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审讯中,星星之眼的真实身份终于曝光,笼罩在连环杀人案之上的迷雾也缓缓散去。
他叫做王汝斌,时年四十二岁,初中学历,郁南县人,家住郁南县东环的一处民房,目前在郁南县东环的一家塑板厂打零工。
与此同时,我们也就在姜雅楠一案中发现的血指纹和王汝斌的指纹进行了比对,最终确定,留在案发现场的血指纹就是来自王汝斌。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感慨。
至此,王汝斌也终于松口承认,他就是连续残害姜雅楠、张彦君和翟玉玲三人的连环杀人犯。
当我问及他的杀人动机以及为何改变尸体容貌、发型和着装的时候,他的回答让人匪夷所思,又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说到那些的时候,王汝斌的语气变了,状态变了,好像整个人都焕发了一样:“我就是感觉她的出现让我灵光一现,我感觉她就像我的灵感女人,我想要改造她,从她的身上找到真实的诗歌素材,然后写出让我满意,让编辑满意,让所有人满意的作品,那样,我会感觉自己成功了。你们能够明白吗?”
我确认道:“就是为了写出所谓的满意诗歌,你连续杀害三人?”
沉默片刻,王汝斌点了点头。
我再次问道:“既然你是为了写出满意诗歌,寻找灵感而杀人,你为什么要在杀人前强奸受害者呢?”
王汝斌的眼神忽然变得有些悲戚:“没什么,就是想要碰她们,既然成了我的灵感女人,她们的一切也都属于我了……”
那一刻,王汝斌的脸上仿佛出现了一道口子。
我伸手过去,伸进了那道口子之中,接着又伸进了另一只手。
我的双手猛一用力,便将他的脸彻底撕开,然后,我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也看清了他斑驳的一切……
在王汝斌的详细供述中,我们了解到了罪案真相。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他的生活履历进行了深入了解,逐渐还原出了他的罪恶人生。
王汝斌是地道的郁南县人。
父母一共养育了四个孩子,王汝斌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弟弟。
在王汝斌很小的时候,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本诗集。
虽然,他并不是非常理解诗歌的意思,也对一页页的内容不太明白,但是,他感觉那里面描述的东西很美。
之后,王汝斌就爱上了诗歌。
没人教他,他就是自己随便书写。
奇奇怪怪,自由自在。
当父亲打骂他,他委屈的时候,当哥姐欺负他,他生气的时候,当同学打闹他,他烦躁的时候,当老师批评他,他失望的时候,当任何时候,他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喜欢写诗,他感觉那里是他的天堂,也是他的一片神秘净土。
他将自己的辛酸悲伤全部埋进了诗歌里,他也将自己的希冀未来全部种进了诗歌里。
每当他写完一首诗歌,他就感觉自己无比耀眼,与众不同。
对于诗歌的喜爱也让王汝斌怀揣着一个文学梦,他梦想自己能够考入师专,以后成为一位诗人。
无数个深夜,他坐在窗边写诗,看着玻璃上映出的影像,他都会感觉自己充满魅力。
十七岁那一年,王汝斌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那一年的他考学失败,没有考上心心念念的师范学校,家庭条件的牵制让他没有第二次机会,家人劝他在家种地,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就是诗人。
一个诗人是需要美好向往的,怎么能够种地呢!
