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摇篮

第130章 暖心催开众志愿 星火燎原美名传

字体:16+-

嫩绿的春风,悄悄吹生了枝头的芽苞,吹绿了春雨后小区花圃里的青草。

朱佩光和小区的志愿者伙伴们,身穿带着“志愿者”标识的红马夹,拿着小铲刀,清除着楼墙上的黑广告。

“朱老师,你最近参加小区志愿服务怎么更多了?”“是噢,不但平安巡逻你参加,还代几个楼里的住户义务接送过几次小朋友,创建卫生城的小区清洁大扫除你也参加!”“你这身体吃得消吗?”

伙伴们心疼朱佩光的身体,她只是抿嘴以笑容回应着,手中的动作却并没有停下,汗珠从她的鬓边微微渗出。

“不要让戚老师心疼啊!”

她的丈夫,戚科夫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是带着集体给予的荣誉,更带着同事们的赞许与支持退休的!而与他同时退出岗位的几位离退休老同志,几乎都加入到丈夫组织的公益服务团队中,开始了他们“第二春”的夕阳事业!

丈夫还是那样忙碌着,有时候带队外出宣讲或活动,可能两三天没办法回家,可是,有了着落在社区里的办公室,他再忙,毕竟离自己的距离近了!她不用再担心他骑着车风雨寒暑奔波时的安全,可以在参加小区志愿服务时,透窗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更可以在他忙碌到废寝忘食的时候,找得到他,给他加衣送暖、送汤送食。

朱佩光感觉,她真的没有什么多求的了!因为当她伴着丈夫回忆大半生的历程时,忽然感觉到,丈夫心里那份对党与组织的感恩,也渗进了她的心里,几十年,无形中提醒着她,她也是一名党员、光荣的党员!

朱佩光知道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在世的日子估计相当有限了,那么,多支持丈夫这份特殊的事业,多用微薄的力量,再为小区的邻里做些什么,她也是充实而开心的,不是吗?

“请问,漓南一村怎么走?”“不,应该是请问漓南二村26号怎么走?”

不知从何时,上海市的人们开始与信任身着警服、军装的民警、军人一样,信任臂戴红袖章、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有事便喜欢向他们求助、向他们询问。

朱佩光刚刚扭头看过去,肖阿姨等志愿者伙伴已爽利地回应着:“你们是来找戚科夫老师的吧?”

“是的。”“阿姨,您怎么知道的啊?”

“呵呵,现在是经常有人来找他们,不是问他住的漓南二村,就是问他们办公的漓南一村。”“以前,可能我们一个月里有两三次会遇到有人问他,现在,隔三岔五就能见到有人找他们。”“他现在是我们社区的名人,我们小区呢,是周边的‘名小区’!”“走,这里是旧小区,门牌号不规则,我带你们过去。他这会肯定不在家,在办公室里忙呢……”

几位志愿者阿姨越回答越幽默、越说越自豪!甚至武师傅干脆放下手中的工具,带着两位访客去找戚科夫。

朱佩光没有插言,只是默默地看着,眼中映了穿越树枝而来的暖暖阳光,亮闪闪的。

老党员肖阿姨只当她是累了,拿了瓶装水递给她:“快喝一点。我知道你的肾脏不好,不能吃矿泉水,特意买的纯净水,怕太冷,用热水袋焐着呢。”

“谢谢你,肖阿姨!”朱佩光握着温热的水瓶,深深感激。

关心爱护他们夫妻的,不只是组织与各级领导,还有这社区里的邻里们,特别是这些老党员们!他们所做的好事,提起来是那样微小,就是帮来寻找他们的访客指个路,搀扶一下前来与戚科夫谈事、议论活动的老前辈们或者帮戚科夫他们写个宣传板、发些通知、复印一些文件,又或者帮他们唤个人、买点水、搬点东西……

可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志愿帮衬,让戚科夫与他同室工作的伙伴们轻松了不少!可以更专心地策划、落实那些德育宣讲活动。这些温暖,似温润的细雨,点点滴滴帮着培育起了戚科夫所组织的德育团体。

“肖阿姨,你早上说你们楼道里的刘阿公生病了,孩子在外地,一时赶不回来?”朱佩光匆匆喝了几口水,重新拿起小铲刀,不忘问着。

“是啊,我爱人不是楼组长吗?推刘老公去医院看过了,陪他吊了几天盐水。他儿子说要后天赶回来。”

“那这几天他吃饭估计有问题。我们家已请了钟点工阿姨,就多做一些,给他送去吧。”朱佩光这样说着,又用力铲起黑广告来。

戚科夫迎接进了这天第三批来访的客人,请他们在沙发上坐下后,听他们提出了相关活动的需要,打开已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思考着安排活动的日程。

来客因而可以细细打量办公室的布置,只见满室简单、朴素,从装资料书籍的木柜,到接待来人的沙发、木椅,再到桌上的打印机、茶水柜上的暖水瓶,无一不是旧的甚至出现破损,越看越感觉得不可思议,有一位忍不住开了口:“戚老师,你们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办公室?”

