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海難無情 求生有術

字體:16+-

——遭遇海難自我避險小貼士

海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對於作者和讀者,都是如此。

畢業於海軍飛行學院、海軍政治學院,曾在海軍部隊、海軍政治部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工作了20來年,現在又居住在大海邊,可以說,平生與大海有緣。無論是在海空間飛行、乘海輪經煙台或上海回淮南老家探親,帶領海軍大學生遠赴舟山群島等海域實習,還是參加大舜號海難采訪、“五七”空難采訪,應該講,耳聞目睹的海難事故不少,海難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但是,具體執筆,將一百年來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各種類型的大海難梳理一遍,匯聚一冊,卻是一種心理煎熬與考驗。

我的切身感受是,此書詳述的10大海難,盡管原因不同、傷亡不等、影響不一,共同之處,每一次海難都讓成束的鮮花一樣的生命瞬間凋零,每一次海難都給罹難者的家庭造成無法愈合的精神創傷,每一次海難都能夠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而對於我而言,寫作一次大海難的過程,就像是心靈的傷口從割開到結頰的過程;再寫作另外一次大海難,就仿佛重新撕裂剛剛結頰的傷口……十個反複,痛苦不堪。這是在過去的著述中從來沒有過的心理體驗。

我為什麽硬著頭皮往下寫呢?最主要的動力,還是我相信吃一塹,才能長一智。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海難了解得多了,就會化間接經驗為直接智慧,喚醒責任心,提高警惕性,增強抵抗力,一旦遭遇海難,就能沉著鎮定,排除萬難,化險為夷。

海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本書是一本“血淚史”。通過研究、思考,我也發現,不管海難有多大有多險有多慘,潛艇、核潛艇是個例外,民用船隻製造的海難,幾乎沒有“全軍覆沒”的現象。也就是說,遭遇海難之後,總是有不少人大難不死,得以生還。除了一些人運氣好,命大福大造化大,多數人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了求生技巧。所以,我認為在讀者朋友讀完拙作,對於海難及其海難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輝有所了解之餘,還應該順便了解一些海上求生方法。誰也不願意遭遇海難。顯貴者如馮玉祥(曾任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陸軍一級上將等。1948年9月1日,因乘坐的前蘇聯勝利號客輪在黑海發生火災,馮玉祥罹難),富裕者如約翰·雅各布·阿斯德(美國億萬富翁,其個人足可以購買11艘泰坦尼克號),堅固者如泰坦尼克號、科斯塔·康科迪亞號等等,也都未能躲避船沉人亡的命運。作為一般人,誰又敢打保票一輩子乘船、坐飛機不遭遇風險呢?有備才能無患啊。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