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黃昏

48.兩路入閩

字體:16+-

臨安三宮北遷後,陳宜中與陸秀夫、江萬載等人商議,三宮受製於元軍,已無法代表宋室,因而以天下兵馬都元帥、副元帥之名,由益王、廣王號令那些還沒有降元之地的官民。

檄文主發地為益王出鎮的福建和廣王出鎮的廣東。

浙江、兩淮、江東、江西、廣西、四川等地,當時還一些城池在堅守,檄文也發到這些地方。

天下兵馬都元帥與當年宋高宗趙構在靖康之難時所稱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稱謂隻有一字之差,這其實是遵循了傳統禮製中的避諱之禮,當時禮製,仿照先例,是對固有禮製的尊重,也容易得到多方認可,是所謂不逾規,而在稱謂上改高宗皇帝稱號上的“大”為“都”,其義相近而有所區別,作為書生出身的陳宜中和陸秀夫對此特別在乎,當時還為這一字爭論了好久,最後形成共識,由益王稱“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稱“天下兵馬副元帥”,並一致認為,在當前國家山河破碎之時,二王不能分開,必須聯合在一起,以免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另立山頭。

作為當朝的宰相,陳宜中在浙江,尤其是溫州當地,還是甚有號召力的,從定海往溫州,浙江沿海州縣聽說二王到了溫州,特別是收到從溫州發出的檄文之後,紛紛組織勤王之師趕往溫州。

溫州本土士子,聽說陳宜中參讚二王之事,更是群起響應,地方豪強,有錢出錢,有人出人,組織了一隊隊勤王隊伍,許多人為了表達誓不降元之決心,拖家帶口,前來溫州投奔二王。

一時間,溫州出海之口,聚集了數千海船,氣勢宏大。

這些天,益王、廣王在居所不斷接見前來投奔者。

為了穩妥起見,從海路來者,一般要經過三道關卡。

第一道在進入溫州的海上,由張世傑選派可信之將領,率三艘海船在外海巡查,發現可疑船隊,即上前盤問,來者報上姓名,所來之地,人馬情況,經陳宜中、陸秀夫、楊亮節、張世傑、俞如圭、江萬載、張全等人中之一人認可,即可放入溫州近港,如無法核實者,則安排到溫州外海的一處海島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