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太平輪:60多年未能愈合的傷口

字體:16+-

在那樣一個大遷徙的年代裏,人們在上海碼頭互相告別,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永別,有人一輩子也渡不過海峽,有人留在對岸再也回不來了。那麽多人的命運,都因為這艘船而徹底改變。

(大陸與台灣)分離帶走的還有1949年1月27日晚那個悲劇,太平輪所引發的生死別離也隨著時代巨變沉入了人們的記憶之中,直到半個多世紀後被喚醒。

——《太平輪一九四九》 台灣作家張典婉

在漫長的60年中,集體記憶隨著太平輪的沉沒而沉入曆史的深海,被掌握話語權的人們有意無意的忘記,但是罹難者的愁苦,他們親屬的悲哀,幸存者的傷痛,卻不會像出事那天的海上的霧一樣在天亮之後便消散,用60年來撫平傷痛,顯然遠遠不夠,在太長的一段歲月中,他們在各自的角落裏舔舐著曆史留給自己的傷口。

政治家們眼中的兩岸分治,是地圖上的一條線,是教科書上的一段話,但是之於構成這曆史的最微末的小人物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沒有盡頭的離散與數不清的哀愁。

——《華夏時報》  嶽巍

隨著太平輪的沉沒,同樣沉沒的還有集體記憶。兩岸分治,對新中國來說,這批人是投向敵人懷抱的剝削階級;對台灣幾百萬幸存的逃難者來說,太平輪隻是他們不願再回首的悲慘經曆之一。

這個民族總是不願麵對真相,總是悶頭勇往直前沒有時間回首,不肯停下來舔一舔傷口,想想下一步,該如何才不會在到達目的地的同時也撞得頭破血流。事實上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有太多靈魂需要安慰,所以傷痕書寫對我們極為重要。

——文史學者 譚端

2008年5月,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吳宇森向世界宣布,將以太平輪為主題,拍攝巨片《1949》;

2009年3月,吳宇森將片名更為《太平輪1949》。同月下旬,製片人張家振公開表示,無法接受版權被分開出售的事實,放棄該片拍攝,轉為籌備《飛虎隊》。《太平輪1949》因此“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