戚科夫奇怪地抬头:“没有啊,只有这一个。”他在笔记本上标好了日程,拉开抽屉要给来客写一张粗略的活动准备表,可因为木桌的抽屉拉手坏了,用力拽了两下没有拽开,还是坐在他对面、正改着“为民服务无小事”唱段的马院长站起来,帮他一起拉开了抽屉。

戚科夫歉意地笑了一笑,从笔筒里拿出笔与一根塑料尺开始画表格。

一位来客看着那旧笔筒与破了一个小口的塑料尺,张了张口又闭上了,另一位来客伸头过来,与他商量了几句,诚恳地询问:“戚老师,我们知道您与老前辈们各处开展服务是无偿的。我们没有可以感谢的,赠送你们一套新家具好吗?如果您同意,我们就请家具厂来,看看这办公室的尺寸,为你们配置。”

“不用,不用!”戚科夫疾笔写好了活动准备事项,将稿纸交了过来,却拒绝了来客的好意,“现在的办公家具蛮适用,没有什么问题,没必要更换。”

“可是,这与你们的名气,好像不太匹配啊!”

“呵呵,同志啊,那你们想怎样才是匹配的啊?”贺老和老将军淳老与韩德忠、潘其怀一起走了进来。

他们是来与戚科夫汇合,要前往下午的中学生德育课堂的,此刻笑呵呵地反问着来客。潘其怀更是笑声朗朗:“在你们的想象中,我们的团体很有名气。这办公室也应该像大企业的办公室一样,亮堂、漂亮、气派?”

“呵呵,我们是没有想到。”来客见到几位老人家,恭敬地立起身来,向他们问好,“换一套家具,至少您们在这里工作会舒适一些。”

“哈哈。”贺老也笑了起来,与相将军、韩德忠对视一眼,“同志,你知不知道,当时我们的党领导在井冈山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和老百姓住一样的房子、用一样的旧家具、吃一样的东西,身上的衣服也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可是我们的队伍却是实打实地硬气!”

“是啊,我们人民军队一向是艰苦朴素。我们戚老师组建的这德育基地啊,也是继承了这样的作风!”韩德忠进一步强调。

两位来客眼见戚科夫、相将军、潘老身上的衣服,相对于自己身上的衣衫,都显得朴实无华,佩服而愧疚,接过那张活动预备单,致歉:“是我们太唐突了!”

“哪里,很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

“那,活动那天,我们安排车子来接你们,请前辈们不要推辞。”

“好的,好的!”

两位访客离开的时候,门外正坐在亭子内聊天的老人们,笑容满面地向他们挥手,有人伸手为他们示意出口的方向。

“总经理,我怎么觉得这个小区的气氛和其他地方也有点不一样?”“可能因为这里有戚老师他们的德育讲师团吧……不是我说,只要戚老师他们愿意,我在我们小区里买一套房子送给他们做办公室我都愿意!”“您那是别墅区,按您的装修风格,老前辈们肯定不愿意……”两位访客一边往出口去,一边嘀咕着。

“呵呵,看来,你们让出办公室,让对了!”郑书记正带着漓南一村、二村的支部队伍一起巡查小区情况,看到这样的情形说道,“戚老师他们的德育团队落脚在小区里,对整个小区的文明创建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是啊,有这样一个‘明星’组织在小区里,还有那样多的媒体来来往往,大家不自觉地都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陈书记是真的感觉到了这种无形的影响,“戚老师他们开展活动,不但志愿者,就是小区居民们看见了,也多数会搭把手、帮帮忙。戚老师他们得奖、上报,居民们自然而然地将消息传得飞快!”

漓南二村的殷书记更是笑道:“还有,上次我们小区两户人家争吵,到后来,他们干脆相互拉着到了戚老师办公室,一定要戚老师他们评评理。结果坐进去不到半个小时,两家人就笑着出来了。”

“哈哈哈,看来,人家比喻说:戚老师带领的德育讲师团,就像一个爱国主义思想星星之火燎原的‘井冈山’,确实名副其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