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將傾之帝國突圍

#第一節 “戊戌政變”的由來

字體:16+-

戊戌變法終結後,梁啟超在日本駐華使館的庇護下,搭乘日本軍艦“大島”號,於1898年10月18日逃到日本東京。不久,康有為也在英國駐華使館的庇護下,經香港趕到日本。劫後餘生,師徒們異國重逢,禁不住悲從心來,抱頭痛哭。梁啟超為何不能像譚嗣同那樣慷慨赴死、以血醒民呢?他在長詩《去國行》中做了一番自我辯解:

嗚呼,濟艱乏才兮,儒寇容容;佞頭不斬兮,俠劍無功。君恩友仇兩未報,死於賊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籲嗟乎!男兒三十無奇功,誓把區區七尺還天公。……瀟瀟風雨滿天地,飄然一聲如轉蓬。披發長嘯覽太空,前路蓬山一萬重,掉頭不顧吾其東。⑴

同年12月10日,日本《東亞時報》開始刊登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有關章節。《東亞時報》雖是日文半月刊,但所連載的四期《戊戌政變記》卻是中文。13天後,在橫濱,梁啟超在旅日華商馮鏡如等人的資助下,正式創辦《清議報》。該報是旬刊,每期40頁,主筆梁啟超。在發刊詞中,梁啟超開宗明義地指出《清議報》的性質是“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在“支那近事”專欄中,梁啟超又以任公為筆名,開始連載《戊戌政變記》並特意申明:“政變記凡八篇,卷帙太繁,今先將第四篇登載於報中。”1899年5月,《新民叢報》社發行單行本《戊戌政變記》(九卷本),該書長達11萬字,屬於紀事本末體,分為五篇。第一篇,《改革實情》,記敘了康有為在變法時期的新政上書,集中說明康有為與戊戌變法興起的直接關係;第二篇《廢立始末記》,記錄了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幽禁光緒帝的台前幕後;第三篇《政變前紀》,分析了政變原因;第四篇《政變正紀》,記載慈禧太後推翻新政、株連維新人士的情狀;第五篇《殉難六烈士傳》,為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分別作傳,使其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