离西京长安的皇帝李隆基,手下无人,于是匆匆任命崔光远,为京兆尹,命令崔光远负责京师长安的治安。

皇帝一走,京师长安顿时陷入混乱。给京兆尹崔光远留下的,就是这么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面对京师长安这一团混乱的局面,京兆尹崔光远唯有摇头苦笑,焦虑恼怒而已,实在很有些无能为力。

但维持京城治安,是京兆尹应尽的职责,不能因为皇帝不在京师长安,自己就撒手不管了。

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虽也算是一个官场混混,但也的确有些真本事。

见京师长安混乱,火光四起,崔光远非常着急,决定冒着危险,采取行动,维持治安。

崔光远一面到处寻找人手帮忙,带着官员衙役四处灭火;一面临时招聘人员,担任各级主管,补充缺少的部门人手,处理京城长安的事务。

京兆尹崔光远,手下有了一些人手以后,接着他就开始采取强硬的手段,努力恢复京城长安的秩序。

京兆尹崔光远下令,凡是趁乱打劫,抢劫、盗窃公私财物者,一律就地正法。

在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下达严厉命令,官府一连诛杀了十几个乘乱盗抢公私财物的暴徒之后,京城长安内的混乱局势,才逐步地稳定了下来。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七,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带领叛军,到达了长安城下。

见叛军兵临城下,长安军民,更加惊慌失措。

此时,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见孙孝哲统领的大燕叛军兵临城下,大唐朝廷大势已去,越发清楚“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深刻含义。

为了保护长安居民,免遭叛军屠杀,京兆尹崔光远,于是提前派他的儿子崔元,携带自己的亲笔信,快马加鞭,前往东都洛阳,去觐见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表示自己,愿意归降大燕帝国的愿望。

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见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归顺,大喜,下旨同意。

所以,等孙孝哲率领的叛军兵马,一到京师长安以后,京兆尹崔光远和监门将军边令诚等官吏,就命令部下,放弃抵抗,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

大燕叛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长安城。

叛军占领长安城池以后,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的内心,忐忑不安,为自己及其家族的命运忧心忡忡。

京兆尹崔光远既悔恨自己,没有尽到守土有责的职责,对不起大唐朝廷,但想到自己投降叛军,暂时拯救了长安万千百姓的生命,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安慰。

燕帝安禄山,见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既做到了尽忠职守,守土有责的职责,又很识时务,归顺大燕,很是欣赏。

安禄山当即下旨,任命崔光远,仍旧担任京兆尹,负责西京长安治安,帮助维持西京长安秩序。

所以,崔光远在名义上,就归属了安禄山的大燕帝国,依然负责起了维护京师长安的秩序的责任。

4

燕军将领在京师长安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就立即剥下了他们宣称的实行仁政,保护平民百姓的伪装,开始烧杀抢掠了。

于是,大燕叛军统治下的长安百姓,再次陷入了血雨腥风,水深火热之中。

早先,叛将孙孝哲,秉承安禄山的旨意,令人先在崇仁坊,设立起了安禄山长子安庆宗的亡灵牌位。

然后,孙孝哲下令,在城中大肆搜捕大唐余孽。

大唐王朝留在京师长安,没有来得及出逃的皇亲国戚、朝中显贵大臣等相关人员八十三人,全部押到了崇仁坊,被叛军捆绑在了灵位前的木桩上。

孙孝哲下令,将这八十三人,统统剥光衣服,一律杀死,挖出心肝,用来祭奠安庆宗的魂灵。

皇亲国戚的死者之中,身份最尊贵的是霍国长公主。

霍国长公主,是睿宗皇帝李旦的女儿,玄宗皇帝李隆基的亲妹妹。

霍国长公主性格刚烈,临死不屈,死前骂声不绝,大燕叛军将士也不禁动容。

霍国长公主的丈夫,驸马杨朏,也一同被大燕叛军杀害。

其它皇族众人,如永王李璘的妃子侯莫陈氏、义王的妃子阎氏、陈王的妃子韦氏、信王的妃子任氏等人,或者魂不附体,或者哀哀痛哭,或者放声痛骂,或者临危不惧,也都在叛军的屠刀下,凄惨的死去了。

就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叛军将士也绝不放过,杀的一个不留,统统被斩草除根。

当年那些依附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朝臣,以及安禄山平素所讨厌的人,也都被安禄山下令,一个个处死了。

