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遮眼

#第二節

字體:16+-

傍晚,或者應該說接近於傍晚時分,陽光透入一樓的茶色玻璃窗戶和灰白色窗簾,鑽進了曹連彬的住宅樓。光是深沉的橙黃色,這種色彩在未開燈的房子裏被四周的昏暗一襯托,就顯得更加濃烈了。整棟住宅樓裏的所有家具幾乎都使用不同類型的木材材質打造,有黃花梨木,雞翅木,紫檀木,紅木,還有少量的榆木和香樟木。似乎每天也隻有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曹連彬房子裏的所有木材都在不同程度地散發出一種獨有的光澤,與那道橙黃色的亮光呼應著。

曹連彬的私人住宅樓入門處即是前廳,前廳的東北側是一堵白色的高牆,高牆的中間被挖了空,形成一個鏤空的長方形連接著前廳與廚房。長方形最底端平麵上鋪著一塊麵積同樣大小的榆木,榆木上擺著一個淺白色的盛水壺以及幾個圍繞在一起的配套瓷杯。長方形的空位旁邊是一道沒有裝上門口的門,從上方掛下一塊灰色的粗麻布,而長方形空位的另一側則是一個一共被分層了六層的置物櫃,櫃子上方擺著一些瓷器的茶具,細口瓶子,酒壺,還有一些裝在罐子裏的茶葉和幾個空盤子。

前廳再往前即是客廳,以及客廳外的小院子,院子的外牆也就是辰東藝術區南麵的外牆。透過鐵質的圍欄能夠清楚地看見辰東藝術區外側的農田,幾根如擺陣法一般蹲守在原位的電線杆,還有橫穿而過的高架橋和高鐵軌道。曹連彬站在鐵圍欄旁邊望向不遠處的農田,田地被分隔成了大小不一的方形,分別種著紅薯,玉米,花生,玻璃生菜還有油菜花等各種蔬菜。

他對於農田仿佛存在著一種格外深厚的情感,這樣的情感越隨著他的年紀上漲,變得越強烈。看著一塊塊的田地以及種植在田地裏的農作物,常常讓他想起他的童年,想起他曾經生活在農村的日子,那種艱苦的,刻骨銘心的饑餓感好像隨時都會充滿他的身體。其中讓他記得最清楚的又當屬他曾經短暫地生活在廣西省南部的那兩年時間,在那兩年時間裏,他大致吃得最多的就是木薯了。白色的木薯蒸熟後吃起來又幹又沒有味道,也並不能說其完全沒有味道,而應該說其並不像紅薯那樣帶有一點甜味。所以當地人常常將其使用冷水浸泡後以增加其清脆的口感,再加入蔥花和鹽巴進行翻炒,增添一點味道用於裹腹。又或者夏天時置於清水中,加入白糖製成一碗甜湯,裹上了糖水的木薯似乎也多了一層軟糯的口感,那也是曹連彬曾經最喜歡的一道消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