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陈猛:重案秘闻十二宗(共3册)

02

字体:16+-

站在老队长的身后,看着那些窃窃私语的邻居们,我又环视一周。

闫晓娴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里。

她为什么离开家里,又不告而别?

她如今身在何处,又是生是死?

我侧眼看了看瘫坐在门前的李千娜,忽然感觉这并不一起简单的失踪案件。

老队长安慰李千娜,表示我们会全力寻找线索。

他又询问李千娜的丈夫是否在家,李千娜说丈夫在外地打工,她已经给丈夫打了电话,他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李千娜突然情绪失控,抓着老队长的手腕:“警察同志,求求你们一定要帮我找到孩子,一定要帮我找到她……”

也有邻居说:“警察同志,晓娴是一个好孩子,你们一定要找到她。”

老队长点头道:“大家放心,我是镇派出所的副所长,我叫王强,你们有任何问题和线索,都可以去派出所找我反映。”

在没有任何去向信息,没有任何目击者,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我们对于闫晓娴的失踪没有任何可以追查的线索。

虽然李千娜已经找过了闫晓娴关系不错的同学以及表妹于英梅,但是老队长表示,还是想要重新确定一下。

在接下来的走访中,老队长找了所里的实习片警一组,走访了和闫晓娴关系不错的同村同学赵媞娜以及班上关系不错的三个同班同学,我和邱楚义则走访了于英梅。

她们所说的和之前李千娜询问所知的信息一致,即闫晓娴独自给表姨于英梅的女儿郝金盼送作业。

送完作业之后,闫晓娴便独自回家了。

另外,于英梅表示,当时她送闫晓娴离开的时候,两个在养鸡厂上班的村民也看到了。

我和邱楚义也找到那两个村民核实,他们表示确实看到于英梅送了一个女孩出村。

只是,闫晓娴仍旧毫无音讯。

当晚的案审会上,结合目前掌握的信息,老队长对闫晓娴失踪一案进行了简单分析。

老队长将闫晓娴的照片贴在小黑板上:“截至目前,仍旧没有关于闫晓娴的任何信息,基本可以确定她就是失踪了,她的失踪应该不是主动走失,而是被动带离。虽然这个案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由于线索缺失,又没有任何目击者和可疑对象,侦破存在很大难度。”

老队长在闫晓娴的名字下面写上了“离家时间”和“离家方式”:“想要寻找闫晓娴,我们首先要确定她究竟是什么时候离家,又是怎么离家的,先说第一个问题,离家时间。”

我翻开笔记本:“根据闫晓娴的同班同学们和同村同学赵媞娜所说,昨天下午五点半,闫晓娴独自去给表妹郝金盼送作业,闫晓娴的表姨于英梅表示,昨天下午六点多,闫晓娴确实去过她家,待了大概半个小时,在六点半多的时候离开的,当时天已经黑了。于英梅说留闫晓娴在家吃完饭,然后再送她回家,闫晓娴表示母亲给她做了饭菜,准备回家。于英梅将闫晓娴送到村口,闫晓娴独自离开了。”

邱楚义继续道:“根据于英梅所说的村路,闫晓娴步行到家大概需要二十分钟,也就是说,闫晓娴是在晚上七点左右到家的,到家之后的她并没有吃晚饭,而是开始写作业,按照李千娜所说,闫晓娴基本上是晚上九点半左右上床睡觉,结合我们在闫晓娴屋子里看到的情况分析,闫晓娴确实上床睡觉了。”

老队长点头道:“问题也是出在了这里,我们只能确定闫晓娴回到家,写了作业,并且上床睡觉了,但是无法确定她究竟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仍旧是两种可能,其一,闫晓娴是昨天晚上上床休息之后,又穿好了衣服,继而离开的,时间点在昨晚的九点半以后,其二,闫晓娴是今天早上起床后,穿好衣服离开的,时间在今天早上的七点之前。”

这时候,老队长在小黑板划了一条线段,又标注了若干点,并且在每个点上面写下了时间:“好了,我们来分析一下,闫晓娴究竟是在哪个时间段离开的。根据李千娜所说,每次上夜班,她都会嘱咐闫晓娴放学回家后插好门,除非是亲戚邻居,否则不要随便开门,如果闫晓娴是昨晚九点半之后离开的。当时,她已经上床休息了,她应该在听到了敲门声,并且确认对方是熟人之后才打开门,继而离开。”

老队长在九点半的时间点旁边标注了:熟人作案。

接着,老队长又说:“如果闫晓娴是今天早上七点之前离开的,有两种可能,第一,主动离开,闫晓娴确实有事需要暂时外出,她可能预估很快就能回来,因此没有锁门,她在外出之后,很可能被人控制,继而失踪;第二,被动离开,仍旧是有人来敲门,闫晓娴确认对方是熟人之后打开了门,继而离开。”

这时候,我对分析进行了补充:“我和邱楚义走访了李千娜的前后邻居,李千娜的后邻表示,今天早上五点多的时候,他起床后一直在院子里干活,一直到李千娜回来,他并没有听到有人敲门,他表示自己的听力很好,平常李千娜院子里有什么响动,他都听得到,包括敲门声,我认为这条信息比较有可信度,这表明,如果闫晓娴是在早上七点前离开的,她很可能是自己主动开门出去的。”

老队长点了点头:“继续说。”

我继续道:“另外,如果我是那个敲门并且带走闫晓娴的人,我更可能选择在晚上作案,而不是早晨,晚上九点半以后,很多人都已经睡了,即便有人看到他敲门,也无法辨认他的容貌,暴露的可能性会更低。”

邱楚义反问道:“按照你的逻辑,这个人选在凌晨十二点岂不是更好。”

我笑了笑:“从时间上分析,肯定是越晚越好,这样遇到目击者的可能性更低,但是你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敲门和开门这个细节。”

邱楚义追问道:“什么意思?”

老队长也笑了:“大通是想说,如果真的是晚上十二点来敲门,闫晓娴早就睡着了,当一个人睡着了,普通敲门很可能无法唤醒,从而导致作案失败,重力敲门应该可以唤醒闫晓娴,也会引起周围邻居的注意,不仅会让闫晓娴降低开门的可能,还可能会暴露自己。”

我点头道:“从这个角度分析,凶手很可能在昨天闫晓娴上床睡觉之后,并且还没有睡着的时候来敲门,闫晓娴听到敲门声,随后开门,随对方离开。”

老队长在昨天晚上九点半的时间点上勾了一下:“结合目前信息所做的推测,闫晓娴应该不是主动开门离家,她是被外人引导,继而离开,能够敲开闫晓娴家门的人必然是一个熟人,比如亲戚,邻居,老师甚至同学家长。”

邱楚义追问道:“案件性质呢,绑架,还是诱拐?”

老队长在“闫晓娴”的名字上面写下了“绑架”和“诱拐”:“如果这是一起绑架案,无非两种情况,求财或者寻仇,求财的话,李千娜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这个从她家翻盖新房等方面可以看出来,前后邻居也是这么说,但也仅仅就是不错,没有达到可以被人绑架勒索的地步,即便真的被绑架了,绑架闫晓娴的人也该和李千娜联系,寻求赎金了;报仇的话,李千娜是普通绣品工,丈夫又在外地打工,即便和别人有些矛盾,也不至于到了被人带走女儿的地步,另外,如果真的是寻仇绑走闫晓娴,这个人肯定和李千娜一家关系不好,闫晓娴也会警惕地拒绝开门,因此,闫晓娴失踪案更符合一起熟人作案的诱拐案,同村人作案的可能性更大,他更了解地形,也更能让闫晓娴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