叛军下手杀人时,手段极为狠毒。他们甚至将人的脑盖骨,用铁棒揭去,以至脑浆四溅,血流满街,惨不忍睹。

七月十七日,叛将孙孝哲,又指挥大燕叛兵,搜捕到了躲藏起来的二十余个漏网之鱼—大唐皇孙及郡主、县主等,也一并将他们杀死。

这些郡主、县主,是太子、诸王之女,也都是些金枝玉叶。

跟随李隆基逃离长安的文武大臣,他们在京的家人和族人,也有很多很多,惨遭安禄山叛军的荼毒,惨遭叛军将士杀害。

安禄山又以百姓中有些无赖地痞,曾经进入皇宫抢劫为借口,放纵部下,在城中大规模地搜查和掠夺。

燕军们不仅搜查宫中器物,连老百姓的一点私产,都一抢而光。长安百姓因此,家徒四壁,惨不忍睹。

安禄山还令“府县推按”,对普通百姓进行严刑逼供,牵连搜捕。

哪怕是涉及到一些细小的官府、皇宫物品,叛军都要严加追查。一连十,十连百,株连无数。

长安城中动**不安,官吏百姓都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叛意再生。

5

此时的京兆尹崔光远,毕竟还有些血性。

眼见大燕叛军的残暴行径,百姓的悲惨处境,京兆尹崔光远十分悔恨,心生了背叛大燕,回归大唐之意。

正好此时,安禄山的盟友,同罗部落酋长阿史那从礼,突然率领五千骑兵,离开安禄山的叛军主力,从皇家林苑,偷走御马,出走北方边塞。

阿史那从礼,率部出走之时,还同时偷走了皇宫马厩饲养的两千匹御马。

阿史那从礼离开长安,径直向北方边塞同罗部落的根据地老巢逃去。

长安城中的官吏百姓,不明真相,均以为阿史那从礼,反正起义,出城投奔大唐朝廷去了。

安禄山任命的长安各级官吏,也都以为叛军大势已去,大唐朝廷的反攻大军,即将杀到。

于是,长安城中,再度恐慌起来。军民人等,逃的逃,藏的藏,各自逃命。

监狱里的囚犯,也无人看管,自己跑了出来,四处躲藏。

6

京兆尹崔光远,听到这个消息,也以为唐军将要进军西京京师,发动反攻了。

京兆尹崔光远看到了长安百姓的怨恨和不满,耳闻了李亨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当下暗暗筹划,准备见机行事。

于是,京兆尹崔光远,准备立即派人,前去包围长安叛军主将孙孝哲的住宅,擒住孙孝哲,立下一大功。

谁知消息走漏,叛军主将孙孝哲,已经知晓了这件事,并立刻将紧急军情,报告给了安禄山,请求支援。

而在这时,京兆尹崔光远,也已经弄清楚阿史那从礼出走的真实情况,不由得有些惊慌失措,后悔起来。

但事已至此,京兆尹崔光远,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杀身之祸转瞬即至,只有自救才行。

崔光远便与长安县令苏震等,一起商量,决议立即采取行动,率众反出长安去。

长安县令苏震,也是名门之后。苏震的爷爷许国公苏瓌,是中宗、睿宗时期的名相,其伯父许国公苏颋,也是开元年间“燕许大手笔”中的名人。

7

京兆尹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两人协商妥当,立即率领手下部属,动起手来。

京兆尹崔光远的第一步行动,就是立即关闭京兆府办公大院的大门,杀掉了燕军的两名“曳河落”将士。

“曳河落”为契丹语,其意为“壮士”。

这两名契丹壮士,是孙孝哲在京兆府中安插的暗探,专门负责监视京兆尹崔光远的。

杀掉契丹暗探后,崔光远率领府、县官吏,径直奔向城门,向外逃命。

在胡人居住的西市附近,崔光远、苏震等人,遭遇到了叛军将士的追击。

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8

京兆尹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率领众人,一边奋勇地与燕军士兵搏斗,一边大喊,鼓动长安百姓道:

“百姓们,大家都反了,出城去吧!否则,留在城中,只有死路一条!”

西市中的许多百姓,听到了京兆尹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的呼喊,不少青壮年百姓,应声参加了战斗。

双方在西市的激战,甚是惨烈。可说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死者无数。

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等人,边战边退。

7

崔光远的一名下属张裕,那时已经奋勇当先,突围开路,直接奔向了西行要道的西门-开远门。

开远门是西行的一个重要通道。这里往日人烟幅凑,车水马龙,店肆林立,酒馔丰溢,络绎不绝。

崔光远的手下张裕,快马加鞭,直奔开远门门下。

张裕用盛气凌人的语气,通知守卫开远门的燕军军官安志朝说道:

“安大人,眼下局势紧张,谣言四起。京兆大尹崔大人,将要率众巡查各个城门,以防不测。请大人立即准备,迎接京兆尹大人!”

