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將傾之帝國突圍

第十一講 和煦家風催人奮進

字體:16+-

——孫家鼐家風簡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一句,甚至是一筆一劃,都充滿智慧,也布滿玄機。比如,大家知道,人才可以寫作“人材”,就包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但也有讓人困惑的現象:兩塊相鄰的林地,一塊地裏橫成列、豎成行,大樹參天,鬱鬱蔥蔥,另外一塊地裏卻雜樹叢生,東倒西歪,難有棟梁之材;比鄰而居的兩戶家庭,一家兒女勤奮學習,爭先恐後,另外一家兄弟卻橫行鄉裏,比著使壞……同樣的時空條件下,什麽因素決定一棵樹能否成材、一個人能否成才呢?壽州孫氏“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科舉傳奇,也許有助於解開這一謎團。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她位於八公山下、淮河南岸,古稱壽春、郢、壽陽、壽州等,州來、下蔡、楚國、淮南國、東漢袁術等朝代曾在這裏建都,素有千年古都、成語之城、書畫之鄉、二十四節氣和豆腐搖籃等美譽。由於戰略位置險要、物產富足,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決定東晉存亡的淝水之戰、決定趙匡胤生死的南塘之戰等17場較大戰爭,都發生在這裏。而最為慘烈的,要數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與蒙古大軍在這裏反複廝殺,到了明朝初年,已經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幾乎成了無人區。為恢複生產,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從山東、山西、湖北等地,向壽州大批移民。於是,孫钅+鑒、孫鎧兄弟二人,把簡單的行李和一捆煎餅、大蔥裝上獨輪車,含淚離開山東濟寧老家,風餐露宿,輾轉千裏,才抵達破敗的壽州城。一個給人種田,另一個開豆腐房糊口,兄弟倆同心同德、起早貪黑,終於在異鄉站穩腳跟,繁衍後代。

到了清乾隆二年,孫氏子孫遍布城鄉,家族實力大增,有識之士出麵牽頭,發動全族的力量,修成第一部宗譜,製訂了《十條家訓》,並在以後的續譜中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