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條鐵路的思念

第六章 留住青山綠水

字體:16+-

歌樂山中堵水記

2002年12月18日,《中國鐵道建築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中鐵十一局集團職工在渝懷鐵路歌樂山隧道帷幕注漿堵水取得成功的消息後,立即引起國內外工程環保界極大的關注。

專家們稱:歌樂山隧道堵水的成功,開創了我國鐵路隧道帷幕注漿堵水防漏的先河,是我國隧道工程技術進步中的一件大事,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對今後山嶺鐵路隧道類似地質情況和環保要求的隧道施工,將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帶著這條消息提供的信息和線索,我走上了歌樂山,走進了英雄的中鐵十一局集團職工中間。

歌樂山,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相傳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來到重慶一帶治水,就住在歌樂山頂上。勞作之餘,李冰父子率眾人彈琴唱歌,常常通宵達旦,響徹雲霄。後來人們為紀念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績,就把此山取名為“歌樂山”。

在中鐵十一局集團渝懷鐵路指揮部裏,常務副指揮趙高啟向我介紹說:“當年,李冰父子治水的目的,是讓水遵從人的意願,引水流入大海,方法主要是以疏為主。而我們今天在歌樂山隧道施工中的治水,是讓水遵從大自然的規律,讓隧道不漏水,山體不失水,主要是以堵為主。”

山是大地的脊梁,水是自然的血脈。歌樂山上樹木茂密,植被完好,被稱為是重慶市的“天然氧吧”。另外,山上還住著6萬多居民,有200多家企事業單位,地下水資源是他們的生命線。

渝懷鐵路重慶段第一座長大隧道、全線的控製工程之一——全長4050米的歌樂山隧道,要從大山腹中穿過,如何做到不破壞地下水資源,使山體不“失血”,隧道不漏水,是擺在建設者麵前的一道難題。

人們改造世界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世界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是要冒風險,要付出代價的。1993年,一家企業在歌樂山花數百萬元,開發了一個地下溫泉,結果導致地下水和地表水大幅度下降,一度引起山上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的恐慌,最後不得不將已花巨資建成的溫泉回填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