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大學……中國近代史都是億萬學子們的必修課。中國近代史內容豐富,頭緒萬千,但戊戌變法始終都是各級教科書中的“重頭戲”,道理顯而易見,正如梁啟超曾經指出的那樣,“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新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
我之熱衷於學習、研究戊戌變法,並非始於學校,而是始於孫家鼐。孫家鼐是有清一朝,在我的家鄉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出生,也是江北廣大地區唯一的一名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聲名顯赫,各種傳說故事很多,一直是家鄉父老教育子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生動教材。當年在家鄉讀書的時候,教科書中講到戊戌變法,都是圍繞著康梁展開的,隻有講到京師大學堂時才提及孫家鼐。因為正陽中學與孫家鼐家相距不過30公裏,有些學生還是孫家鼐家族的後代;平息撚軍時期,孫家鼐多次來到淮河中樞正陽關,協助“吏治、戰績為安徽第一”金光筯指揮戰鬥。所以,曆史老師一講到有關段落,就會拋開課本多說幾句,中心思想是,孫家鼐雖然創建了京師大學堂,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北京大學(北大,那可是當年老師激勵我們高考的首攻目標啊),但是,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砍頭(幾年前,我才考證出,林旭去北京擔任軍機章京前,曾隨他的嶽父沈瑜慶在正陽關安家,並生活了一段時間。遇難後,賢妻、才女沈鵲應在鎮南大堤給林旭設立靈牌,祭奠哭靈。沈瑜慶是兩江總督沈葆楨的四兒子,時任皖北督銷局總辦,四品銜。詳見《三生有幸再結緣——林旭與沈鵲應的淒美愛情》,《名人傳記》上半月,2014年第5期),康梁被迫流亡海外,一些支持維新變法的官員也都受到了瘋狂迫害,隻有他毫發無損,仍然受到重用,可見他是一個城府極深、老奸巨滑的投機分子。課堂上教的與父母們說的互相矛盾,讓少不更事的我們真分不清孫家鼐是好人還是壞人,該批判還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