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第二節 各類事故觸目驚心

字體:16+-

富士丸是一艘海上自升式移動鑽井平台,由日本神戶船廠建造,1968年下海,屬於駁船類,無自航能力,外形好像一張倒扣著的兩層茶幾,四腳朝天,“桌麵”是沉墊,可平穩地坐在海床平麵,“桌腿”也是四隻,高達72米,直徑2米。上層板是聳立在海麵之上的鑽井平台,呈長方形,套在樁腿上,靠液壓缸上下移動。

鑽井時,船體上行,離開水麵之後,在設定高度固定,便可開鑽;航行時,船體下行,依靠海水浮力把沉墊提起,令整個平台呈漂浮狀態。沉墊離海麵越深,船體重心越低,穩定性就越好;反之,船體重心高,穩定性就差,伸向天空的72米高的樁腿,因慣性作用而延長船體在風浪中的搖擺恢複周期,危險係數就會相應加大。

富士丸用拖輪牽引航行,航速控製在7-10公裏/小時範圍之內。日本掘削株式會社將其投放東南亞較淺的大陸架海區,從事石油勘探,船型是完全針對那裏平緩的海底地勢地貌設計的。

197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石油部以3735萬元人民幣,購進富士丸,更名為“渤海二號”,劃拔給天津海洋石油勘探局,並在海上鑽出成井19口,總進尺5.4萬多米,其中4口鑽井獲得工業油流。

1979年11月25日,渤海二號在拖航時突遇颶風,甲板斷裂進水,造成主配電係統短路,失去電能供應;左舷排風筒被巨浪打掉,大量進水。

按理說,在這種險情下,工人們應該放艇棄船,但大家都是受“人在陣地在”教育多年,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搶險,卻回天無力,於3時35分左右,在東經119度37分48秒,北緯38度41分30秒的渤海海域翻沉。全船乘員74名,死亡72名。2名工人僥幸獲救。幸存者一個姓閻,名字叫學軍;另外一個姓王,名字叫墨林。事後,工友們調侃說:你們兩個人的姓氏加在一起,就是“閻王”,閻王爺看在本家的份上,放了你倆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