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將傾之帝國突圍

第十講 絕非政敵 堪稱傳奇

字體:16+-

——孫家鼐與翁同龢的手足情誼初論

晚清時代,特別是清朝末期,正像每個王朝滅亡前夕那樣,朝野都會出現一些顯明的征兆:

民間,天災人禍接二連三,人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各地的起義此起彼伏,太平天國還未剿滅,撚軍又在淮河兩岸揭竿而起;撚軍被鎮壓,回民又在西北造反!官軍疲於奔命,按下葫蘆起了瓢,平定東方奔西方……

朝廷,文臣武將都預感到大廈將傾,按奈不住心底的恐慌和樹倒猢猻散的焦慮,他們紛紛卸下雍容華貴的麵紗,在最後的機會裏,能撈的大撈特撈,為今後未知的生活準備“冬糧”;撈少的或撈不到的,便痛下殺手,舉報政敵,彈劾冤家。“同、光朝局,翁(同龢)久師保,罔不預聞,恭、醇二王隱爭政柄,翁初善恭,而後附醇,既引(孫)毓汶,孫乃假醇去恭,並且去翁。恭本惡孫,昔予重譴,甲申易樞,正修其怨。其後起恭罷孫,翁為之主,乃有乙未之報;戊戌恭歿,未逾月而翁被逐,傳者謂出遺命,孫實發之,亦可信也。光(緒)初訓政,漸啟門戶,南沈(桂芬)北李(鴻藻),各有援引;二張(張佩綸、張之洞)標榜,互相傾軋,滇案越防,卒至十年而未已……”⑴同朝為官,仿佛是“冤家路窄”,不打個鼻青臉腫,不鬧個魚死網破,誰也甭想落個消停!

“既生瑜,何生亮”,同行是冤家,這是人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卻是片麵的。因為同行可以是冤家,也可以惺惺相惜,象李杜(唐朝李白、杜甫)、蘇黃(宋朝蘇軾、黃庭堅),不就是生動的例證嗎?由於孫家鼐、翁同龢同為帝師,同朝為官多年,所以,有人撰文指出,他倆是一對政敵。我認為,回到晚清曆史現場看一看,從1862年4月25日(同治元年三月二十七日),翁同龢與孫家鼐(字燮臣)作為同考官,“晚與燮臣談”,兩個人正式結交,到1898年7月1日,翁同龢被朝廷“開缺回籍”,離開北京,長達36年。有足夠的理由證明,就在洋務派、保守派、清流派,帝黨、後黨……你掐我咬、爭鬥不息的亂局中,帝師孫家鼐(字燮臣)、翁同龢卻親如手足。翁、孫是政敵之說,完全是血口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