家里人都骂他是疯子,他却骂家人根本不懂他。
随后,王汝斌离开了村子,在县城四处做零工,有时候也会去外县打工。
也就是在一年的年底,王汝斌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活着的时候,算是唯一一个支持他成为诗人的人,如今,她去世了,他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根了。
之后,王汝斌离开了家乡。
他去过很多地方,当过工人,也倒卖过东西,还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他始终没有赚到钱,更没有攒下钱,他还是那么贫困。
只是,他感觉自己很富有,因为,他还有一片诗歌的净土。
尤其是工友或者认识的人听到他会写诗,并且看到他写的诗歌的时候,都会称呼他为“诗人”,这让他感觉自己仍有存在感,仍有一种无法被掩埋的光芒。
即便身处黑夜,依然感觉星光灿烂。
这期间,有人对王汝斌说,为什么不去投稿,不去发表作品,不去出版诗集,他完全有这个能力,这也提醒了王汝斌,他应该让自己的诗歌为更多的人看到。
之后,王汝斌买了很多诗刊报刊,开始了一边写诗一边投稿的生活。
只是稿件投递出去,都是石沉大海,偶尔有一两首刊登,也只是在小报校刊的偏僻角落。
这让他感觉非常挫败,也让他体会到了巨大落差。
心中的苦闷和压抑让他写出了更多诗歌,只是,这些诗歌全部留在了日记本里,没有一首被刊登,反倒加剧了他心中的苦闷和压抑。
在这期间,他遇到了第一任妻子。
王汝斌有过两次婚姻,在第一次婚姻中,他有过一个女儿。
他的妻子很强势,他们的夫妻关系也不好,在妻子眼中,他就是一个废物。
有时候,他向妻子求欢,也会被无情拒绝。
他只能自己解决生理问题,这让他更加失望和落寞。
后来,他和妻子感情不和,就离婚了,女儿也跟随妻子生活。
之后,他又开始四处打工。
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几首诗歌,那些诗歌发表之后喜悦完全无法填满这些年他心中的空虚。
五年前,时年三十七岁的他经外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比他大五岁,还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儿子。
他们结婚后,就一直在海宁县。
这一任妻子对他还算不错,也让稍稍可以为生活松了口气。
只是,他们的夫妻生活仍旧不好,妻子本身也不喜欢这些,一年最多两三次。
之后,他开始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只是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仍旧没有更好更大的刊物愿意刊登,其中就包括《诗歌园地》。
当时,他向《诗歌园地》多次投稿,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包括后来接收他的诗歌的苏静编辑。
苏静编辑给他的回信上写着:没有新意,缺乏闪光点。
这让他非常苦恼,他不知道如何寻找新意,如何创造闪光点,直至他在一次下班的时候,在人群中看到了买菜回家的姜雅楠。
那一刻,他在姜雅楠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灵感。
那是一种突然的悸动,灵巧的跳跃,肆意的闪光。
没错,姜雅楠成了他灵感女神。
只是这个灵感女神并没有完全符合他的要求和幻想,他想要对她进行改变,这一切在他的脑海里勾勒了无数次,直至那个叫做“曼迪”的形象逐渐形成。
王汝斌表示,起初,他并没有想过杀人,他只是想要让姜雅楠配合他进行改变,然后完成诗歌的创作。
只是,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
在跟踪并将姜雅楠拐入那片废弃果园的时候,对方开始疯狂呼叫,为了让她闭嘴,他掐住了对方的脖子。
那一刻,长久压抑的生理苦闷和心理苦闷一并袭来,他强奸了对方,还将对方捅死了。
之后,他坐在那里,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接下来,他用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将姜雅楠改变了自己幻想的样子,也就是那个样子刺激了他的视觉和大脑,他感觉自己文思泉涌,很多东西就要落于笔下,跃然纸上。
就这样,他创造了一个意境,姜雅楠就是那个意境中的女主角,她不再是姜雅楠,而是他塑造的“曼迪”。
由于是初次作案,在很多方面,王汝斌都处理得不够仔细,比如他为姜雅楠的“换装”,比如他留在现场的血指纹,等等。
虽然仓促,但是这一次作案让他积蓄了灵感,也写出了让他自己满意,让他编辑认可的诗歌《曼迪的第一眼朝阳》。
也是这一次,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崭新的笔名:星星之眼。
他喜欢星星,也喜欢无尽的夜空。
灿烂的星辰,犹如闪烁的眼睛。
多美的名字,多美的意境。
他希望这是一次蜕变,也是一次新生。
这让他感到了久未的喜悦,也让他感到了灵感的重要。
当然了,他在投稿之前,也做好了准备,毕竟杀了人。
他害怕被警方追查到,于是将通讯地址放到了相邻的余阳县的那家纸箱厂,之前,他在余阳打过零工,就在那家纸箱厂的对面。
虽然每次收取信件有些麻烦,但他还是甘之如饴。
他骑着那一辆黑色大梁车行走在县道上,心中充满期待,他感觉自己的双腿有无尽的力气,为了梦想而奔赴,为了奔赴而飞腾。