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摇篮

第112章 净化报刊同心处 担当新任复将出

字体:16+-

“你们火车上,怎能卖这样的杂志?”

戚科夫悄悄拦下了列车营业员,低声问着,他却不好意思去看那封面上印了女子过度暴露的图片与带着明显挑逗意思的标题。

“这些不是各个火车站经常卖的吗?”列车营业员并不在意,拿起了两本,翻给戚科夫看,“这些杂志是正式出版的,你看,有刊号呢。”

季深和张聪林毕竟年轻,已被那杂志吸引,把目光悄悄瞥了过去,幸亏陆浅用自己手里的报纸轻轻敲了他们两人一下,才让他们转回头来!

可季深还是轻轻嘀咕着:“现在不是开放了嘛,这些也不算什么,外国文学里经常有这样的描写。”

戚科夫眉结不解,难得严肃了声音,回头劝诫他:“那不一样!外国文学里的一些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性,与这样低俗的内容,有很大区别!”

“你这个同志,不买就算了。”列车营业员将两本气愤不满的杂志放回推车里,继续向前去了。

陆浅看戚科夫想追着论理,半起了身劝他:“现在市面上这种杂志很多,也没有人管,你何苦多争,只要我们的音像品中不出现这些就是了。”

“可是,那是黄色内容,会毒害青少年,不,会影响很多年龄的人!”戚科夫是真急了。

他读书写文这些年,并非没有看到过男女之情、身体关系的描写,可是近年家中订阅的期刊中、弄堂的报刊上渐渐多了那些内容,而且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不堪,已超出正常范围了。

这是不对的!

列车上那段不算愉快的经历,戚科夫回来后问及杨少遥。杨少遥也苦恼地摇头,无奈地说起杂志种类越来越多,除了部分文明客轮与车站不许销售那些,多趟客轮与经过的车站提供的报刊都是良莠不齐。

戚科夫预备向局领导汇报,还想看看是否可以联系市宣传部门,可以他的岗位与所知,很难梳理出具体情况,只能将这个想法暂时压在了心里。

伴随首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活动的到来……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铺开对于教辅音像材料需求的增长,他负责的声像出版编辑工作又开始了新一度的紧张忙碌。

白驹过隙,年轮很快又转过了一年。

“石处长,您是来找我的吗?有什么工作,只管吩咐?”

“嗯,是有点事……算了,你忙,事情也不是特别紧急……”

这些日子来,戚科夫不止一次看到石依闻到声像出版公司来,走进了办公室,明明是想要与戚科夫说什么话,偏打了几个转又离开了。戚科夫主动询问他是否有工作安排,石依闻却回答得含糊。

但有两次,戚科夫明显听见了他与出版公司负责人的争执,那争执声中明明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却听不太清楚内容。争到面红耳赤,石依闻宁可带着心事离开,就是不肯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

难道说,是他做错了什么吗?

结束了一日的忙碌,戚科夫疲惫地回到家中。

却见朱佩光陪着早已成为好朋友的白校长,双双坐在沙发叹气,气氛远不像之前那样愉快。

“你们,吵架了?”戚科夫半开着玩笑,希望能让她们笑起来。

哪料到两人将几本杂志放在茶几上,一起看着他:“你看看,学生们在看这样的内容,合适吗?”

戚科夫看过去,立即认出那是类似与他在列车上看到的不良杂志,心底的担忧也浮了上来:“你们发觉的?”

“有几个来业余学校读技术课程的,偏偏包中带的是这些。”朱佩光摇了摇头,“因为他们是成年人了,老师不好没收,委婉提醒过几次,可他们反说老师思想不开放、太落后,照带不误,所以老师们也见怪不怪了!”

年已花甲、即将退休的白校长相当生气:“老师在几个学生的课桌里也没收到了。他们已经没有心思读书了,就悄悄看这样的内容,真是让人着急!不要说他们还没有满18岁,就算成年了,看这样的内容只怕也牵偏了心!科夫,你在出版系统工作,就不能反映一下吗?是不是应该有部门来制止这些!”