城门守将安志朝等燕军守门将士,这时还未知晓崔光远等人已经反叛大燕的消息。

见传令者张裕,正是京兆大尹衙门里的人,安志朝不但未起疑心,还要部下摆出仪仗,列队迎接长官京兆大尹崔光远。

正忙乱之间,京兆尹崔光远、苏震一行人,已经冲到了开远门城门之下。

京兆大尹崔光远,一声号令,手起刀落,守门军士安志朝等,全部被崔光远、苏震杀死。

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等一行十余人,这才趁机快马加鞭,冲出长安城去。

8

沿路,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等,还招募了百余人,夜过咸阳,直奔灵武,投奔李亨。

因为事出仓促,不及带走自己的家属,崔光远和苏震等人留在西京长安的家人,尽为叛军所害。

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一行人,到达灵武后,李亨非常欣喜。李亨急忙下令,隆重接待反正归来的京兆尹崔光远与长安县令苏震。

9

早先,李亨还是太子之时,崔光远便是太子部下的属官左赞善大夫,所以,李亨对崔光远一向十分信任。

当初年青之时,崔光远和杨国忠,都爱好“樗蒲”,堪称知音。

樗蒲,是一种以掷骰子,来决定胜负的赌博游戏。

杨国忠因杨贵妃的裙带关系,青云直上后,樗友崔光远,也成为了受益者。

后来,崔光远被杨国忠调入京师长安,在太子李亨的东宫,任左赞善大夫一职。

崔光远身材高大,一表人才,谈吐不凡,善于待人接物。一见崔光远,李亨就十分欣赏。

10

如今,崔光远重新回归大唐以后,李亨不仅没有追究崔光远和苏震等人,曾经投降大燕叛贼之罪,而且还立即擢拜崔光远,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大加宠信。

李亨派遣御史大夫崔光远,去渭河北岸,招集逃散的官吏民众。

同时,李亨也任命苏震,为御史中丞。

如今,御史大夫崔光远,又率军获得了攻占西京长安外围首战的胜利。

自此,崔光远天下扬名。

李亨下旨,专门接见御史大夫崔光远,大加赏赐。

11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五日,天下兵马元帅李俶,副元帅李係,行军长史李泌等,率领东征大军各路兵马,从各军的驻地出发,向西京长安挺进。

此时,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已经身先士卒,率先率领朔方镇军队,到达了长安前线。

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见元帅广平王李俶等,率领主力大军到来,心里非常激动。

作为东道主,郭子仪当即为天下兵马元帅李俶,副元帅李係,行军长史李泌等等将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盛情迎接和款待东征军将士,并为他们供应补充足够的军需。

接着,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南阳王李係、行军长史李泌发令,召集各路主将,召开军事会议。

经过认真研究,唐军将领吸取了清渠之战中,被叛军步骑夹击,全军失败的教训。

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决定,加大官军的纵深部署和配置,加强侧翼的掩护。

与诸将商讨结束,元帅广平王李俶,成竹在胸,立即斗志昂扬地发号施令道:

“诸君:

此次决战,事关帝国复兴大局,关乎社稷安危,务必一战而胜。

在战事中,诸君,务必听从本帅和副元帅郭大人、南阳王,行军长史的统一号令,违者,军法无情。

诸位大人:

本帅与副元帅郭大人、南阳王,行军长史李先生,及诸位将军,已经对军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经过研究,统帅部一致决定,把我军分为三部,进行部署,加强纵深配置。

请诸位将军大人,务必记住你们的防区和任务。阳奉阴违,违背军令,临阵脱逃,丢弃阵地,斩立决!

诸君,请听本帅,分配具体的作战任务:讨贼前军,由河西镇节度副使李嗣业大帅率领;

讨贼中军,由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大帅亲自率领;

讨贼后军,由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大帅率领。

回纥兵团,则由叶护亲王和朔方镇兵马使仆固怀恩将军率领,作为奇兵,随时准备突袭叛贼,支援各军。

诸位,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大元帅!我们一定誓死消灭大燕叛贼,光复京师,拯救百姓,迎回上皇!”

各路主将,异口同声地发誓道。

东征平叛大军分拨已定,立即依计而行。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一早,天下兵马元帅李俶率领东征平叛大军,进军长安西郊,在香积寺之北,沣水之东,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准备对大燕叛军,发动猛攻,收回西京。

决定唐军、燕军命运的大决战,随即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