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被稱為“有福之州”。
位於福建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島隔海相望,東瀕東海,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南接莆田,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為山地,從西南向東傾斜;西部為中低山地;東部丘陵平原相間。
鷲峰、戴雲兩山脈斜切南北,閩江繞城而過,東流入海。
戰國、秦漢時期,曾是閩越國都城,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築子城,鑿西湖、東湖灌溉農田;東晉衣冠士族與百姓南渡,許多姓氏舉族入閩。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後之鼓屏路),福州之名始便定下來。
唐末藩鎮割據,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麵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麵九仙山(即於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麵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池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
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當初謝太皇太後在諸臣建議下加封益王,並讓其出鎮福州,就是考慮到,萬一元軍不給臨安城裏的皇帝出路時,由益王在此建立割據政權,徐圖複興。
趙與檡在溫州受益王之命後,以福建察訪使的身份進入福建,到達福州,受到當地官民之歡迎,並挫敗了黃萬石取福建降元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