戚科夫低头略翻了翻那几本杂志,触目即让人脸红心跳的内容让他无法再忍受下去。

“我明天就去向有关领导反映!”

戚科夫第二天请了假,直奔新闻出版主管单位。

到了主管新闻出版工作的徐局长办公室,他敲门进去,却发现石依闻也坐在那里。

“戚科夫,你也是来反映这件事的?”

石依闻听了他的来意,有些欣喜。为了那些浮显出的不良杂志,他发愁多日,向领导反映数次,现在已得到了重视。

“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亦有发觉,感觉这个不好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近年,更是陆续接到不少市民的意见。局里一些科室的同志们也明确提出了要制止‘黄色浊流’!”徐局长表达了自己清晰的意见。

“那太好了!”戚科夫舒心地笑开来,“早知道石处长来,我今天就不越俎代庖了。”他知道两位老领导工作繁忙,拎包准备离开。

石依闻却立即喊住了他:“你来的正好,我正有一件事,当着徐局的面,与你谈谈。”

听到这样的话,戚科夫不免紧张,小心地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石依闻看了一眼徐局长,见他点头,直接表白了意思:“你在声像出版方面几年来,团结大家所做的努力、赢得成绩,大家都已看见。对你的思想素质、个人品行、工作能力,特别是坚持在出版工作中传扬爱国思想相当认可,所以,我多次想过,想将你调到更重要的‘关口岗位’上来。”

“‘关口岗位’?”戚科夫从未听过这样的安排。

“你在声像公司,大概不知道,近年,上海地区的报刊已达到600余种,其中有一部分质量高、内容好,比如像《故事会》,在市民家中电视、录音机、录像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还能让发行量达到几百万,真办得相当好!”

“是的!”戚科夫家中就订了《故事会》等杂志,家中两代人都喜欢阅读。

“可是,也有一些杂志、报刊偏离了方向。‘黄色浊流’只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有刊出不实消息,胡乱传播小道消息,附加没有依据的广告等等多种问题,都是为了得到短期利润,对市民群众是不负责任的。是‘要钱不要后代’的恶劣做法!”石依闻的语气相当严肃。

徐局长也强调:“这些现象必须进行制止!”

“我明白。”戚科夫赞成地点头,心中开始明白,石依闻一次次去声像公司编辑部找他又与公司负责人争执的原因,“那我能做些什么?”

“不是你一个人能做些什么。”石依闻纠正,“局里已开了会,向各个部门要求共同采取措施,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并决定将检查、监督报刊质量与文章内容的职能划归报刊处,在这里增加人手,加强管理。现在预备从基层单位与其他科室抽调精兵强将过来,其中就包括你。我早前就与你们声像出版公司的负责人谈,他们爱才,舍不得放你。但今天你自己‘送上门来’,我们就不能放手了!”

“啊?”戚科夫没有想到自己来反映情况,却让这样的“担子”落在自己肩上,“我从来没有主编过报刊、杂志啊!”

“这不是问题。你长期写作,小说、散文、评论、诗歌都有基础,而且思想正、品质好、能看见问题所在。这才是我们选人的关键!”石依闻看见戚科夫似乎不太情愿,补充说明:“现阶段,局里虽已重新审核并逐步削减质量不高、内容不佳的杂志与报刊,可在上海范围内还有600多种报刊。要对这么大量的报刊进行监督审查,工作量相当大、工作素质要求相当高!”

徐局长补充得更加明白:“报刊处虽是局里的直属科室,但工作相对枯燥,不如基层单位活络,还有利润奖金可拿,所以不少同志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报刊处之前的人员有的辞职,有的请调,就算我们补充了十几个人,可队伍还是不稳定,所以我们从基层单位与各处室精心选拔了五位干部,现在正是急需你们的时候!你来了后,我们还有一件事要交给你:成立报刊处的党小组,由你担任首任党小组长,把队伍的思想教育先抓起来!”

“报刊处的党小组长?”戚科夫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又要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