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的駕駛,江小軍終於看到了宏偉的伊希斯農場。
這一刻,他瞬間明白了,為什麽要在北極冰原上開采水礦,以及為什麽要開辟一條數千公裏的運輸路線,跨越大半個火星,將北極的水,運送到這裏來。
在伊希斯平原與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處,巨大的台地升起的地方,是一個天然的避風港。
數以百計的,由二氧化矽氣凝膠製成的穹頂所搭建的居住區與農業區,分布於此,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二氧化矽氣凝膠穹頂與穹頂之間的曠野上,還有數不清的機器人存放區。
這些存放區僅用普通的鐵皮搭建。數不清的機器人出出進進,進行著戶內外作業。
支持這些智能機器人在離地球如此遙遠的星球之上,安全而有序地工作的,有兩個關鍵的要素:
一個是火星數據庫呈現著指數級增長;另一個是和江小軍一樣的數十名機器人駕駛員,在背後默默無聞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每一次地火飛行窗口期,在星球改造行業裏最活躍的行星科學家、社會學家、建築工程師以及冒險家們,都會來到火星居住。
這麽算下來,有近萬名人類長期生活在伊希斯農場。
火星改造已經日漸成熟,以火星客觀環境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巨大型人類社區,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在大瑟提斯高原的裂穀中,巨大的核電廠正在為這一大型的人類社區提供電力。
與無人區的核電池不一樣的是,為了防止輻射對有機物的傷害,這些核電廠都有著厚厚的隔離層。
在機器人的倉庫旁,還會有一些小型的太陽能電站。
由於太陽能的不穩定和低效,這些電站隻能起到補充與應急的作用,不能進行大規模可持續性供電。
伊希斯農場的水站建立在平原中,遠離核電站,靠近農業區與居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