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摇篮

第78章 红旗渠心系百姓 送产妇情念旧恩

字体:16+-

“孩子们,今年我们河南省安阳林县的红旗渠建成通水了!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要叫红旗渠?经过几年的建设?又能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什么吗?今天中午,我就给你们来讲一讲红旗渠的传奇故事……”

戚科夫当了老师以后,很喜欢给学生们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故事。随着新中国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他也越来越多地用学生们喜欢的形式与他们可以理解的言语,给他们讲新闻故事。

而伴随他即将做父亲的喜悦越来越浓,他对班级或少先队中孩子们的目光与语气也越发温厚起来。他看着这些学生,不由就想象着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这样一天天在红旗下戴着红领巾,听着红色故事一天天长大的情景……

“河南的林县啊,好像听上去不出名,但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却是出了名的‘荒灾地’,因为它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没有大河经过,严重干旱缺水。从前,有时候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没有饭吃,甚至于一家与另一家交换着人来吃,有点像解放前的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那样。”

“啊,太可怕了!”孩子们有的害怕,有的惊讶,有的怀疑。

“你们不要怀疑,在饿极了的时候,人是会失去理智的。”戚科夫知道,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算经过三年自然灾害,也不会想到那种困难到极致,面对空空的米粮袋与灶台,每一时每一刻就想着怎么寻到吃的东西的感觉。

“就没有人管吗?”班长贾惠惠好奇地问。

“有啊,在元朝、明朝的时候,那时候的地方官在几处修了渠,可是他们心里根本上不是真正为老百姓或者即使少数人勉强想办点事情,但又人单力薄,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戚科夫用自己在报纸看到的知识,画在废旧报纸上给学生们看,“可是,到解放后,就不一样啦!我们的党真正心系老百姓,就组织了力量在当地修建了英雄渠、南谷洞水库等许多水利工程,缓解了老百姓吃水的困难。但是遇到大旱,当地的小河流断流,老百姓还是会犯愁。所以啊,我们的党就组织了巨大的力量,带领大家修建红旗渠,就是‘高举红旗向前进,克服困难为百姓’的意思!”

“那后来呢?”就连班上一直比较调皮的李家亮,也趴在戚科夫身边听得津津有味。

“党组织团结了许许多多力量,反复开会想办法。后来研究出了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的好办法。可办法有了,做起来不容易啊,他们遇到了种种困难:缺人、缺石灰、没有铺渠的水泥、工人们不熟悉挖渠路线与方法等!”

“那怎么办呀?”学生们急着想知道后面的事情,一个个小脸上写满了紧张!

“咳,咳……”戚科夫刚要开口,却觉喉咙一阵灼痒,忍不住咳了起来。

因为朱佩光请休病假,他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将妻子的课时全部接了过来。一天上午,他上过三节课,为了中午给学生们讲故事,匆匆忙忙吃了午饭,水也没有喝,此时只觉喉咙又干又涩,咳了几声又觉得胸腔有些火辣辣的,他真担心会引发炎症,可是看着身边学生专注的目光,戚科夫不愿让他们空等着,干吞了两口空气,又继续往下绘声绘色地讲着:“我们党组织感觉到这是一场‘持久战’,就号召大家不要泄气,并多处发动力量、寻找技术人员解决那些问题。后来发动了7万人参加修渠,大家一起动手,人多力量大!白天,他们辛苦地修渠,晚上没有睡觉的地方,就在山崖下面、石缝当中寻个地方铺点草,随便睡一觉,第二天爬起来继续干!干部们更是带头这样做,谁也没有要求用修渠的钱来盖可以休息的房子。咳,咳咳……经过七年多的努力,终于让漳河水‘哗哗哗’地流到了林县,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的大困难。所以人们叫红旗渠是‘人工的天河’!”

“他们可真了不起!”贾惠惠与李家亮几个同学同时赞道,“这是不是老师你说过的:为国家,为人民要发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啊,当然是的!”戚科夫欣慰地看着越来越懂事的孩子们!

他终于可以站起来,去拿自己的茶缸,却听窗外有急促的喊声与脚步声传来:“小戚老师!小戚!快,快一点回家!”

“怎么啦?”戚科夫心中一惊,茶缸中的水惊慌地翻倒了出来。

年级负责人白老师跑进了教室:“我们趁中午休息去看望佩光,哪知道她要生了,肚子疼,可还在家里硬撑着要等你放学回家!”

“那,那我怎么办?”戚科夫一个大老爷们,傻啦!

“党支部何委员在你家中陪着她呢!她看佩光肚子里的孩子个头不小,担心出问题,说送佩光去医院,叫我通知几个年轻党员与团员帮你,你先赶回去!”白老师一头焦急的大汗催促着,“我去寻人!”

“可我下午还有两节课与课外劳动要上呢!”戚科夫不知所措。

“我们都会帮你的,你放心去吧。”白老师把戚科夫的包也从办公室里拿来了,推着他出门。

“戚老师,你快去吧,我们会听话的。”学生们也向他保证着。

“哎!”戚科夫手忙脚乱地背了包,向家里大步奔去……

朱佩光的确难产了!

幸运的是,在戚科夫赶到家没有多少时候,几位党、团员就跟着白老师赶到他家中,很快用被褥、床板做了简易的担架,轮流抬着朱佩光去搭公交车。

他们还没有走到公交车站头,就有一辆轿车主动在产妇身边停了下来,简单地问了情况后,后排座上的一个中年人立即下车,大手一挥,让他们把朱佩光抬上轿车。

“这样,会不会耽误你的事情?”戚科夫心中急迫,要上车却又不好意思。

“不要多想了,产妇与孩子要紧!”那位中年人不由分说将他先推上了车,看着朱佩光半依半靠在戚科夫怀中,又果断地让两个女同志上车,随后关了车门,交代司机,“你一定要把产妇安全送到医院,帮他们安排好后,再到市会议厅去等我。”

“我一定办好,鲍副参谋长,您放心吧!”司机如此保证着。

戚科夫一行人已经呆了,他,竟是一位部队里的参谋长?

被及时送进医院的朱佩光很快被诊断为胎儿过大、胎位不正,进了手术室。

大汗淋淋、心几乎跳出喉咙口的戚科夫这才与同事们想起感谢司机,并想当面向那位鲍副参谋长道谢!

“要不是他,大人与孩子就危险了!”戚科夫想到医生的话,还是后怕,拉紧了司机,“部队有纪律,你不肯带我们去见他,我能理解。但是,能不能告诉我他的姓名与在哪里工作,我做一面锦旗送过去?”

司机朗朗笑着,怎么也不肯说:“我们鲍副参谋长是党领导的老兵,先后参加过抗日战斗、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甚至被不知情的父母亲供了灵位,因为只有一个念头——为百姓!他一直忘不了在战场上,老百姓冒着严寒、顶着枪林弹雨送饭、送生活物资等,所以今天安排车子送你们,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们安心照顾好产妇与孩子,锦旗就不必送了……”

戚科夫为学生讲了那样多的故事,可是此刻除了大力握手,他竟想不出如何来编写自己的奇遇。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为了宣讲党的摇篮里的故事,才与已成为将军的恩人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